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针对美国的债务僵局,新华社发表一篇英文评论,呼吁引进一种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并称国际社会应该“开始考虑建设一个去美国化的世界”。“去美国化”
①表明我国“取代美国”的决心 ②表明我国维护安全和发展利益
③是维护我国独立权的客观要求 ④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同样的运输量,铁路建设占地仅为高速公路占地的1/10。在今年新建的时速四百公里的客运专线陆续投入运营后,动车组列车高速条件下的运输安全,又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全新的课题。这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2010年11月25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中出现了能集中反映一些被高度关注社会问题的词语群,如“民生博客”、“给力”、“楼倒倒”等。这类词语群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D.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
小王在家电市场购买了一款1780元的一匹空调,而小李花3800元购买了同一品牌的同匹数的空调。两款空调价格不同的原因在于是否“节能”。两人的不同做法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B.意识活动的主动性与选择性 |
C.世界物质性与规律客观性的统一 | D.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