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当语言死亡时
陈赛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在谈到语言的优劣问题时,哈里森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根据他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过去500年的时间里,玻利维亚的kallawaya土著将数千种药用植物的知识内嵌在一种神秘的语言中,只能由父子之间代代相传。
这些知识难道不能被翻译成英文,融汇到一个单一语言的知识库里吗?
“当然可以,但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语言就像树一样,当人们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原先那棵树的结构就塌了。”
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摘自2010年第2期《读者》)
下列有关“语言濒危”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语言的灭绝速度,比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还要快得多。
B.目前,语言的消亡速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每两个星期之后就至少有一种语言会悄无声息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C.中国的129种语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语言活力很低,有超过二十种的语言处于濒危状态,云南的阿奴语、新疆的塔塔语就在其列。
D.说某种语言的人日益减少,或者说某种语言的人大都开始放弃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这都是某种语言濒危的信号。

下列与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相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根据哈里森教授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其余的6000多种语言的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十分脆弱。
B.哈里森教授在谈到语言的优劣问题时认为,只有学过两种语言的人才会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
C.一种语言中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被哈里森教授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D.哈里森教授认为,语言也是人类的财富,每一种语言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都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旦失去了代际的传承,一种语言的书面语言即使还会继续存在,但其实它已经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壳了。
B.考察一种语言的生命力,考察这种语言在代际传承方面的状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考察说这种语言的人口总量。
C.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曾谈到她对当今世界最大的忧虑,就是我们的世界已经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了。
D.其实,对于人类而言,只要人们不忘记这个世界曾经有过的不一样,那么,无论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都不可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蚁 国 之 镜
     筱 敏
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是陌生的。我们无所容心,甚至对置身其中的社会亦无所容心,何况蚂蚁。
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
它们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这是由女王根据其部族需要,在产卵时就确定了的。极其固定的无从僭越的阶级地位,相当僵化的沿续终生的分工。那些劳作终生的工蚁,那些战死沙场的兵蚁,那些被赋予了新一轮繁衍重任因而得以特别饲育的女王乳蚁,那些被派往夜空进行婚飞大典的雄蚁,……恰如一部庞大机器上的万千齿轮和螺丝钉,它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秩序井然地奉献于部族的同一意志。个体是可以替换的,正如大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可以随时替换。就连大机器的心脏——女王,也是可以由新女王取代的。但机器的运行体制不能替换,部族的生命因这永不更易的体制而绵延。它们侵略,杀伐旁族蚁类,掠夺邻国,不仅为着扩张势力范围,而且将战败国的幼蚁和蚁卵俘获过来,把它们驯养成奴隶,终生都不试图反抗也不试图逃脱的奴隶,像戴着无形的枷锁。
它们饲养家畜,那些蚜虫、树跳蚤、介壳虫们,失了本性似的匍匐在蚁国里,像奶牛一样为主人生产蜜露。这些蚁国的家畜也如人类的家畜一样因驯服而退化,渐失保护自己的结构,甚至已不能用腿来跳跃了。
它们忠于女王。一个部族,一个女王,一个意志,构成一个极权主义的稳定的国家。以至蚁类学家认为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坚致的整体之中。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一个部族。一个蚂蚁帝国便是一个超级生物体。这是生物进化史中的怪兽,它是以完全的无视个体而发展并强盛的,帝国的生命代表着所有个体生命。
于是,蚁国里奉行的是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它们可以用身体相互勾挂,组成巨大的蚁帘,以此为部族的巢,并听命女王的需要,随时缩紧或扩展以调节巢内的温度;它们可以用身体充当蓄粮的蜜罐,听凭被填塞成骇异的球状,然后驯顺地把自己挂在穴顶,静待部族需要时取食;它们可以在洪水中用身体结成厚厚的蚁筏,让女王和幼蚁安然为乘客,随波漂流,直到触及涯岸,只要女王能登陆重建一个蚁国,何顾水面浮起多少工蚁的尸首;在大火来袭的绝境中,它们可以团成硕大的蚁球,将女王护在中心,英勇壮烈地滚过火海;它们还可以将自身生长为自杀性炸弹,当遭强敌攻击时,猛烈收缩腹部肌肉,身体立刻爆裂,使充满毒液的巨大腺体四散迸溅,与周遭的敌手同归于尽……
这一切,是需要信仰支撑的,蚂蚁以部族的延续帝国的强盛为信仰,在此之外,单个的蚂蚁是没有生存理由的。人也同样需要信仰,家族、民族、国家,以及为这一切而建造的种种宗教和主义。所谓个人的价值这种东西,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蓝图是现成的完备的,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只要人类甘愿模拟蚂蚁。
蚁类学家威尔逊先生说:“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最好地解释了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他遭到了众人的猛烈攻击。人愿意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人愿意在上帝那里照见自己,而不是在蚂蚁那里。只是威尔逊先生们端出来的那面镜子,备受攻击中已立在那里了,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于是不免震悚,惊惕。
文章开头为什么把朝夕可见的蚂蚁于我们的陌生,类比于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的陌生?
“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从文中看,蚂蚁王国是怎样一个令人惊骇的社会?
文中说“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你认为人类类似蚁国的“乌托邦帝国”圆满吗?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暗  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倒,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石丁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翻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令‘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道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途。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作者为什么要用“安闲”这个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暗记”为题,含义深刻,请你找出文中与此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句中“暗记”的含义。
联系全文,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胡笛还是石丁?请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科学家及其角色特点(节选)
李醒明
在谈到科学家在科学建制中的角色和功能时,B.巴伯指出: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具有三种不同的功能:发展概念体系,培训其他人发展概念体系,以及将概念体系用于实现各种社会目标。布鲁尔、米瑟拉认为,科学家的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范畴:一是理解和评价科学信息,二是生成新的科学知识,三是传播科学知识 。实际上,科学家的角色和功能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说:
凡是人的活动和建制,人都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人的活动和建制的科学当然也不例外。身在科学建制中的科学家,在一切科学活动——不仅仅是研究活动——中均处于核心地位,扮演着发明者、预测者、阐释者、综合者 、批判者、评价者、传播者、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实践者等等角色,发挥着中心作用。
还有学者从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把科学家放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积累的大背景上进行评价。葛利普申明:“一个盖理略<伽利略>,一个牛顿,一个达尔文,同无数为真理及智识的进步而工作的科学家是不朽的,他们智识的势利,是人类进步的界碑。” 萨顿更是言之凿凿:“没有科学家,人类就会完全停顿而且退化。”
现代科学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建制,以科学为职业的科学家以千百万计。但是,在科学家中间,依据学识、才能和贡献,自然而然地形成分层现象。处在科学金字塔尖上的是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伟大科学天才。尽管这些天才在科学家群体仅占微不足道的数目,然而正是他们,在科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能极大地加速科学进步的步伐。
确实,对科学天才的巨大影响怎么估计也不过分:推进科学理论突破的大都是他们,发动科学革命的更是非他们莫属——他们是科学大厦的真正设计师和建筑师。科尔兄弟在《科学中的社会分层》中深中肯綮:“在科学发展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小批科学巨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或者像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那样,是科学范式的创造者,或者是像玻尔、费密、鲍林那样伟大的天才。他们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非凡的推动作用,是他们塑造了科学,指点科学同行的工作方向。紧接着这些天才之下的是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是诺贝尔奖及其他高级荣誉的获得者,或被选入不同国家的科学院。上述这些人的人数也是不多的,他们具有很高的声誉,构成了科学中的精英阶层。这些人不过是科学百万大军中的千把人,但是他们地位显赫,具有权力与威信,掌握着科学的机构和资源。然而,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家级科学院院士这样位于当代科学分层顶端的人物,从科学发展的长河来看,也不过是科学大厦的奠基者,而不是建筑师。”
因此,对科学天才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这决不是什么“英雄史观”。莱维特的肯定一点也不过分:在科学文化内部,一般来说,大部分成就和进步来自于相对较少的具有超凡能力的个人。科学史常常被视为英雄个人的记录。这种设想有一定的歪曲,但是也存在极大的真理。……如果没有这些不可估量的天才,像现代科学这样的东西能否产生是很成问题的。
当然,科学天才是个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与社会和文化语境的综合的产儿 ,他们脱离不开社会文化,更不可能脱离科学共同体或科学家群体。诚如怀特所说:“一位天才——一位取得社会承认的天才——乃是一个文化要素的某一重大综合通过他而得以实现的人物。换句话说,天才是他所从属的文化作用的产物。” 不过,在肯定天才科学家的伟大贡献的同时,对于一般科学家奠基性的或加砖添瓦的工作,我们也不可低估,因为科学天才毕竟不能玩空手道,无法建造空中楼阁——他的高超的理论是归根结底是基于众多的实验资料和科学事实、基于前人创造的理论成果的。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科学家是科学建制中最活跃的因素。
B.牛顿和玻尔都是科学大厦的真正设计师和建筑师。
C.现代科学的绝大部分成就与进步来自科学中的精英阶层。
D.科学史不应存在英雄个人的记录。

E. 院士评选制度是科学中社会分层的一种表现。
巴伯、布鲁尔、米瑟拉、葛利普和萨顿等人从哪两个角度评述科学家的角色与功能的?
文中至少提及科学中社会分层的哪几个分层?其相应的贡献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6月8日,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了一个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纲要》中早已被广泛认同的自主创新理念,被提到了“全部科技工作首位”的高度。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已使自主创新从一般的提倡、探讨、鼓励而变成了“法定”的要求。
这无疑是值得人们深刻领会和给予高度重视的。但是,令人有所担忧的是,自主创新即便如此严肃地写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恐怕也难以从此一帆风顺,易如反掌。
首先,创新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人类文明积累到今天,不仅在科技领域,可以说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到处都有前人或别人留下的足迹,就像德国作家图霍尔斯基那篇著名的散文《没有新雪》所悲壮地揭示的一样。
而人们更现实的担心还在于,现阶段的中国,是否为科技自主创新准备了充分的人文环境。记得年初本刊发表过一篇题为《张颖清:倒在问鼎诺贝尔奖的途中》的报道,自主创新创立了全息生物学的张颖清,因为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缺失,不仅其学说被个别学术权威一棍子打进了“伪科学”,个人也因此落得那么悲惨的结局。这就更令人坚信这种担心绝非多余。
可喜的是,此次编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从一开始就将制度创新当作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据有关专家介绍,在提出的深化制度改革应主要建立的八个机制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独立、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但愿这种追求“独立”、“合理”的理想,能够成为以后的张颖清们切实的制度呵护和支撑。诚如斯,则不缺人才的中国,何患无“创新”、少“创新”呢?
(选自《瞭望》)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纲要》中自主创新被提到了“全部科技工作首位”的高度。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已使自主创新从一般的提倡、探讨、鼓励而变成了“法定”的要求。
B.人类文明积累到今天,不仅在科技领域,可以说在所有的领域,到处都有前人或别人留下的足迹。
C.人们担忧自主创新难以一帆风顺。
D.自主创新的起码前提和条件就是靠制度保证自主创新不被扼杀,不被封杀,不被当作异端而至少有“立锥之地”。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A.《没有新雪》所揭示的是人类文明积累到今天,不仅在科技领域,可以说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到处都有前人或别人留下的足迹的事实。
B.《张颖清:倒在问鼎诺贝尔奖的途中》的报道,自主创新创立了全息生物学的张颖清,其学说被个别学术权威一棍子打进了“伪科学”,说明现阶段的中国,尚缺乏为科技自主创新准备了充分的人文环境。
C.《纲要》中提出的深化制度改革应主要建立的八个机制里,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独立、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应该说为科技自主创新作了法律上的保证。
D.《纲要》中这种追求“独立”、“合理”的理想,如果真的能够成为科技工作者切实的制度呵护和支撑。那么中国事实上会出现“创新”的人才。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鼓浪飞花
韩作荣
(1)在我多年前的印象里,厦门只是个蕞尔小岛、弹丸之地。在常人眼里,小大抵是难以入眼的称谓,可以忽略不计、零头碎脑之类。鼓浪屿更小, 可为小中之微。可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精微,事物恐难以大小来体现其价值的。而厦门最引人入胜处恰恰是鼓浪屿。
(2)这是个绿荫、藤萝与花树遮覆的岛屿,日光岩于岛上突兀而起,像钢琴的高音,在珠子般滚动的清亮的声音里攀升到极致,超拔且明丽。绿荫丛中,在随岛势起伏蜿蜒的小路漫步,你会看到高大的榕树垂下的丝丝缕缕的气根,路边的老藤盘络纠结,如同这小岛数不清、理还乱的历史。是啊,那白色的教堂,八瓣花朵般的圆形窗和三角状尖顶上的十字架,那桔红色的洋葱头般的屋顶,那雕刻着狮头和卷形花叶的大门,那铁锈红色的撑开的伞状的瓦盖,形形色色,鳞次栉比,曾是十二国的领事馆,以及商人、华侨以及官人名流所建造的楼房别墅,里面,曾藏着多么动人心魄抑或令人心酸的故事。这些凝固的音乐,华美、斑驳,颇具沧桑之感。这让我想起那些等待下南洋的丈夫归来的女人,纵然锦衣玉食,处于雕梁画栋之间,可如同蒙尘的钢琴,即使有满腹妙曼的音乐,也只能空守着孤独与落寞。想及此,我已失去观赏别墅的兴致,倒是风中翻卷的几片落叶触动了我抑郁的萧疏感。
(3)可鼓浪屿实在是个令人神清气爽的地方。明亮的阳光下,海上的风吹过来,让人有一种强劲和阔大来临的感觉,让你吐出胸中的沉郁污浊之气,尽情吸纳澄澈而又新鲜的气息。天是蓝的,海水是蓝的,沙滩是黄的,屋顶是红的,而葱郁且浓密的树是碧绿的,油亮并有一种通透感,漾着水意,这小岛,简直就是一块极品的翡翠,令人赞叹,令人心仪。
(4)说起岛上的花树,确令人大开眼界。元月,正是北方滴水成冰的季节,而这里,仍旧有鲜花开放,绿浪接天。棕榈、槟榔的阔叶如张开的手掌,轻抚着微风;相思树细窄穗状的叶片在轻轻摇摆;扶桑清瘦,榕树强壮,三角梅柔美;而爆竹花一挂一挂地悬在篱墙上带着除旧布新的喜气。这些著名或我尚不知名的花树,令人惊异的是其萌生的新叶,淡绿中含着娇嫩。看来这里没有冬天,叶芽一年四季都在萌发,树叶则时时更新,花树没有冬眠,充满了活力。
(5)鼓浪屿尤可称道的是它的钢琴博物馆、管风琴博物馆。博物馆收藏的70台世界名古钢琴和百盏古钢琴灯台,让人领略了这些罕见的稀世珍品。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架无人弹奏的钢琴,说是由一张纸卡上的孔控制风的大小使琴键起落而奏响音乐,没有手指,没有弹琴人,好像有个幽灵在演奏。还有让我略感震撼的就是那架巨大的管风琴了,这古老的庞然大物矗立在博物馆入门的厅堂,直抵高大屋顶的横梁,简直就是一座小山。站在这架琴前,突然会觉得自己矮了许多。厚重的木制的琴箱,那一排排竖立的金属管呈新月形由一端凹下又从另一端升起,那金属的清亮该是由此生成,而那浑厚、低沉的声音当是木制的音箱所给予的。当金属、木材与踏动的脚及弹动的手指相遇,不知奏出的是人籁之音呢还是天籁之音?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吧。听那声音,让人顿感庄严、肃穆,仿佛置身于教堂之中,让我感知出音乐的力量。
(6)在我看来,厦门的美是以鼓浪屿为核心的。音乐是鼓浪屿的灵魂,而白鹭则是其跃动的音符。这鼓浪屿之波越过海水,起伏跌宕的旋律在升腾、伸延,凝固成厦门的环岛公路和跨岛大桥,以及无数新笋般飞长的楼群,这旋律跨海而过,又激越于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于是,一片又一片新区又在崛起。这古典的、印象式的继而走向现代的音乐,已合成宏大、雄浑且激荡回环的交响的旋律,奏响在如今已是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上。
(7)是的,音乐已浸透了这座城市的总体和细部。它优雅、干净而又纯粹。它的白鹭洲是小夜曲,它的大桥是咏叹调,它的楼群和厂房是交响乐,它的园林是民谣,而它隆隆轰响的马达是进行曲。当几只白鹭落在伞尾葵的浓绿之上,多像大海在鼓浪飞花。而一栋栋竖起的新楼,多为白色、淡色的,甚至路旁的护栏,立交桥的背底,也是白色的,那是鹭的颜色。而所有的建筑物多有弧线,委婉而亮丽,如同旋律的延展。即使是一家小店,也称“嘀哒嘀”,带着音响……
(8)我知道,厦门的沧桑之变是厦门人创造的,真正了解厦门的,该是他们自己。
(9)在归程的路上,我又回头望了望那把钥匙的雕塑。是的,厦门称“门”,必有一把打开门锁的钥匙。这把钥匙将厦门打开,使之成为开放的特区,并使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我知道,这把钥匙真正开启的,该是心智之门。(人民日报2007-02-02)
文章以“鼓浪飞花”为题,“飞花”二字含意何在?
“日光岩于岛上突兀而起,像钢琴的高音,在珠子般滚动的清亮的声音里攀升到极致,超拔且明丽”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高中语文课本的哪一篇课文中有类似的句子?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围绕着哪两字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虚与实和点与面上,作者是如何处理的?
文章结尾一段写“那把钥匙的雕塑”,有何深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