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我国甲、乙两个省区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万公顷)统计表,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
甲省(区) |
乙省(区) |
|
水稻 |
240 |
150 |
|
小麦 |
15 |
43 |
|
糖料 作物 |
甘蔗 |
58 |
0 |
甜菜 |
0 |
17 |
甲、乙两省区分别是
A.江苏、内蒙古 | B.湖北、西藏 | C.广西、黑龙江 | D.河南、新疆 |
有关甲、乙两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省耕地面积比乙省大 | B.甲省因雨水多,小麦种植面积小 |
C.甲省水热条件比乙省差 | D.乙省因光照少,小麦种植面积小 |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上述两大因素影响下,有的聚落成长,有的聚落衰落。读图完成18~19题。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
A.a | B.b | C.c | D.d |
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①宗教中心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地形开阔平坦④河流交汇处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读“台湾岛略图”,完成16~17题。造成台湾岛东西部城市密度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气候 | B.地形 | C.资源 | D.军事 |
图中城市共同的区位因素是( )
A.平原地形 | B.亚热带季风气候 | C.铁路沿线 | D.濒临海洋 |
下列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的可行性措施有( )
①扩大绿地面积
②完善城市道路网
③提倡坐出租车
④加强城市管理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上空多尘埃物质 |
B.城市绿地面积小 |
C.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热量 |
D.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
下列因素与郊区城市化的形成无关的是( )
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
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
C.农业现代化使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人口增加 |
D.城区与郊区交通网络更加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