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呼包鄂三市经过高速发展,已成为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圈,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地区。2009年,“金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全区经济总量的59%,呼包鄂经济发展水平已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肩。
材料二 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是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见图)。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
(1)蒙古包选址原则是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任选其中两个原则,从地理角度分析蒙古包选址原因。
(2)土默川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奶源基地,分析其形成的地理条件。
(3)从环境承载力角度, 简述包头作为工业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限制性因素。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2008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部署全省进一步推进“双转移”工作,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图17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方向示意图。
资料二: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也不短发生变化(图18)。
资料三:
表3工业化发展阶段判别标准
指标 |
工业化前 |
工业化初期 |
工业化中期 |
工业化后期 |
后工业化时期 |
人均GDP(美元) |
260-728 |
728-1456 |
1456-5460 |
5460-13104 |
13104以上 |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
50以下 |
50-70 |
70-87 |
87-98 |
下降 |
表4 2004年广东省各地带工业化指标
指标 |
山区 |
两翼 |
珠江三角洲 |
全省 |
人均GDP(美元) |
1054 |
1249 |
5594 |
2381 |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
72.66 |
80.33 |
96.22 |
83.07 |
(1)图17中①②③的含义分别表示:①;②;③。(选择填空)
A.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B.珠三角的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
C.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
(2)根据图18,说明1980—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3)珠江三角洲处于工业化的阶段,分析其工业化迅速推进的原因。
(4)简述产业转移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读图16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土地总面积137万亩,平原面积占95.7%。素有“京
郊粮仓”的美誉,全区粮食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农田喷灌化、作业机械化、种植良种化,
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资料二:北京城区农产品的来源基本是郊区供应和外埠供应并重的格局。冬季北京市场的蔬菜交易品种大多来自广西、广东、四川、海南、山东等地。为了丰富北京的“菜蓝子”,北京市政府明确扶持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建设,农民建一个温室补贴5000元、建一个大棚补贴3000元。
(1)顺义区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
(2)目前北京“菜篮子”里的蔬菜更加丰富多样了,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3)北京不同地区的农业各具特色。远郊山区主要发展防护林,核桃、柿子、板栗、梨等经济林木,说明其主要意义。
(4)说出从广东运蔬菜进京可选择的铁路干线。
下列A、B、C、D四条曲线表示不同纬度在6月22日的太阳高度日变化,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A、B、C、D四地中,此日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____________,能观察到极昼现象的有____________,中午影子半年朝北,半年朝南的是_____。
(2)A、B、C、D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为____________。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排列为_____ ____ _。
(3)A地经纬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地冬半年看北极星的仰角是______________。
(4)一架飞机从B地飞往C地,飞行方向是______________方向。
读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图,完成下列要求:
(1)①沙漠的名称是________沙漠,其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等。
(2)为防止这些地区的沙漠化,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形式?
(3)________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________,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________而形成。
(4)我国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③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 ________等。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
A.流水作用 | B.风力作用 | C.冰川作用 | D.波浪作用 |
读下列资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洞庭湖水系变迁图
材料二: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1954年能蓄水314亿立方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立方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立方米。
(1)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问题?
(2)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