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加点的字。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怀民亦未寝
(3) 念无与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填空。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乙文通过比喻写景的名句是“ ”。 【甲】和【乙】两段文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 乙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他被贬后还能欣赏到美好的月景,还 以“闲人” 自诩。对于作者这样的做法和心境,你怎样看待?请结合实际谈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下面题目。(19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北宋时期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解释下列词语。
(1)当涂:(2)孰若:
(3)才略:(4)刮目: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用横线画出表现吕蒙独到见地的句子,并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简略说说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15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伤仲永 》)
[乙]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就,可观。太祖甚异之。
(《曹植聪慧》)
[注释] 1《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2赋:古代的一种文体。3.论:观点 4太祖:指曹操5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6.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解释文中的划线的词语。(4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_____________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___
(3)善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太祖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请人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甲][乙]两文都有写主人公的聪慧, [甲]文侧重从他人的角度看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幼年时“_________”少年时“_________”青年时“_________”;而[乙]文侧重曹植对自己的评价 “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读这两则故事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 12 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屋舍俨然俨然:()②阡陌交通 交通:( )
③宠辱偕忘偕: (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用一句话说说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从乙文括号中的句子里任选一处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
[甲]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节选《包拯》)
[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勉谕儿辈》
【注释】 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解释文中的划线的词语。(4分)
⑴恶吏苛刻__________⑵饮食如布衣时__________
⑶若思得之艰难__________⑷可办粗衣几件__________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⑵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甲][乙]两文都有写主人公对后代的要求, [甲]文侧重对子孙在__________方面的要求是__________;而[乙]文侧重对儿辈在__________方面要求是__________。
[乙] 文中“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是一警句,若你要向别人推荐,能说出其中蕴藏的含义吗?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说 虎
虎之力于人不啻(chì )①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②焉,别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③,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注释:①啻(chì )只,仅。②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③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解释划线的词
(1)以为且噬己也 ( ) (2)益习其声 ( )
(3)驴不胜怒,蹄之 ( ) (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 )辨析下列“之”的用法,和“放之山下”不相同的一项是()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
B.驴不胜怒,蹄之 |
C.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
D.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 |
翻译句子
(1)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甲乙两文共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