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三章,“着火的房子”:1787年春天……第四章 半人半神和花花公子们的集会:1787年5月。第五章 领头羊弗吉尼亚:5月25日~6月1日……第七章,人类的五分之三:6月11日……第十章,小州的胜利:7月11日~17日……第十三章 总统制的迷局:7月17日~26日……第十九章,瑕不掩瑜:9月8日~17日。
——引自[美国]戴维·O·斯图沃特《1787年之夏:缔造美国宪法的人们》一书的目录
材料二 1890年至1939年美国政府颁布的法律及其主要内容
时间 |
法律名称 |
主要内容 |
1890年 |
《谢尔曼法》 |
推动了国家经济权力的集中,对自由竞争进一步限制 |
1894年 |
《威尔逊──葛曼法》 |
对进口商品实行低关税或免税 |
1906年 |
《食品卫生和药品法》 |
并成立了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
1914年 |
《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
有发布违禁命令的权力,对于违反命令的工商企业,可将案件提交法院审理 |
1933年 |
《紧急银行救济法》 |
授权总统在信用和金融方面以巨大的权力,只允许联邦储备体系中健全的银行向财政部领取执照而重新开业 |
1933年 |
《农业调整法》 |
政府奖励、津贴的办法,提升农产品价格,恢复农民的购买力和战前的地位 |
1933年 |
《全国工业复兴法》 |
监督工商企业的公平竞争,以提高工业价格,刺激生产 |
1933年 |
《联邦证券法》 |
政府第一次出面对股票和有价证券市场进行调节,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证券发行与交易的管理与监督 |
1934年 |
《证券交易法》 |
|
1935年 |
《存款保险法》 |
成立银行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个人存款 |
1935年 |
《社会保障法》 |
规定对老年和失业者实行保险制度 |
1939年 |
《民用航空法》 |
国家对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干预与调节 |
1939年 |
《社会保障法》 |
正式确立了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和对儿童、妇女、病残者的救济福利制度 |
——根据钟流编译《美国经济概貌》(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制
材料三
农产品收购价比率(﹪) |
1978年 |
1985年 |
1988年 |
1991年 |
1993年 |
国家定价(﹪) |
94.4 |
37.0 |
24.0 |
22.2 |
10.3 |
国家指导价(﹪) |
0 |
23.0 |
19.0 |
20.0 |
7.0 |
市场调节价(﹪) |
5.6 |
40.0 |
57.0 |
57.8 |
82.7 |
—— 《 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1992 —1993)》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第三章、第十章、第十九章中目录内容的核心含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1890年至1914年、1933年至1942年美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出现这些特点的各自原因。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所体现的经济运行方式上的异同。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材料二在一战期间,美国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美国总统威尔逊非常赞成这个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国联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
——《20世纪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欧洲造成的影响。
(2)材料二认为国联“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国联的成立为什么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害民智为第一要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凡国必风气已开,文学已盛,民智已成,乃可设议院,今日而开议院,取乱之道也。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等
材料二 余之从事革命,以为中国非民主不可。其理由有三:既知民为邦本,则一国以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此自学理言之者也;满洲之人入据中国,使中国民族处于被征服之地位,国亡之痛,二百六十余年如一日,故君主立宪在他国君民无甚深之恶感者,独或可暂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此自历史事实而言之者也;中国历史上之革命,其混乱时间所以延长者,皆由人各欲帝制自为,遂相争相夺不已,行民主之制,则争端自绝,此自将来建设而言之者也。有此三者,故余之民权主义,第一决定者民主。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在实现民权的前提和步骤问题上,梁启超和孙中山的看法有何不同?
(2)用四字概括材料一中梁启超的的主要观点。应如何评论这一观点?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1年底,日本派出了岩仓为首的代表团出访欧美,进行实地考察。……重点研究各国宪法的木户孝永认为,日本人民知识水平低,制订宪法要靠君主英断,他看到德国情况后,认为“现在罕有与普鲁士新政相比者”,“尤当取者,应以普鲁士为第一”。他还十分注意德国皇室贵族的地位和待遇问题,认为“普鲁士宪法最适合渐进主义”。于是日本决定效法德国,建立普鲁士式的立宪政体。同时,对德国自身在工业化过程中向英法等国学习的经验,如政府的干预与大公司的作用等等,日本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决心效仿。后来日本政府在采矿、炼钢和造船等领域建立起一些大型企业,当这些企业建成后,通常又以极低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各种享有特权的私人企业。结果,少数富贵家族即通常所称的财阀,迅速地掌控了国家重要生产领域里的大部分生产。
材料二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近代化的模式,从性质角度分,一般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从动因角度分,大体可分为原发性内生型现代化(简称原发型)和传导性外发型近代化(简称传导型,又称赶超型)两种模式。每一个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时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或策略,所以近代化也是“本土化”的过程。
(1)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在向西方学习、推进近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显著特点?(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不得照抄原文。)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从动因角度来看,你认为日本的近代化应该属于什么模式?在这中间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孺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欲求,商人使其厚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5 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推行重商主义。……该理论认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奕”。
——托马斯·曼《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选读
材料二英国打着亚当·斯密自由贸易大旗,杀气腾腾涌入德意志经济领域……德意志经济学者李斯特对此有一个精彩的比方:“当一个人已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爬上来……为此,1841年,李斯特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幼稚工业保护论。
——央视《大国崛起·德国 第二部分》
材料三凯恩斯把重商主义者看做是自己思想的先驱者。“重商主义者是把货币不足视为失业的原因的这一观点的创始者”。凯恩斯指出,增加货币数量是对失业斗争的最重要的工具 。“重商主义者很明白他们的政策具有国家主义色彩,而且会引起战争”。凯恩斯则认为,保护主义有助于一个国家解决失业问题,而且赞成经济民族主义。
——郑鸣谦《新国家主义经济学研究三篇》
材料四在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制度逐步演化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制度,而竞争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和核算体系,在内部贸易中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益,但却把各国账面上贸易差额的此消彼长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甩给了各国政府。……为缓解由此形成的贸易逆差和各种国内矛盾,发达国家利用其政治经济强权,加强了对这些发展中出口国的贸易制裁,以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中大国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相近,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明洁《贸易保护主义的再度抬头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两个经济理论产生的共同背景,并分析西欧重商主义政策在政治方面产生的影响。
(2)材料中“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是指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李斯特提出“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期是如何实践凯恩斯上述经济思想的?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当今世界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综合以上,谈谈你对贸易保护政策的评价。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许多评论家指责他(克伦威尔)是伪君子,指出他虽然总是在口头上赞成议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反对独断专行的统治,但是在事实上却建立了一种军事独裁统治。
——迈克尔·H·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材料二:在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奇·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
材料三: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日:“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鸟从而鉴之?
——梁启超《李文忠公事略》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二的观点。
(2)在人物评价问题上材料三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分析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