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曾说“朕生来不好仙佛”,他多次在他的宫廷教师面前“斥责了佛教和道教”,但另一方面,”康熙帝保护了喇嘛教,频繁地拜谒佛教的圣山(五台山),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康熙帝这一行动,最主要出于
| A.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 B.争取社会政治势力的支持 |
| C.通过宗教手段控制思想言论 | D.对宗教的态度和认识发生了变化 |
1945年,8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 A.官僚资本的重压 | B.外国资本的侵蚀 |
| C.封建官府的排挤 | 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
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 B.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
| 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 |
| D.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推动 |
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 000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 )。
|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
|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
|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
下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
|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 D.先进的纺织技术 |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