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艺术中的精品都有永久的魅力,后代人无法仿制。像《诗经》、《楚辞》都是被誉为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有比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在较长的时间里能继续发生影响,“不朽”并不具有哲学概念的“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 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由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久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教老子也火了两千多年,道教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下列表述的内容,对“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因为这个青年不可能也有过那样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几乎没多少影响。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孔子思想的影响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但西汉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于是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早上,躺在床上两眼直勾勾地瞅着那雪白的墙,忽然间觉得这位朝夕相处的朋友身上竟也有许多传奇与内涵。
世上本没有墙,由于人类不安全感的增长,才有了墙。墙的出现肯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否则有巢氏也就不会那样受人敬重。在墙没有出现之前,人类只能住那并不十分安全的山洞,要么就干脆露宿野外,连睡觉都睡不安稳,这样的生活是何等艰难,文明的发展势必也会受到极大的阻碍。但是,有了墙,尤其是墙立体起来构成房屋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人类可以放心休息,风、霜、雨、雪、虫豸、野兽……一概不管。有了好的休息,也就有了更充足的精力,文明的进程也便得到了极大地推动。因为只有人的生命得到保证,他才有工夫做别的什么事情。在半坡,在河姆渡,都有了墙,而因为有了墙,分分割割,一个简单的社会便形成了。
墙的初衷是简单的,就是保护,给人一种安全和温馨。实用是第一位的,不需太在乎形象。但是,许多东西都不是这么简单,人刚得到墙的庇护,就开始忙着为它打扮。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不多久,这种装扮就不是给墙了,而是变相地装扮墙的主人。装饰并不是为了墙,人类从一开始就很自我中心,只可惜大多数个体没有成为中心的资本,于是就只能装饰给别人看。正如时人的化妆打扮,是给自己看的吗?好像大多不是。但大家很热衷。在很多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做什么是为了什么或为了谁,然而却又总表现得理所当然。
于是,墙有了颜色,有了图案,有了种种形状,有了……似乎还不错,是一个很好的美术分支。只可惜,在历史的车轮下,再好的墙也终究要被碾碎,像阿房宫,像圆明园,像……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人类很奇怪,总是辛辛苦苦地追寻,得到后又不知珍惜。常常呕心沥血创造了美,却又简简单单地把它亲手打碎。
或许会有不朽,颐和园、紫禁城不是还好好的吗?但是谁也说不清它们到底是否真能不朽。明天无法预知,而且当它们朽了的时候,我们自己恐怕也已经先朽了。而连我们自己都朽了,它们朽不朽还有什么意义呢?
人间处处都是费解的难题。
将特长发挥到极致是件美事,但个性的过分膨胀又往往适得其反。许多人许多事都是毁在自己的特长与个性上,墙同样有这样的悲剧。墙的最大作用是保护,但当它的保护作用被无限强化后,便成了一种隔离与时淡时浓的恐怖。中世纪的古堡,封建岁月的城墙,几乎个个坚不可摧,但也正因为这坚固的保护,使许多事物不能及时地被时代更新。于是,一场,又一场,流血冲突,城墙浸透了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直到火炮诞生,它才在毁灭中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解脱。
这是个悲剧。人之间的纷争总是牵连无辜,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无辜的结局总比罪魁更惨。
墙,建了毁,毁了建,似乎总有些进步,但人类在更多情况下总在机械地重复,做了许多无用功。许多新的创造只起一时之用,不多久就成了祸害,而且常常祸害得让人莫名其妙搞不懂。墙本来是保护人类免受伤害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墙却几乎成了人与人之间戳不破的隔膜,跨不过的鸿沟。一面面墙把世界分割得七零八落,把一个个灵魂孤立起来,把一切精神联系都割裂了,而这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于是,种种社会病、心理病都出现了,因为我们的种族内部失去了沟通。
人常常自己为自己制造枷锁。
物质是实在的,精神却不然。因此,许多精神范畴的东西常常要到物质中寻找载体。于是,有了象征,墙也是。我说不清这是好是坏。有了象征的墙平添了许多色彩,而不带象征的墙更少了无数的忧患……
走在大街上,花花绿绿处处墙,可我总觉得冷冰冰的。内心里,我总是怀念昔日的土坯墙,很粗糙,但很实在,很有人情味,是可以亲眼看着它在人的手中一点点地成长起来的。墙上或许有剪纸,而不是什么乌七八糟的明星。这才是我的墙,是一面真实的、生活中的墙。
(选自《散文百家》)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人间处处都是费解的难题。
(2)人常常自己为自己制造枷锁。
2.文章说“城墙浸透了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结合全文看,“墙的悲哀”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文章通过墙的变迁,向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忠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国东部时间6月15日下午4时左右,微软公司正式对外宣布.从2008年7月开始,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将不再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而将精力放在比尔及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慈善事业上。设立两年的过渡期.是为了确保权力的顺利交接,两年以后.盖茨将继续担任微软董事长兼重点开发项目顾问.并依旧是微软的最大股东。盖茨当天还辞去了公司首席软件设计师一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微软全球员工都收到了一封盖茨发来的电子邮件。他在信中说:“在过去31年里。我的身心一直投入在世界上最棒的工作中。我和世界上最顶尖黛热情的同仁们一起创造了这个公司.让全世界无数人拥有了强大的力量。我们仅仅处于软件时代的开端,我很期待看到微软的影响究竟能有多大……在今后的两年中,我还将和你们并肩战斗,实现这些梦想。”
盖茨要引退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美联社、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了突出报道。几乎所有的美国媒体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盖茨的引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不过,对世界慈善事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盖茨曾许诺,将把自己大部分的个人财富捐给他的基金会,用于资助贫困国家的卫生与教育事业。而他的3个孩子只能从父亲500亿美元的家产中.得到几百万美元的遗产。拥有291亿美元资金的比尔及美琳达-盖茨基金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慈善机构.截至2005年,这家机构已向第三世界国家捐助了105亿美元.挽救了至少67万人的生命.捐款数额甚至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洛杉矶时报》在社论中称,盖茨要当全职慈善家的决定,将是慈善世界的一个福音。也许几十年后,当提起比尔·盖茨的名字时.人们想到的不再是微软和视窗,而是一个慈善家的博爱。一种在个人理想成功实现之后的神追求。《华盛顿邮报》财称;盖茨为数字时代造就的成功企业家们树立了社会责任的新标尺。
对盖茨的崇拜者来说,盖茨从企业家到慈善家的转型无疑强化了他作为资本英雄的个人魅力。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三年级学生文森特对记者说,他一直对盖茨的所作所为抱着一份羡慕和崇敬,而盖茨此次的举动“会让那些一夜暴富后忘乎所以,醉心于购买飞机、游艇、豪宅供个人享乐的精英们汗颜”。即便是那些一直憎恨微软垄断者形象的批评人士.这一次也似乎找不到指责的理由了。在硅谷一家软件公司上班的程序员马克自称是微软公司的一贯反对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赚钱已经不是盖茨考虑的事情。他的财富可以让他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很显然,他的兴趣已经发生了转移。(《环球时报》)
1.怎样理解“盖茨的引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不过,对世界慈善事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5分)
2.华人世界首富李嘉诚先生曾说:“对其他需要你帮助的人有贡献,这就是内心的财富,是真财富。”结合文中盖茨的举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7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青藏铁路开进卓玛家乡:现代浪潮冲击传统文化
青藏线上的海晏,因为两弹一歌而闻名。“两弹”是指当年的核试验,“一歌”就是王洛宾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青藏铁路通车后,“遥远的地方”就不再遥远了。同时交通革新也给当地传统生活带来了现代浪潮的冲击。
一鞭子打出“在那遥远的地方”
14日清晨,原子城外金银滩短暂的静谧被游客打断,他们与-位挂满银饰的藏族少女在张爱萍将军题词自”“在那遥远的地方”纪念石前合影。游客们笑称藏族少女为“卓玛”。
“卓玛”是谁?据当地旅游部门的宣传材料,1939年,王洛宾来金银滩参与电影拍摄。他晚年提起当时有个非常喜欢的藏族姑娘卓玛,于是哼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海晏县旅游局的马局长说:“这不是传说,是真实的,青海人人知道。”不过.当年与王洛宾一起采风的朋友周宜逵质疑了这一说法。据周宜逵的回忆文章,所谓“一鞭子打出来”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不是真实的。“可能是王洛宾后来在某种场合一时陷入遐想脱口而出。即便是出自洛宾之口.我还是要说绝无此事!”周宜逵承认王洛宾说过那住藏族姑娘天真活泼.草原几天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但仅此而已.那一段神秘的爱情故事,其实根本不存在。对待质疑,海北藏族自治州旅游局副局长北京才让笑着说:“要的就是传说。说清楚了谁还有兴趣呢。卓玛象征着一些美好的东西。”
古老民歌和传统生活遭遇冲击
青海花儿能闻名全国也是借了王洛宾一臂之力。“花儿”是始于明代,流行于青、甘、宁、新四省区,汉、藏、回、土等民族的一种民歌,又称为“少年”。王洛宾根据青海“花儿”创作了歌舞《花儿与少年》,从此花儿开始传遍全国。
据海北藏族自治州牧区的孔书记介绍.花儿在藏区也叫“拉依”,今年7月20日.金银滩草原将有大型的“拉依”大赛。海北州旅游局副局长北京才让也说:“到了农历的节日,政府会进行组织。”不过,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从前传唱口头的“少年”.如今的少年会唱的并不多。
“我可不会唱,老人才会唱。”海北州西海镇的扎多称自己不会唱“拉依”。他的女朋友也不会唱..他们在当地放牧为生向往城市的生活。青藏铁路通车:给了扎多更多的希望.他辛苦打I急于改善自己的生活.对唱歌没什么兴趣。
其实,不止“花儿”,在金银滩边上的金沙湾.一排排白色的帐篷密布河边。“郦有帐篷布这么密的.这里的牧民已经不再游牧了。”青海摄影师孙建军说。这些帐篷只是为了让城里人感受一下而已。真正的牧民都已经定居,“他们都坐在炕上看龟税呢。青诲牧民大多分了草场,各守自家田头了。”
亲见当年歌中女主人公
房东回忆王洛宾与卓玛:老相片讲述“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
金银滩上,施工人员在安放“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女主人公卓玛的塑像。
高高的土墙,飘动的经幡。关却江措老人在海晏县三角城的家是一个典型的藏家院落。
退休前的关却江措是海北州人大副主任.他的父亲叫同曲乎千户.1939年。电影导演郑君里到金银滩拍摄电影时,就住在同曲乎千户的家里,当时关却江措只有七八岁,但他仍记得有个“王先生”.王洛宾当时是西宁的一名教师.参与了电影拍摄。
在金银滩一带,只有同曲乎千户与养女萨耶卓玛能说汉语,所以只有他们能接待摄制组。当时只有17岁的萨耶卓玛亭亭玉立,草原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草原上最美的花是格桑花,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萨耶卓玛。
在拍摄电影以及次年四月的采风中,萨耶卓玛与王洛宾度过一段好时光。人们传说,一次拍摄过程中,萨耶卓玛与王洛宾同骑一匹马,疾驰在草原上,下马时,卓玛用马鞭轻轻打在王洛宾身上,这就是现在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满大街都是卓玛
因为王洛宾的关系,在金银滩美丽的草原上,记者也希望能够遇到“卓玛”,倒不是奢望能得到她“一鞭子”,就像领略巍巍高原、碧水蓝天中藏族少女的风情。
一大群西宁来客与身穿藏服的少女合影,有人开玩笑大叫“卓玛,这边看”。那少女果然转了过来。几个游客面面相觑:“难道真叫卓玛?”一问之下,果然正是卓玛。
海晏县旅游局的马局长介绍,三角城一带叫卓玛的姑娘很多.因为卓玛在藏语中是仙女的意思,所以整个奇藏一带叫卓玛的女子就很多。也因为王洛宾传说的原因,大家都想有个像传说中一样美好的爱情,所以海晏这片儿叫卓玛的就更多了。.
最后离开西海镇出城的时候,记者看到有人用太阳能反光镜烤饼.觉得新鲜,围上去打听,烤饼的是一个年轻的姑娘.热情掀开锅盖,给我们看。在请教芳名时,结果又叫卓玛!
1、文章中说“卓玛象征着一些美好的东西”,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一些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4分)
2、(1)对于青藏铁路开进“卓玛冢乡”,作者评论为现代浪潮冲击传统文化,结合文章,谈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6分)
(2)你对上面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舟五号”副总设计师郑松辉在华工大向人们讲述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本报讯 记者王倩、实习生朱穗怡报道:昨天下午,前来广州参加“挑战杯”开幕式的“神舟五号”副总设计师郑松辉,在华南理工大学就“神舟五号”的设计及发射过程向数千名师生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①30年前制定了“714计划”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郑松辉从中国载人航天的“家史”讲起,当时这一计划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钱学森主持,计划代号“714”,主要进行载人航天飞船模型研究,那时起名为“曙光号”。“714计划”在几年中就取得了大量的技术成果,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863计划”的推动,中国又开始了对载人航天计划的新一轮研究论证。
郑松辉说,当时的论证焦点集中在中国究竟要不要搞载人航天。如果要搞,是从载人飞船开始,还是直接赶超美国一步到位搞航天飞机?这一场论证进行了两年之久,最终科学家们根据中国当时的经济、科技实力决定,从载人飞船起步。1992年,载人航天计划在搁置了30年后再次立项,代号“921”。
②——————————————
郑松辉说,载人航天工程必须以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求,而这些保障航天员生命的技术要求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例如,飞船返回舱重达3吨,在1万米高空的下降时速达每秒200米,只有把这个速度降低到每秒7米以下才是安全的。郑松辉很欣慰地说,“神五”返回那天非常成功,返回舱慢慢飘到内蒙古上空,先打开引导伞,再是降速伞,当到达10公里高度时,一张1200平方米的巨大降落主伞徐徐打开。
为了保证这一套程序万无一失,从1994年开始,研制人员先后进行了72次返回舱空投开伞试验。郑松辉还透露,如果飞船在宇宙轨道飞行中遇到意外,比如失火、或被小流星击中时,舱内压力将会迅速急剧降低,危及航天员的生命,但逃逸救生系统将帮助航天员脱离危险,这时他将有10分钟时间穿上宇航服并进入着陆器返回地球。
郑松辉说:“正常的飞行程序只有一条,而故障模式下的应急程序比正常程序多10倍以上。不过很高兴,这些预先设计好的营救方案最后一个也没有用到。”
③我们的费用低得惊人
“神五”成功后,针对一些境外媒体的猜测,郑松辉特别强调,虽然我国“神舟”飞船在外形上与前苏联的飞船有相似之处,但中国绝没有抄袭前苏联的设计。
郑松辉指出,“神舟”在初期论证阶段,的确请了前苏联的航天专家来中国讲课,同时也派了一些科学家出国学习,但如果仅仅是照搬“苏式”做法,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技术中最关键的部分,所以中国的载人飞船要上天,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数据,因此“神舟”飞船内部构造的许多技术要点都是我们自己研制和攻破的。“神舟”系列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期大概花费180亿元,和外国同类计划相比我们的费用低得惊人。德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尚在论证阶段,但仅仅是论证他们就已经耗资20亿欧元。我们低成本高效率的成功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震动。
④——————————————
对许多“太空迷”的登月盼望,郑松辉回答道,中国已经将“探月”计划立项,几年内有望实现。
郑松辉强调,“探月”与“登月”是两个不同概念:探月是把卫星送上轨道,围绕月球行走,并且利用卫星上的科学仪器探测月球的奥秘;而“登月”是把探测器(太空船)降落在月球上,随后这个探测器是能回到地面的,像美国的“阿波罗号”太空船。
郑松辉说,中国的探月计划将在几年内实现。因为中国作为一个空间大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奔月航天器、月球着陆器都已具备条件,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待“探月”成功后,将会考虑“登月”,但登月由于技术难度高,需要长期的准备,近期不会有计划。
1、选文共有四个小标题,请根据选文内容,拟出第②个、第④个小标题。
答:
2、选文中郑松辉说:“正常的飞行程序只有一条,而故障模式下的应急程序比
正常程序多10倍以上。不过很高兴,这些预先设计好的营救方案最后一个也没
有用到。”(见画线句)请找出这两句话照应了选文中的哪一句话,并分析这两句
话强调了什么。
3、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很快,“神五”“神六”成功升天并安全返回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发展这种高科技航天事业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据了解,“神五”“神六”的研制和升天的花费超过了300亿元人民币。对此,有人认为很值得,但也有人认为不值得。请问,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用80字左右的篇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使在哭泣
2004年9月1日清晨,13岁的少年苏斯兰•比加耶夫和八年级的同学一起,排着队在校园里参加开学典礼。他突然觉得口渴,便跑到喷泉边去喝水。突然他看到一辆卡车冲进了校园。车上迅速跳下几个荷枪实弹的人。一个人拿着一把自动步枪向天开火。比加耶夫立刻意识到,闯进校园来的是恐怖分子。他和另外两个同学赶紧逃离了。
“我真感谢上帝让我口渴,因为这挽救了我的生命。”比加耶夫说。然而,大多数孩子没有他那么幸运,9月1日到9月3日,震惊世界的俄罗斯人质危机持续了52个小时,武装分子占领了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上千名刚参加完开学典礼的学生、家长和教师被赶进体育馆成为人质。他们在两昼夜多的时间里经历了难以忍受的恐惧、饥饿干渴,一部分人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最终有335人倒在血泊中长眠不醒,其中半数是孩子。
当恐怖分子持枪闯人校园,将众多儿童赶往学校体育馆时,一位名叫艾尔扎•维克多罗夫娃的女教师向恐怖分子抗议,要求让最小的孩子安全离去。一名绑匪专心地听完了她的要求,然后问道:“你讲完了吗?”维克多罗夫娃点了点头,那名绑匪立即举起枪将她射杀,她立刻倒在血泊中。
关押了一千多名人质的体育馆内,恐怖分子在一人高的地方沿墙吊起了炸弹,一侧墙上有4个,另一侧墙上有11个。他们威胁说,只要谁乱动,整个房子都会爆炸,这些炸弹足以让整个体育馆飞上天空。
13岁的萨沙是个纤瘦的男孩。在爆炸发生后,武装分子开始往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厅里投掷手榴弹。萨沙意识到不能坐以待毙,第一个从窗口跳出。在他的带动下,近百名学生也跟着跳出了体育馆。萨沙对学校周围的地形了如指掌。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没有在大路上乱跑,而是冲入了校旁一家酒吧的后院。
这时,恐怖分子从墙洞中开始向四周的街道扫射。因为萨沙的逃脱路线选择正确,从而避免了更多的伤亡。但他自己背部被严重烧伤,当记者试图采访这名小英雄时,他已被送进医院救治。在逃生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是相互搀扶着跑的,有的大孩子甚至抱着更小的孩子穿梭在枪林弹雨中。
劫后的体育馆已成为恐怖的地狱,屋角的篮球架被烧得乌黑,地上到处都是玻璃碴、弹片和木屑,墙上布满了弹孔。屋顶被炸开一个大洞,透过这个大洞,别斯兰的天空蓝得令人窒息。在士兵排除所有的爆炸物后,工人们开始清理废墟,用推土机将残垣断壁推倒。而别斯兰居民有着一个共同的想法:把整座学校铲平!
然而,人们心中的创痛何时才能抚平?
7岁的扎姆巴拉特9月1日刚上一年级,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噩梦般的遭遇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当妈妈问他:“你还要买玩具枪吗?”扎姆巴拉特说:“不买了!”
9月15日,在人质悲剧发生两周后,别斯兰市的孩子们在武装人员的保护下重新开始学校生活。在别斯兰第六中学,当一名孩子由于迟到而遭到校长训斥的时候,他立即举起双
手,摆出了投降的姿势。
别斯兰第一中学的学生们那一天并没有返回学校。目前,仍有不少学生因在事件中受到严重惊吓,无法在短期内恢复健康,还上不了课。据当地教育部门官员称,他们会组织高年级的学生一起讨论这起悲剧事件,让他们发表对未来的看法。别斯兰第六中学的一位教师说:“我们必须让孩子们知道别斯兰的生活还需要继续。”
生活还要继续,反恐正在进行。在21世纪,反对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正如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所说:“当年法西斯没有令俄罗斯屈服,今天我们也绝对不会向恐怖主义低头!'’我们相信,当天使的哭泣声远去,别斯兰还会充满生机,和平之花将再次绽放。
在劫后别斯兰第一中学的断壁残垣上,贴着一首父亲写给他遇害女儿的诗。让我们以这首诗作为本文的结语,也以此缅怀不幸殉难的人们。
女儿,你走后爸爸第一次想写诗。居然写成了!我读给你听,你一定能听懂。
你,正值豆蔻年华,温柔且甜美,纯洁又可爱。忽然间,你离我们而去,明媚的日子碎成无尽的长夜!伸向你的黑手,逃脱不了惩罚。爸爸、妈妈、亲朋好友,还有世上善良的人们,定要用复仇的火焰,将恐怖分子消灭光!
1.下列对通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天使在哭泣”这一题目,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暗示性,很好地起到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本文主要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质事件的过程和事件过后俄罗斯人民的反应。
C.“别斯兰的天空蓝得令人窒息”,是因为在美丽的蓝天下却出现了如此血腥暴力的场面,二者之间形成的反差过于巨大。
D.一名孩子遭到校长训斥时摆出了投降的姿势,这一细节有力地说明了恐怖主义行为对被害者的肉体造成的巨大伤害。

E.纪实类文章根据需要也可以加入作者的情感,本文以一首小诗作为结尾,就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恐怖主义行为的痛恨。
2.本文描写了一个教师被枪杀的场景,其作用是什么?(6分)
3.举例分析选文的语言特色。(6分)
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8分)
a.正如文章所说,“在2l世纪,反对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请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谈谈应该如何应对恐怖主义。
b.假设你要为别斯兰第一中学的遇难者敬献花篮,并在花篮中附上一张卡片。请你在卡片上写下适当语句。(70字左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