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往往影响深远。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认识与见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商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②1898年章太炎时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认为:(秦统一)“非赢政之能,乃商鞅变法之功”,秦行商鞅法,坚持“法治不变”,“奋六世之余烈,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中。”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实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2)你赞同上述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按:日本推翻幕府统治后,伊腾博文上书建议“废藩”。1869年明治政府派代表劝萨摩、长州、土佐、肥前藩主向朝廷申请“奉还版籍”)今诸侯之领地,皆朝敌德川所授,并无天皇之印玺,这是滑稽的。——《明治维新的再探讨》
材料2 (1869年3月,四强藩藩主上表申请“奉还版籍”)朝廷一日不可失之大体也。一日不可假者大权也……臣等所耕乃天下之土,臣等所牧乃天子之民,安得私有乎?今谨收版籍而奉上,愿朝廷善为处理,当与者与之,当夺者夺之。凡列藩封土,更宜下敕令而重定……——《简明日本近代史》
材料3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材料4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
材料5最迫急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作准备,主要以朝廷兵务,开拓朝鲜釜山港。——明治元勋木户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材料6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1872年征兵告谕
请回答:(1)据材料1和材料2,指出“朝廷”与各藩关于“奉还”的真正含义。(4分)
(2)材料3的含义是什么?实质是什么?材料4的核心思想是什么?(6分)
(3)据材料5、6,明治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穆罕默德·阿里率领埃及人民抵御了英法的殖民主义侵略,但是他也经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洗礼。他审时度势,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材料二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对阿里改革评价很高。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对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了全面介绍,对阿里内政和对外扩张作了评述。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阿里改革性质的认识。(4分)
(2)材料二中魏源对阿里的评价中所说的“尤灭弄权之骁骑” “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举例说明。(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浙江经济发达,也是“鱼米之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浙江经济开发较早。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184年),浙江就已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煮盐业、制瓷业也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到了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浙江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丝织、瓷器、造纸等手工业生产发达,……公元十世纪以后,浙江进入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成为当时中国的富庶地区之一。农业生产不仅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经济作物的种类和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丝织、制瓷、造纸、印刷和造船业等已居当时中国的领先地位。——摘自浙江在线
(1)结合所学的知识,试列举唐宋时期浙江著名的瓷窑。
材料二 1887年,他(严新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摘自《浙江近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的原因。
材料三1949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仅为15亿元,人均GDP只有72元。在GDP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68.5:8.0:23.5,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2008年, 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58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了20多倍(未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平均每年增长14%以上,连续24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中国经济网
(3)1978-2008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与我国农村实行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有关?(1分)这一改革有何意义?(2分)
二战后,东北亚地区由于政治地缘等因素,成为大国势力角逐的竞技场,中、美、俄(前苏联)、日、朝、韩等国关系错综复杂。最近更是因朝韩炮战、美韩美日军演等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图和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经济新闻》2010年12月2日的报道称,日本自卫队与美军3日开始在日本各军事基地以及周边海域空域举行为期8天的联合军事演习。此次军演将有34100名日本陆海空军官兵和美国10400多名官兵参加。演习规模达到刚刚结束的韩美黄海军演的6倍,是日美史上最大的联合军演。此次军演美军出动了刚刚结束美韩联合军演的“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在朝鲜半岛局势因朝韩炮击事件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此举意在彰显日美韩三国的紧密关系。
(1)在美韩军演的黄海海域,中国近代史上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中国北洋水师战败,直接导致近代中国的一次对外战争的失败,这场战争史称什么?其结局对中国社会有何重要影响?
(2)材料中提及的“日美韩三国的紧密关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初期,当时日本在日美关系上实施怎样的政策?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分)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如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