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玻璃匠和他的儿子
梁晓声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城市里总能见到这样一类游走匠人——他们背着一个简陋的木架街行巷现,一边走一边招徕生意:“镶——窗户!……镶——镜框!”
他们被叫做“玻璃匠”。有时,人们甚至直接这么叫他们:“哎,镶玻璃的!”
他们一旦被叫住,就有点儿钱挣了。但也就一角或几角,他们绝不会多要你一分钱。
玻璃匠开始切割玻璃时,每每都吸引不少好奇的孩子围观。孩子们的好奇心,主要是由玻璃匠那一把玻璃刀引起的。玻璃刀之所以能切割玻璃,完全靠那一粒钻石。没有了那一粒小之又小的钻石,玻璃匠也就只得改行,除非他再买一把玻璃刀。可对于靠镶玻璃养家糊口的人,买刀谈何容易!并且,也极难买到。因此,玻璃匠们非常爱惜他们的玻璃刀!
我的一位中年朋友的父亲,便是从前年代的一名玻璃匠,他的父亲有一把德国造的玻璃刀。有次我这位朋友在我家里,聊起了他的父亲,聊起了他父亲那一把视如宝物的玻璃刀,心中感慨万千!
他说他父亲一向身体不好,脾气也不好。他十岁那一年,他母亲去世了,从此他父亲的脾气就更不好了。而他是长子,下面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一发脾气,他就首先成了出气筒。年纪小小的他,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也越来越冷漠。他认为他的父亲一点儿也不关爱他和弟弟妹妹。少年时的他,心里竟有点儿恨自己的父亲……
有一年夏季,他父亲回老家办理他祖父的丧事。父亲临走,指着一个小木匣严厉地说:“谁也不许动那里边的东西!”——他知道父亲的话主要是说给他听的。同时猜到,父亲的玻璃刀放在那个小木匣里了。但他毕竟是个孩子,免不了会对它产生好奇心!于是父亲走后的第二天他打开了那小木匣,但他只是将玻璃刀从双层的绒布套子里抽出来欣赏一番。
第二天他又将玻璃刀拿在手中,找到块碎玻璃试着在上边划了一下,一掰,碎玻璃分为两半,他就觉得更好玩了。以后的几天里,他也成了一名小玻璃匠,用东捡西拾的碎玻璃,为同学们切割出了一些玻璃的直尺和三角尺,大受欢迎。然而最后一次,那把玻璃刀没能从玻璃上划出纹来,仔细一看,刀头上的钻石不见了!
他这一惊非同小可,心里毛了,手也被玻璃割破了。他怎么也没想到,使用不得法,刀头上那粒小之又小的钻石,是会被弄掉的。他完全搞不清楚是什么时候掉的,可能掉在哪儿了。他当时可以说是吓傻了……
由于恐惧,那一天夜里,他想出了一个卑劣的办法——第二天他向同学借了一把小镊子,将一小块碎玻璃在石块上仔仔细细捣得粉碎,夹起半个芝麻粒儿那么小的一个玻璃碴儿,用胶水黏在玻璃刀的刀头上了。那一年是1972年,他十四岁……
他的父亲回到家里后,见他手上缠着布条,问他手指怎么了。他搪塞地回答,生火时不小心被烫了一下。父亲没再多问他什么。
第二天,父亲一早背着玻璃箱出门挣钱去。才一个多小时就回来了,脸上阴云密布。他和他的弟弟妹妹吓得大气儿都不敢出一口。然而父亲并没问玻璃刀的事,只不过仰躺在床,闷声不响地接连吸烟……
下午,父亲将他和弟弟妹妹叫到跟前,依然阴沉着脸但却语调平静地说:“镶玻璃这种营生是越来越不好干了。我以后不做玻璃匠了,我得另找一种活儿挣钱养活你们……”
以后,他的父亲就不再是一个靠手艺挣钱的男人了,而是一个靠力气挣钱养活自己儿女的男人。他说,以后他的父亲做过搬运工,做过仓库看守员,做过公共浴堂的临时搓澡人,甚至还放弃一个中年男人的自尊,拜师为徒,在公共浴堂里学过修脚……
而且,他父亲的暴脾气,不知为什么竟一天天变好了,不管在外边受了多大委屈和欺辱,再也没回到家里冲他和弟弟妹妹宣泄过。那当父亲的,对于自己的儿女们,也很懂得问饥问寒地关爱着了。这一点一直是他和弟弟妹妹们心中的一个谜。
到了我的朋友三十四岁那一年,他的父亲因积劳成疾,才六十多岁就患了绝症。在曾做过玻璃匠的父亲的生命之烛快燃尽的日子里,我的朋友对他的父亲孝敬倍增。那时,他们父子的关系已变得非常深厚了。在医院住院时,趁父亲精神还可以,儿子终于向父亲承认,二十几年前,父亲那一把宝贵的玻璃刀是自己弄坏的。
不料他父亲说:“当年我就断定是你小子弄坏的!”
儿子惊讶了:“为什么呢?”
他的老父亲微微一笑,说:“你以为你那种法子高明啊?我每次给人家割玻璃时,总是习惯用大拇指抹抹刀头。”
儿子愣了愣,低声又问:“那你,当年怎么没暴打我一顿?”他那老父亲注视着他,目光一时变得极为温柔,语调缓慢地说:“当年,我是恨不得几步就走回家里,见着你,掀翻就打。可走着走着,似乎有谁在我耳边对我说,你这个当爸的男人啊,你怪谁呢?你的儿子弄坏了你的东西不敢对你说,还不是因为你平日对他太凶吗?你如果平日使他感到你对于他是最可亲爱的一个人,他至于那么做吗?你儿子的做法,是怕你怕的呀!……我走着走着,就流泪了。那一天,是我当父亲以来,第一次知道心疼孩子。以前呢,我的心都被穷日子累糙了……”
我的朋友,一个三十四岁的儿子,伏在他老父亲身上,无声地哭了。
几天后,那父亲在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的守护之下,安详而逝……
(节选自《玻璃匠和他的儿子》)请概括本文的主题
从文中看,“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分析文章划线段落的叙述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讲述的是“我”朋友与其父亲的故事,作者带我们去认识了一位极其普通的父亲,事迹平凡,却让人深深感动。 |
B.父亲本想暴打一顿玩毁了玻璃刀的儿子,但因心疼孩子而作罢,从此不再做玻璃匠,因为镶玻璃这种营生是越来越不好干了。 |
C.“我的心都被穷日子累糙了”,这句话说的是父亲迫于生活压力,整日为生计奔波忙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缺乏关爱。 |
D.玻璃匠的儿子小时候好奇,又好表现,趁他父亲不在家时偷出玻璃刀去为同学们割玻璃,在掉了玻璃刀上的钻石后用卑劣的办法欺骗他父亲。 |
E.全文结构按时间先后顺序,以第三人称叙事为主,语言质朴自然、含蓄隽永,情节跌宕起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尺度
彭程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物、行为、时间,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有两个字是躲避不开的:尺度。几乎多有的领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参与而存在、运行,自足自立。
尺度具有相对性。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的叫喊"不创造毋宁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付出整个身心。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雄特跟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喝和。这些人当然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的最到位:"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歧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冲破流俗,因为他们的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更能窥见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们更乐于自己决定怎样迈步。
这就接近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尺度的核心是个性。或者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美貌。一条因果之链连接了二者。而所谓个性,不过是源自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此而生的特异的行为姿态。在常人难以理解之处,特立独行这凭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寻常的人生。
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看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这当然令人雀跃,但为什么很少听人谈及要为自己选择独特的生存尺度呢?为什么不努力将尺度设定的更合理、更美好、更杰出呢?
1. |
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 |
2. |
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相貌"这句话的理解。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伐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1. |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说"异"
詹克明
你可以侧目异类,白眼异类,但绝不可小视异类。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颗砂粒,正所谓"病蚌成珠"。
降雨全靠空气中的尘埃作为凝聚中心,倘若天空绝对干净,水汽再多也不会下雨,当然就没有植物和动物,更不可能有人类。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也难成中心。异类的介入打破了无差异的均衡,"中心"应运而生,有序的体系得以形成。梁山好汉一百多,各怀绝技,谁肯服谁?倒是文武皆不出众的"异类"宋公明,凭着"呼保义""及时雨"的名声坐了第一把交椅。
当液体加热到沸点之上,有时高出十几度还不沸腾,就成了过热状态。一旦过热液体受到扰动,瞬时大量汽化,极易发生爆炸。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出现"过热",常将几粒多孔质的沸石投入高温液体。沸石不断释放的小气泡容纳了液体的饱和蒸气,鼓成大气泡腾出,借此平稳沸腾。过于纯粹的体系在形态转化时很可能出现滞后或过头,导致险象环生,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
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20世纪初,正是爱因斯坦在假设光速不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又提出量子论,才使物理学获得了大发展。正因为他们的异类观念,才使得物理学大大创新。不过,切勿强求"异类",最应警惕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父亲逼着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之类,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
不能容忍异类的现象,时时可见。打工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农村人与城里人衣饰的差异、
口音的不同……都可以泾渭分明地用来划分同类与异类,更不要说大的方面了。不要把一切
原因都归结为漫长的封建帝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民性"。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
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受人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最起码要能容忍那些并不妨碍别人、又不违犯法律的异类行为。
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体系,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1. |
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 |
2. |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5题。
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着一位姓申的女大学生。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姐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懒洋洋的乞丐。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瑟瑟发抖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想不到乞丐回答道:"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饱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象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书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常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申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言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 这天送走申小组后,方先生满腹心事,。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作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成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无什么大生意可言,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调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您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将支票还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一本可以束之高阁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4.根据方先生对乞丐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心理,请你写出当乞丐讨要一本书,方先生为什么“惊奇”、“羞愧”和“窘迫”。
直接原因是
深层次原因
15.请你根据文章推测设想一下,在听了书店小姐转告的经理的话后,方先生会有怎样的表现?你这样设想的理由是什么?(理由不少于两条) (6分)
表现:
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
“超女“是一剂精神蒙汗药
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先生,因为日前高调批评“超女让年轻人受到毒害”,并强烈主张“作为政府文化艺术有关管理部门来讲,不应该允许超女这类东西存在”(4月25日《华夏时报》),而在社会以及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有论者认为这只不过是刘先生没有被聘为“超女”评委的酸葡萄心理而已,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过于以己度人,刘先生闻听此言,一定会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
但刘先生的批评也确实存在盲点。他仅仅是笼统地指责“超女超男玷污艺术”,呼吁“要让人民不断接触高雅艺术,提高审美层次”。然而关键在于,何为“低俗”,何为“高雅”,这本来就是一个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偏好不同而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他提出的让“管理部门”用行政手段直接介入的主张,更违背了文化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前高级行政官员的思维惯性和惰性。
那么,“超女”问题的要害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就在于它用华丽的包装、宏大的场面、成千上万“粉丝”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了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现代神话。这个神话在客观上起到了遮蔽青少年面临的真实社会问题、麻醉他们心灵的作用,说是一剂精神蒙汗药也不为过。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当今社会的年轻一代,面临许多困扰:如升学、就业、因为买房而下降为“房奴”、因为生病而变为赤贫、跻身于中产阶级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这从大学生的工资逐渐和农民工趋同这一趋势就可以看得出来)等。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家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关键在于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成因?
在我看来,个人的努力不够或者运气不好,仅仅是诸多原因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总的来说,这些问题是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造成的。对于这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需要青年们直面它、严肃认真地思考它、并本着对个人、对国家、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一起动手来解决它。在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们并无捷径可走。
但“超女”这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现代神话,其所传递的全部暗示却是:并不需要这样累,只要成名,所有这些问题就全部自动消失,而成名却是人人可能的。你看那些今日大红大紫的超女们,一年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嘛!
在这样一个神话面前,所有严肃认真的思考,都显得十分可笑,所有试图通过推动社会进步而改变自身命运的努力,其成本都显得过于昂贵。显然,年轻一代服了这剂蒙汗药并沉沉睡去,对于那些能够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中最大限度地获得好处的既得利益阶层来说,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剂蒙汗药害处多多,但超女本身是无辜的,她们仅仅是做了别人的工具;成千上万参与其中的“粉丝”们也是无辜的,他们仅仅是在追求快乐;甚至连策划、主持其事的公司和电视台,也是无辜的,他们仅仅是在追求利润。超女神话可以说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社会通过“复杂的共谋”共同制造出来的,因此真正有责任倒是那些像刘忠德先生这样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们没有早日大声疾呼,唤醒青年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无保留地反对用行政手段禁止“超女”。因为禁止“超女”,并不能自动导致年轻人的觉醒;而在年轻人真的觉醒并看穿了神话的非现实性和不可复制性之后,“超女”也就回归于娱乐本身,不复有蒙汗药的危害了。
10.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超女们由“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神话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使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一夜成名,而不必经过艰苦奋斗。 |
B.作者认为,用行政介入的方法来制止“超女”现象是不可取的,只有让“超女”远离炒作,回归到娱乐本身,才能真正杜绝“超女”现象带来的弊端。 |
C.由于当代年轻人面临着许多生活的困扰,导致他们对“超女”盲从,他们觉得只要自己能成名,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 |
D.作者认为,因为那些说话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没有及时唤醒青年直面社会现实,所以造成“超女”现象泛滥。 |
11. 文中为什么说“超女“是一剂精神蒙汗药?
12. 针对“超女”这一剂“精神蒙汗药”,对此作者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