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本名真宰,以避则天母号改焉。仪凤中,吐蕃频犯塞,元忠赴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工拙,帝甚叹异之,寻除监察御史
文明年,徐敬业据扬州作乱,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督军讨之,则天诏元忠监其军事。时敬业屯于下阿溪,敬业弟敬猷率偏师以逼淮阴。诸将咸曰:“先攻敬业。”元忠曰:“不然,敬猷不习战斗,其众寡弱,大军临之,其势必克。我之乘胜而进,彼若引救淮阴,必邀我于中路。彼则劳倦,我则以逸待之,破之必矣。”孝逸从之,一战而破之。孝逸乃进军,与敬业隔溪相拒。孝逸惧,欲引退。固请决战,乃平敬业。元忠以功擢司刑正。
寻陷周兴狱,诣市将刑,则天特免死配流贵州。元忠前后三被流,于时人多称其无罪。长安中,相王为并州元帅,元忠为副。时奉宸令张易之尝纵其家奴凌暴百姓,元忠笞杀之,权豪莫不敬惮。中宗在春宫时,张易之、昌宗权宠日盛,倾朝附之。元忠尝奏则天曰:“臣受陛下厚恩,使小人得在君侧,臣之罪也。”易之、昌宗由是含怒,乃谮元忠,贬授端州高要尉。
中宗即位,其日驿召元忠,知政事如故,寻进拜侍中,兼检校兵部尚书,累封齐国公,监修国史。时中宗居谅暗,军国大政,独委元忠者数日。初元忠作相于则天朝,议者以为公清。至是乃亲附权豪,抑弃寒俊,竟不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议者以此少之。元忠请归乡拜扫,特赐锦袍一领、银千两,并给千骑四人充其左右。及还,帝又幸白马寺以迎劳之,其恩遇如此。三年秋,节愍太子起兵,元忠等潜预其事,既诛三思,请废韦后,不克。三思之党兵部尚书宗楚客等执证元忠与节愍太子同谋构逆,请夷其三族,中宗不许。左迁思州务川尉。元忠行至涪陵而卒,七十余。谥曰贞。   (节选自《旧唐书•魏元忠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军临之,其势必克:攻克、战胜
B.必我于中路邀:邀请、邀约
C.元忠以功司刑正擢:提拔
D.乃元忠,贬授端州高要尉谮:诬陷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魏元忠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3分)
①帝又幸白马寺以迎劳之           ②使小人得在君侧,臣之罪也  
③则天特免死配流贵州             ④大军临之,其势必克   
⑤军国大政,独委元忠者数日       ⑥寻进拜侍中,兼检校兵部尚书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元忠是宋州宋城人,曾在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为官,武则天时期他为官公正清廉,勇于直言进谏,敢于与奸佞权豪作坚决的斗争,被世人称颂。
B.平定徐敬业叛乱中,魏元忠虽仅只是监军,但他能够对叛军的形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制定出正确的做战方案,说明他的确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C.唐中宗对魏元忠恩遇有加,即位当天就派驿马专程召回他并委以重任,后又多次提拔,封为齐国公。在魏元忠回乡扫墓之时又赐给他锦袍、银两和随从。
D.魏元忠一生几次遭贬,中宗在位时他曾因受张昌宗、张易之陷害,贬高要尉,后来又因为牵涉节愍太子起兵杀武三思及反韦后事件,贬思州务川尉,行至涪陵而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忠赴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工拙,帝甚叹异之,寻除监察御史。
(2)至是乃亲附权豪,抑弃寒俊,竟不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议者以此少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然,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数年,上以遂年老不任公卿,拜为水衡都尉。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选自《汉书·龚遂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谏于王,外责傅相争:争论
B.至于涕泣,蹇蹇亡已蹇蹇:同“謇謇”,忠正耿直
C.渐邪恶所习渍: 沾染
D.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然翕:安定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B.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C.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D.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遂刚毅有节操。曾多次劝谏行为不端的昌邑王刘贺,引述经义,陈说祸福,声泪俱下,即便刘贺即位当了皇帝,也没有停止劝谏。
B.龚遂具有一定的政治远见,声名远播。汉宣帝一见龚遂就非常赏识他。他虽然身材矮小, 但才思敏捷,与皇帝对答如流,皇帝很高兴,赏赐黄金、加官晋爵。
C.龚遂理政才能突出,在担任渤海太守时,发告公文命令官吏停止追捕盗贼,一人独自乘车来到郡府,安抚百姓。改变当地的奢侈之风,使百姓安居乐业。
D.龚遂很受宣帝器重。担任渤海太守不辱使命后,又被任命为水衡都尉,宣帝很器重他,最后龚遂在官任上以寿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注】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凡二十一篇。初,融惩于邓氏,不敢复违忤势家,遂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遗令薄葬。
论曰: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原其大略,归于所安而已矣。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传》)
【注】东观:汉代宫中藏书、著书的机构。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B.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C.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D.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下列是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舍人”。
B.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融年轻时长相英俊,擅长辞令,颇有才气,拜隐居的挚恂为师,学业大有长进。挚恂认为马融是个奇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B.马融因上奏《广成颂》讽谏朝廷,得罪了当权的邓氏,被滞留在东观,十年得不到升迁,还遭到禁锢,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C.马融起初拒绝了大将军邓骘的征召,客居在武都、汉阳一带,后边境不安定,物价飞涨,马融生活陷入困顿,最终接受了邓骘的邀请。
D.马融门下学生数以千计。教授学生时,他坐在高堂上,堂上设置红色纱帐,纱帐后安排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能登堂入室得其面授者很少。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2)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给下面文段中无标点部分加上标点。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二羸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选自《清代名人轶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 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
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xuàn流泪)然。
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①旧:指明朝。中涓:太监。②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此年明亡。黄冠:代指道士。③方士:古代称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④太华之山:华山。⑤雷首之山:首阳山。⑥揖让:作揖和谦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⑦汾:汾水。⑧绵上之山:绵山。⑨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结庐于西峰之左能够
B.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交往
C.不隶于宫之籍观看
D.之茫茫距离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范君知其必西奔为之奈何
B.介子推从晋公子师道不传也久矣
C.若揖让其间飘飘如遗世独立
D.乃东宫不知之苟非吾之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从京都(指北京)徒步行走到华山当道士
B.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
当李自成挟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时
C.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
(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挨饿的地方
D.既反国而隐焉

反叛晋国之后,介子推就隐居在这里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②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填空。
(1)与介子推有关的节日叫
(2)顾炎武,又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他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同属“记”,但本文重在抒情,而《游褒》重在议论。《游褒禅山记》中写道“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可以无悔矣。”
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山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三十馀,未有名,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服鲜明。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见其貌寝,不纳。明日复至,仙芝谢曰:“傔已足,何庸复来!”常清怒曰:“
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会达奚部落背叛,自黑山北向,西趣碎叶。仙芝以二千骑追蹑。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具言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即用之,遂知名。以功授叠州地戍主。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知留后时,仙芝委家事于郎将
郑德诠,其乳母子也,威动军中。德诠见常清始贵,素易之,自后走马突常清而去。常清命左右密引德诠至庭中,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因以其状上仙芝。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会大将有罪者,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常清性勤俭,耐苦劳,出军乘骡,私厩才二马,赏罚严明。
元宝末入朝,时禄山已叛,帝引见,何方诛讨?常清见帝忧,因大言:“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壮其言。翌日,以常清为范阳节度,乘驿赴东京,募兵六万,皆庸保市井之流。乃斫断河阳桥,于东京为固守之备。十二月,禄山渡河,常清使骁骑拒之,杀柘羯数十百人。贼大军继至,常清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贼鼓而进,杀掠人吏。常清又战于都亭驿,不胜。退守宣仁门,又败。乃语仙芝曰:“贼锐甚。难与争锋,潼关无兵,一夫奔突则京师危,不如急守潼关。”仙芝从之。败书闻,帝令边令诚以诏书至,示之,常清曰:“吾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节,受戮贼手,讨逆无效,令死乃甘心。”又表言:“臣死后,望陛下无轻此贼,则社稷安。”是日临刑,以表授令诚而死。人多哀之。
(取材于《新唐书·封常清传》)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 /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B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 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C.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 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D.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 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是多义词,有方位“左边右边”之意,有动词“支配”之意,也有副词“反正”之意,文中指跟随的人。
B.“牒”指用竹片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为牒。“投牒”在文中指呈递文书。
C.“子羽”是孔子弟子,因为相貌和体型都不好看被孔子认为没有前途,但其刻苦学习,终成大器。文中借此典故希望高仙芝不要以貌取人。
D.“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建筑。“阙下”即官阙之下,文中借指皇帝。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常清出身贫苦,相貌丑陋,开始并不受赏识,但他锲而不舍,抓住时机写出一篇让高仙芝非常赏识的战报,从而崭露头角。
B.封常清执法严明,因郑德诠故意纵马冲击他的侍从,就依法处死了他;后又斩杀两名犯罪的大将,于是军中人都很怕他。
C.封常清大声向皇帝进言,提出大的战略方针,皇帝很赏识,派他前往迎敌,他到达洛阳后,招募军队,截断河阳桥据守。
D.封常清认为,据守潼关,能够守护京师长安,自己虽可能被临阵逃脱的罪名杀死,但也胜过死于敌手受辱。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
(2)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