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灯 笼
吴伯萧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一跳又一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老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儿,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眷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注]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注] 雪夜入蔡:指唐代大将李愬雪夜谋袭蔡州擒藩镇吴元济的故事。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有删改)
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钓胜于鱼
陈之藩(台湾)
每天早晨我在湖边整理小艇,常有银发的老教授蹒跚的走来。
   “早安!”他老远的打招呼。
  “今天还出去划船吗?”我问。
  “当然,天气真好啊,我太喜欢钓鱼,可惜这湖中的鱼不太。”
  “反正你是为钓,并非为鱼。”
  “对极了,对极了,我是为钓,不是为鱼。”他一边说着,一边登上小船,带着他的钓具与几本书,马达照例不开,双桨轻轻划破水面,悠然远去。
  我抬头目送他远去,眼前的景色,令人欲醉。好像只有华兹华斯的歌声足以形容:
这一幅风光,如梦
山这样清秀
水这样澄清
山与水之间相接了
这山啊
有多高耸入云端
就有多深映入水中
  日光直射的水面,是一条银河,其余的湖面是一片澄碧。小舟的影子越来越远,桨声的起落越来越轻,这一叶扁舟终于消失在一片黎明的眩光中,我的思潮好像也冲入——静谧的山谷里。
  这位老教授在哥伦比亚教书,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因为我也在宾大上学,所以他每天总好奇的与我谈几句,好像在与我谈话中,还可以寻觅到他的青春。他在哥大已教书30年了,这几年的暑假常到这湖边来。每天扁舟垂钓,竟日方归,最多能钓两条二三英寸长的小鱼,而他的享受却是在钓。
  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是会使一个人快乐,使一个团体健康,使一个社会成功的。美国有许多学者,在一个学校工作,一工作就是一生,真是数十年如一日。以宾大而论,今年就养着108个退休的老教授;这些教授服务于宾大,最少的已有四分之一世纪,长些的有服务40年的。并不是美国人的耐性特别长,实是他们从工作本身发现无限的趣味,感觉自己沉醉于鸟语花香和山清水媚之中。至于鱼竿之下是否有鱼,他们反而忘了。
  普渡大学校长郝德说:“科学的无限疆界,展开在人类面前。”每个知识的先驱者所面对的,由外人看来,好像是山穷水尽的泥穴,其实在他自己看来,却是花繁叶满的桃源,因而流连忘返,因而乐此不疲,都是理宜固然的。
  因为工作本身的兴趣,有时使一个人至于疯狂。宾大有位教授魏刚,是自动机械专家,因读书入了迷,工作时间的拼命努力自不待言,即是吃饭睡觉也常常失去正轨,脑筋依然在想,不得休息。最后他实在太疲倦,想出一个特别的办法,以休养脑筋,即锯木头。他家里堆一大堆木材,每天他要把木块锯成小块,把小块锯成更小,以资休息。偶然看来,很像疯人院撕纸的疯子,知识追求的本身,竟有如此魔力。
  当然,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是无法再生名利观念的。爱因斯坦刚到普林斯敦时,主事人问他一年要多少薪俸,他说五千差不多了。一年五千元是物理系刚毕业的学生的水准。主事人说:“给你年俸五千,给别人就不要给了,请你为我们着想一下,还是勉强订年俸一万五千元吧。”
  其实,爱因斯坦常忘了兑取支票,正如钓鱼者钓上鱼来,又抛入水中一样。他们从来就未考虑到这些琐事。
  科学家不仅忘了薪俸的多寡,有时即使厚禄巨利的机会到来,在他们眼中,也淡如云烟。发明那个原子冲击器的劳伦斯,刚一发明时,有人说,他要请求专利,要比瓦特发的财大,但他只笑了笑,好像是说有那个申请专利的工夫,还不如多冲击几种原子呢。
  正因为有钓胜于鱼的观念作基础,所以不会产生向上爬的习惯,也不会产生学而优则仕的风气。每一个学者一旦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一直将此兴趣带到坟墓里,发明小儿麻痹症预防针的沙克,最近对人说:“我所确知的是:科学家不是政治家。我不是明星,让我回到实验室去。”
  然而,不是为鱼的钓者却常常钓上大的鱼来,因为他终身在水滨,常有机会到来,非如缘木求鱼的“智者”,徒劳心力而已。
  日已正午,老者的扁舟又悠然划回来了,照例的提着他的两条小鱼,登上岸来向我笑了笑,并且说:“我是为钓,不是为鱼。”
  老者的背影消失在山坡的绿丛里,惟日光照去,他的发色与鱼的鳞色俱闪银光。
我在想:其实人生不过是在并不幽静的水边空钓一场的玩笑,又哪儿来的鱼?
11.分析下列句子的特点和含义。
(1)钓胜于鱼
(2)其实人生不过是在并不幽静的水边空钓一场的玩笑,又哪儿来的鱼?
12.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是会使一个人快乐,使一个团体健康,使一个社会成功的。”
13.简要分析华兹华斯的诗在文中的作用。
14.有人认为该文有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超脱名利的一面,但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对此你是否赞同,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时期,所谓“春秋无义战”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正是由于那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才得以出现。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时候,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场合比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游说”来谋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样便在一方面充分地挖掘出他们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纷乱的世界日益呈现出其不合理性,“礼崩乐坏”,旧的秩序破坏了,新秩序尚未建立,又使社会呈现出许多荒废的现象。而知识分子对宇宙和人生则有一种比较稳定的看法,诚如孟子所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正是由于“士”阶层有他们的“恒心”,亦即有自己比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具备了超过一般人的智慧,所以他们能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一方面不满意现实,一方面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所以他们往往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乖舛、丑拙、鄙劣当作一种有趣的东西加以嘲弄乃至欣赏,用“笑”来撕破笼罩在各种人物关系上的假面具,使其露出滑稽可笑的真面目,幽默于是就这样产生了。
此外,先秦各国宫廷里还活跃着另外一种人物——优。这一点同英法古代宫廷的情景差不多。《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提到过“优”的存在,《史记》更是堂而皇之地列了《滑稽列传》,为优伶作传。汉初以优俳身份侧身朝廷的,有东方朔、枚皋等人。这种人物往往也能在政治舞台上扮演幽默的角色。先秦时期,各国国君是主人,臣下百姓是奴仆,给皇帝提意见称为“谏”,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是倡优可以是例外,他们能以戏谑的态度,用常人所不敢的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逗国君或皇帝高兴,甚至与国君开玩笑,顺便进行讽谏,这便是所谓的“谲谏”。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都玩过这一类花样,他们的一些故事早已成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典故了。
总起来说,先秦至两汉的幽默最常见的是讽谏、滑稽一类事件,而最善于创造这类幽默的有两种人:一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智慧的诸子和“游说”的谋士;二是那些善于“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滑稽多智的“优”“俳”。正是这两类人在先秦、秦汉宫廷中上演了一幕幕幽默的滑稽剧。这些宫廷滑稽剧让人们笑了两千余年,至今仍未完全失去魅力,仍然可以使人再笑若干年代。
(节选自赵志伟《幽默的中国人》)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行为的介绍,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场合比较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B.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
C.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不满意可是他们又无可奈何。
D.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游戏的态度来欣赏那些有趣的或是丑恶的人事和物态。

下列对“谲谏”有关内容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谲谏”是用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与国君开玩笑,逗国君高兴,顺便进行讽谏。
B.“谲谏”源于汉初,代表人物东方朔、枚皋等人以优俳身份在朝廷中扮演幽默的角色。
C.“谲谏”是没有危险的,以戏谑的态度给国君或皇帝提意见,他们会愉快地接受。
D.“谲谏”的故事俯拾即是,先秦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是古代家喻户晓的笑星。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的时期,可以产生幽默,可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条件下是不容易产生幽默的。
B.戏谑的态度,幽默的语言和动作,是优俳与君王打交道的手段,破坏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才是目的。
C.《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写过“优”,说明“优”在政治舞台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D.先秦两汉的诸子、谋士以及“优”“俳”创造的以讽谏、滑稽为主的幽默,至今还有一定的魅力,是因为它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一 棵 柳 杉筱敏
①一滴雨落下来,它噙住了,长久以来都没有过雨了。这是一株孤立木,在石灰岩地带,一棵柳杉。它张开细小的叶,那螺旋状闭合许久的叶,此时正螺旋状地悄然张开。雨滴旋进去,把叶充满,而后从叶尖垂下,形成水钻,
②一夜的雨。听着冷雨,听着深冬,听着旷世的荒寒。草木都沉默了,巢里的山雀也沉默着,石灰岩用沉默抵御着雨弹的射击。听着深重的夜空,听着自己的吮吸和吸入体内的震颤,雨浇透了枝叶的伞盖,随着树身的裂纹流淌,后来便如瀑而下,脱落的干皮和新鲜的伤口都裹挟在水柱之中。它直望着天空,而那里黑沉沉的,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天光仿佛浮起来一下,又沉下去,就像它本来不该抱有的幻想。然而活着怎么能够不抱幻想。浓黑终究还是在它的张望中浅了,山的轮廓昏蒙地现出来。它知道太阳应该在哪边出来,但太阳没有来,还是雨。山风打着响鞭,抽着雨,也抽着山间的一切。柳杉听到枝条一阵瑟缩,而后是一阵乱纷纷脆响,它看到自己纷披着白了,苍老的斑白,它知道那是凝冰。
③现在落下来的不再是雨了。但也不是雪。那被叫做冻雨还是湿雪的重物从四面八方打来,日里夜里不断地打来,挣扎着的枝条很快就僵硬了。
④许多冰挂在柳杉的枝条下面长出来,如水嫩的垂柳,它们长得比春天快多了,倏忽就成缕成挂,迅速地粗壮更迅速地延长,仿佛这株孤立木凭空繁衍出一片倒挂的森林。栖在它伞盖里面的雀子逃走了,只留下巢与它结实地缠裹在一起。而它不能逃,它只有根而没有翼。它努力过,把它的籽实长成带有窄翼的果子,但籽实也没来得及逃,现在都变成长翼的冰雕,与母树囚禁在一起。日和夜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柳杉已经感觉不到空气了,它完全不能呼吸。
⑤所有的生命都停顿了。
⑥漫山遍野只剩下了冰。柳杉认不出自己了,它的胸径全在冰里面,严严实实成了冰柱,树冠不断地增高着增厚着,成了冰塔。它知道自己活着是要承受重量的,但从不知道是这样巨大的重量。是的,它知道生命总要经受严冬,但不知道世上竟有这般残酷的严冬。
⑦入夜之时雨雪竟然停了。一颗星在天的顶端迟疑着生成。极厚极致密的漆黑中的一个针孔,像是通往别一世界的隧洞。
⑧天边刚一吐白,大阳就升起来了。原来世界上还有大阳,而且还会升起。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冰灾洗劫过后的世界,满目是浩茫的白,森冷的白,没有星点生命的颜色,极地般清洁,肃静。
⑨柳杉看见自己站立的地方,有一座硕大无比的水晶。那静物大耀眼了,太华丽了,也就是说太美了。所谓的晶莹剔透,所谓的玉树琼枝,这些只在辞藻中存在的东西,它今天都算是看见了。它历经苦难,绝不能容忍苦难演变为饰物。它抵御许久,才明白那物事是它自己。泪水落下来,每一滴泪水在它已经不认识的枝上悬成钻形,那是它的叶片原初的样子。
⑩柳杉发出了它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嘶鸣,响声如雷暴一样,那是来自地心的雷暴,它从体内崩裂,炸开。树干轰鸣着飞起来,根部尖啸着撕碎,通直的木质和那些没有被涂改过的年轮都摊开在阳光下了,面目全非的枝条带着坚硬的冰凌四散而去,一片叮叮当当的脆响,据说那是银铃之声。
⑾它爱这片土地吗?也许,但现在它已经不知道了。
⑿它的一截断枝飞往山下的时候,看见一只雀子,正是在它的枝上做巢的雀子。它冻在一块瓷实的冰砖里面,双翼向两边张开,在逃,却到底没能逃出去。
(选自新浪网筱敏博客,有删改)
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分条概括柳杉生存的环境特征。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极厚极致密的漆黑中的一个针孔,像是通往别一世界的隧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历经苦难,绝不能容忍苦难演变为饰物。
答:
“原来世界上还有太阳,而且还会升起”一句用了什么语气?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怎样理解无翅的柳杉爆裂之后最终“飞起来”“四散而去”,而有翼的雀子却“冻在一块瓷实的冰砖里面”“没能逃出去”这样一个结尾?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试题。
白河
彭学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白河就躺在这大山深谷,流淌在这一方天地里。天很高,水很宽,转了弯儿时,只看到两岸夹击的山和山上顶着的一线蓝天了。远看,稠稠粥粥、波澜不惊;近观,推推涌涌、呼呼啸啸。白脊背的鱼从水中蹦跃而起,红翅膀的鸟从天空射将而下,把一河的阳光拨弄得一圈圈的,如旋如涡,如一张看不到字词却隐蔽着好歌好曲的密纹唱片。弥足珍贵的阳光,亦一圈一圈地随水荡开,长出环,长出刺,长出剑,长出细碎的鱼鳞片、金钱眼,射向天空。晃动在河心的南方水乡最为常见的乌篷船,不由使人想起摇篮摇窝,想起母亲嘴边流给孩子们的那首歌。现在,这首歌正蹲在船头,泊在水里,于一个土家女子的手里拍唱,在一个孩子的梦里入睡。那摇橹的汉子,似乎有使不完的劲,烂漫的笑容随他在这船上永居。
两岸的青山,青山的石壁,石壁的丛林,丛林的藤蔓芳草,都齐刷刷地、无一例外地倒插在水里。鱼虾在水里,我们看得见。云天在水里,我们看得见。树梢上伏着的那只鸟,我们看得见。小草上栖着的那只青蛙,我们看得见。就连一根纤纤细草被风吹动时,那摇曳的微风,我们也看得见。这么幽深的水啊!竟能如此清澄、透明、一尘不染,不能不叹为观止。在这清纯真切的水里,我们除了一种超然的享受外,五脏与六腑、心事与灵魂,全都洗得清亮清亮、空明澄寂,一派纯净与爽朗。
抬眼望去,山,高峻连绵,青黝黝,绿蒙蒙,满是森林和植被。光溜溜的石壁上,不时有一棵或一丛的杂木倒挂着,裸露的根系,粗壮而顽强地箍紧石壁,扎进石缝,迎战着河流和自然。杂草自不用说,藤蔓亦结满了嫩嫩的绿叶、紫叶,从石壁的顶端沿山沿河地披挂下来,如瀑如帘,装扮着季节。当石壁一截截一尺尺地笔立上去又笔立下来时,就是万仞悬崖了。
于河于山,悬崖永远是一个棱角分明、孤傲倔强的伟男子,尽管风剥离它、雨侵蚀它,尽管岁月变成冷峻的褐色、白色、黑色、灰色折磨它,它依然峥峥嵘嵘,顶天立地。但于生命,它却不是胜利者和自豪者,我看到生命的植物(比如树、草)在上面顽强生长着,也看到鲜花在上面芬芳地开放。杜鹃花、鸽子花、山荷花、金银花及一些其他的无名鲜花,全都在上面星星点点地生长。令我骄傲的是,我们民族与祖先的智慧与勇敢也生长在这陡峭的万丈悬崖上。
沿了白河,常见一个两个的樵夫,从崖底攀沿上去,采药挖药,虽然没有樵歌,但却有山鹰的翅膀形象。尽管常常有人因此摔下悬崖,葬身鱼腹,但却依然有人一代一代地干下去、斗下去、生存下去。(本文有删节)
请分析文中加点的词“长出”的含义和作用。
答:
请分析文中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答:
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看得见”“水里”的“鱼虾”“云天”“树梢上伏着的那只鸟”?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答:
文章最后一段所描写的樵夫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分析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3)分析本文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的句式特点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
汪曾祺
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的蒌字,我小时候不知怎么写,后来偶然看了一本什么书,才知道这个字音“吕”。但我查了几本字典,“蒌”都音“楼”,我有点恍惚了。“楼”“吕”一声之转。许多从“娄”的字都读“吕”,如“屡”“缕”“褛”……这本来无所谓,读“楼”读“吕”,关系不大。但字典上都说蒌蒿是蒿之一种,即白蒿,我却有点不以为然了。我小说里写的蒌蒿和蒿其实不相干。读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蒌蒿生于水边,与芦芽为伴,分明是我的家乡人所吃的蒌蒿,非白蒿。或者“即白蒿”的蒌蒿别是一种,未可知矣。深望懂诗、懂植物学,也懂吃的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我所说的“极清香”,很不具体。嗅觉和味觉是很难比方,无法具体的。昔人以为荔枝味似软枣,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我所谓“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这是实话,并非故作玄言。
枸杞到处都有。开花后结长圆形的小浆果,即枸杞子。我们叫它“狗奶子”,形状颇像。本地产的枸杞子没有入药的,大概不如宁夏产的好。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嫩叶,即枸杞头。枸杞头是容易采到的。偶尔也有近城的乡村的女孩子采了,放在竹篮里叫卖:“枸杞头来!……”枸杞头可下油盐炒食;或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说“极清香”。春天吃枸杞头,云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荬菜一样。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俗谓是日以荠菜花置灶上,则蚂蚁不上锅台。
北京也偶有荠菜卖。菜市上卖的是园子里种的,茎白叶大,颜色较野生者浅淡,无香气。农贸市场间有南方的老太太挑了野生的来卖,则又过于细瘦,如一团乱发,制熟后强硬扎嘴。总不如南方野生的有味。
江南人惯用荠菜包春卷,包馄饨,甚佳。我们家乡有用来包春卷的,用来包馄饨的没有——我们家乡没有“菜肉馄饨”。一般是凉拌。荠菜焯熟剁碎,界首茶干[注]切细丁,入虾米,同拌。这道菜是可以上酒席作凉菜的。酒席上的凉拌荠菜都用手抟成一座尖塔,临吃推倒。
马齿苋现在很少有人吃。古代这是相当重要的菜蔬。苋分人苋、马苋。人苋即今苋菜,马苋即马齿苋。我们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齿苋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她是吃长斋的,这种包子只有她一个人吃。我有时从她的盘子里拿一个,蘸了香油吃,挺香。马齿苋有点淡淡的酸味。
马齿苋开花,花瓣如一小囊。我们有时捉了一个哑巴知了——知了是应该会叫的,捉住一个哑巴,多么扫兴!于是就摘了两个马齿苋的花瓣套住它的眼睛——马齿苋花瓣套知了眼睛正合适,一撒手,这知了就拼命往高处飞,一直飞到看不见!
三年自然灾害,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吃过不少马齿苋。那时候,这是宝物!
【注】界首茶干:高邮界首陈西楼的五香茶干,呈扁圆形,色泽酱红,肉细嫩微黄,颇似鸡肉,清香可口。
本文写了作者故乡的哪些食物?这些食物各有什么特色?
答:
作者说蒌蒿“加肉炒食极清香”,他是如何表现“清香”的?
答:
说到荠菜,作者为什么先写北京市场上卖的荠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文章倒数第二段花了不少笔墨写捉知了的事,这是否游离了本文中心?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答: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本文句式运用的特点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