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以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8日,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根据宪政原则,参议院的行为
| A.变更了政体使社会动荡 | B.分散了权力导致效率低下 |
| C.防止了专制维护了共和 | D.因人设法违背了法治精神 |
贞观元年,唐太宗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比来护已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唐太宗认为 ( )
| A.三省六部提高了行政效率 | B.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 |
| C.中书省门下省不应互相牵制 | D.三省六部制导致亡国危机 |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 )
| A.宰相有职无权 | B.皇权至高无上 |
|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 D.尚书省地位下降 |
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 ( )
| 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 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 |
| 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
阅读下面材料,从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
| 秦朝 |
以郡统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
| 两汉 |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
| 隋朝 |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
| 唐末 |
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D.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
西周时期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 A.诸侯势力强大 | B.周王室势力衰微 |
| C.分封制趋于崩溃 | 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