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30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提出政府对商人要“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司马迁肯定工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 B.体现了当时的主流思想 |
C.工商业官营与私营的竞争日趋减弱 | D.司马迁维护商人的利益 |
《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 |
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 |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
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
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
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
宋代《管氏地理指蒙》指出: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种理论到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才有所改变,其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传统科技的进步 | B.科举制对科技的促进 |
C.欧亚两洲交流的加强 | D.海禁政策被政府否定 |
邓讯之先生在《客家源流研究》一书中指出:“客家每姓必有堂号,此种又称为郡号、地望的,多半是河南地方之名……。”如丘姓堂号为“河南堂”,说明丘氏出自河南郡。(汉代郡名,在今河南省新郑、洛阳和临汝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宗法制度的强化 | B.分封制的实施 |
C.经济重心的南移 | D.中央集权的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