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1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曹刿请见(看见) | B.彼竭我盈(枯竭) |
| C.战则请从(跟从) | D.忠之属也(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虽不能察/老妪力虽衰 |
| B.又何间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 C.神弗福也/弗敢加也 |
| D.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雌雄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方法,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 |
| B.选文详略得当,略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详写双方交战的经过。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
| C.从鲁庄公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等方面看,鲁庄公并不“鄙”。 |
| D.《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它记录了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此战又称“长勺之战”。 |
请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翻译成现代汉语。
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是知也温故而知新诲女知之乎思而不学则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语句。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②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应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近几年美国颁布各种法规促使国内安定和平,却插手别国内政,制造矛盾。对此,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来劝诫美国政府。
请你任意写出两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 ,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②。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资治通鉴》
【注释】
①害:妒忌,怨恨。②报闻: 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 突:烟囱。④上行(háng):上位。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 A.而又行以逆道道:道理 | B.宜以时抑制 宜: 应该 |
| 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过: 拜访 | D.终亡火患 亡: 通"无"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 分)
(1)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
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 | B.且秦灭韩亡魏亡:灭亡 |
| C.请广于君广:扩充 | D.而君逆寡人者逆:背叛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躬耕于南阳B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徒以有先生也D 皆布衣之士也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天府之土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所说的“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弦外之音是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
|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表明了秦王对安陵君尊重的态度。 |
| C.唐雎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明不愿意“易”的强硬态度。 |
| D.选文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以秦王的前倨后恭与唐雎的前恭后倨相对比,突出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 |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更,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虎大骇,远遁遁:(2)驴不胜怒,蹄之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4)启扉急视启: 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填空。
(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乙)文中“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描写。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
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予始四望惨淡予:(2)泫然不能自已也已: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
(1)风渐劲时:(2)猛风大起时: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