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图I表示向1L浓度均为0.1 mol/L的Ba(OH)2、NaAlO2混合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稀H2SO4溶液,产生沉淀量的变化 |
B.图Ⅱ中逆反应的热效应△H=E1- E2 <0,所以逆反应为放热反应 |
C.图Ⅲ表示向20 mL 0.1 mol/L 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 HCl溶液,溶液pH的变化,c点溶液中:c(HCO3一)+2c(CO32一)+c(C1-)>c(Na+) |
D.用0.1 mol/L NaOH溶液分别滴定浓度相同的三种一元酸,由图Ⅳ曲线可确定HX的酸性最强 |
已知NH4CuSO3与足量的2mol/L硫酸溶液混合微热,产生下列现象: ①有红色金属生成 ②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溶液呈现蓝色。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硫酸作氧化剂 | B.NH4CuSO3中硫元素被氧化 |
C.1mol NH4CuSO3完全反应转移0.5mol电子 | D.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氨气 |
镓是1871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时曾预言的“类铝”元素,镓的原子序数为31,属ⅢA元素,镓的熔点29.78℃,沸点高达2403℃,镓有过冷现象(即冷至熔点以下不凝固),它可过冷到-120℃。下列有关镓的性质及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镓是制造高温温度计的上佳材料
B.镓能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
C.镓与锌、锡等金属制成合金,可提高其硬度
D.镓可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这是因为镓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将磁性氧化铁放入稀HNO3中发生反应:3Fe3O4+ 28HNO3=9Fe(NO3)x+ NO↑+14H2O 。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A.Fe(NO3)x中的x为2 |
B.反应中每生成0.2 mol 还原产物,就有0.6 mol 电子转移 |
C.稀HNO3 在反应中只作氧化剂 |
D.磁性氧化铁中的铁元素全部被氧化 |
右图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
若在加稀硫酸时,发现锌粒与稀硫酸没有接触而稀硫酸不够了,为使该反应顺利进行,可以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
①食盐水 ②KNO3溶液 ③适量稀硫酸铜溶液④Na2CO3溶液 ⑤CCl4⑥浓氨水
A.①③⑤ | B.①②③ | C.④⑤⑥ | D.①②③⑤ |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①常温下,c(H+)/c(OH-)=1×10-12的溶液:K+、AlO2-、CO32-、Na+
②加入苯酚显紫色的溶液:K+、NH4+、Cl-、I-
③中性溶液:Fe3+、Al3+、NO3-、SO42-
④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中:NH4+、Na+、SO42-、Cl-
⑤无色溶液中:K+、Al3+、NO3-、HCO3-
A.②![]() |
B.①③ | C.① | D.①④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