阅读以下关于“海权”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欧罗巴内自明嘉靖年间,舟楫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大地,次到五印度国,后驶至中国,……红夷东驶之舶,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夫制驭外夷者,必先洞夷情。……西夷之海艘,坚驶巧习,以其恃贸易为生计,即恃海舶为性命也。中圆之师船,苟无海贼之警,即终年停泊,其船窳(粗劣)漏,断不可以涉大洋。……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圆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
“东西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因甚为遥远,其窥吾圆必以南洋为基地。倘因诸华人流寓岛上者,举其雄桀,任以干城,沈思密谋,因以漳泉惠潮嘉人为流官,雄长其上,破除陈例,归于简要,自辟僚属,略等藩镇,庶足为南服锁钥与!”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叔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处此弱肉强食之秋,立国之要素为军备,军备之要在海权。19世纪以来,海权之争渐趋注于太平洋,我国与太平洋上适当列强海权竞争之冲。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引自孙中山相关论述
材料三 在整个历史上,控制海洋是决定一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常常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美国……要做到这点,两件事不可缺少:第一,凭借筑垒和建立海岸防御舰队来保护主要的港口。第二,壮大海军力量。这会使进攻性力量如虎添翼,单是它自己就使一个国家能够向外扩展影响。
一一马汉(美国)《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
(1)依据材料—概括魏源的观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的海权观相对于魏源来说有哪些发展?原因何在?
(3)对比三则材料,指出近代中国人与马汉在海权观念上的不同。
语言影响力与国家实力密切相关,涉及使用人数,经济实力,在国家科学、外交、社会文化中该语言的重要性等方面。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当今世界语言影响力首推英语。18、19世纪(英式)英语大举传播并问鼎世界。……二战后,在英语的传播中美国居于主导地位,到2005年,三分之二以上的英语母语者使用美式英语。
材料二:(中国)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3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系人数大幅增加到12477人。
材料三: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4年开始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文化机构,截至2013年,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英语大举传播的社会背景。并简要分析美国为什么在二战后的英语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50年代中国俄文系人数大幅增加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学院在海外快速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4)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英语将会成为真正的世界语言。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你的理由。(忽略语言本身的因素)
人类社会在发展中进步。
材料一自由、平等的权利是人类首要的、不可转让的天赋人权。人类订立社会契约,放弃自然的自由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自由,放弃自然的平等是为了取得政治的平等。 |
材料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国家权力应该分别赋予不同的机关。只有各种权力间彼此能够相制衡的体制,才有可能会创造一个无私的政体。 |
以“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为题,任选上表中的一则材料,结合18世纪的史实进行论证。
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反映了不同时期邮政发展的历史变迁。
秦驰道示意图
邮驿是我国古代官方的通信组织。秦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在全国“决通川防,修筑驰道”,四通八达的驰道贯通全国各地,开辟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秦在驰道上组建邮亭,,通过各条交通主干线,向各省会(原六国国都)辐射,形成中央一级的邮驿网络,再由各中心城市向附近所辖的地区辐射,形成了全国性的通信网络。
(1)结合所学,分析以上图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秦这样做的目的。
欧洲邮政大事记
时间 |
历史资料 |
11世纪前 |
欧洲的邮驿(专人送信)只供政府专用,民间通信是靠别人捎带或专人递送。 |
11—15世纪 |
新兴城市、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促使城市、教会、大学等地方开始建立各自独立的邮递系统,这是欧洲私营邮递的开始。 |
17世纪中期 |
英国、法国等国规定了邮政由国家专营。实行预收信件资费、加盖收寄和投递时间的戳记、集中投递等办法,已同近代邮政相似。 |
19世纪中期 |
英国进行邮政改革,由国家专营信函业务;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邮资的凭证,统一邮资制。这种新的邮政制度很快被其他国家采用。 |
(2)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欧洲邮政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1897年,大清邮政开办,以海关的管理区域为依据设立邮区,由外国人掌管的中国海关控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更名为中华民国邮政,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统称为中华邮政。中华邮政按省设立邮区,颁布了邮政法,并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参与国际邮政事务。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邮电部,拓展网络、增设局所。1998年,实行邮电分营,成立了国家邮政局成立。2007年,邮政实现政企分开,成立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建成集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邮政企业。
(3)阅读材料,对近代以来中国邮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每个阶段邮政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阅读以上两幅德国地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对比两图,德国的版图在二战前发生了许多变化。请指出3个变化的地方。结合有关历史事实,概括说明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
(2)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曾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面对这种情况,德国在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时,有什么共同的做法?为什么?
(3)作为德国的近邻,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9~1939年间)是如何保证自身安全的?
(4)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处理邻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一:一个关于“巴黎和会”的课本剧中设计了五个国家的代表说的话:①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听我的。②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儿! ③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④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⑤老兄,你占的便宜够多了,悠着点儿吧。
(1)材料一中的前四句话依次是哪四个国家的代表说的? 第五句话很可能发生在哪几个国家的代表进行交谈的过程中? 反映了巴黎和会上存在着哪些矛盾?
材料二:这幅漫画刊登在 1921 年德国一家杂志上,一只五头怪兽将踩在脚下的猎物的内脏吞食殆尽。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的漫画中怪兽和猎物分别指的是哪两方? 这幅漫画表达了德国人怎样的情绪?
材料三: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3)列宁指的两个大国分别是哪两个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