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抉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曰:“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竟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注】壅:堵塞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用事:掌权 |
B.忽辛遂伏辜。辜:罪 |
C.诏趣召之趣: 乐意 |
D.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识:作标记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雄飞乃先自降一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B.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何可胜道也哉 |
C.然臣未尝敢轻用然则何时而乐耶 |
D.卢世荣以言利进用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
C.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安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自辨。 |
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
B.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
C.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
D.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
译文:
(2)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译文:
文言文阅读
①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②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③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今之学者读古人书()(2)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
(3)一客数败()(4)何暇论人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顷之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
B.人皆见之助词,相当于“的” |
C.人固不能无失一定 |
D.平心而度之量,比划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中的“默坐”正是作者弈棋后垂头丧气的表现。 |
B.第②段列举“今之学者”浮躁的治学态度,通过正反对比,提出自己的主张。 |
C.第③段在指出应如何看待别人过失后,批判了“彼此相嗤,无有已时”的错误做法。 |
D.本文以下棋打比方,告诫读者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主观臆断。 |
第③段中,作者提及孔子的用意是(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淮南子》)
请用儒家的义利观简析“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所蕴含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本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释】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送石昌言使北引引:出使 |
B.吾始数岁,未学也始:开始 |
C.又以亲戚故,甚狎狎:亲近 |
D.虽不言,察其意甚恨恨:痛恨 |
下列句子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以亲戚故,甚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
B.安知其至此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C.说大人,则藐之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
D.吾始数岁,未学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指南录后序》)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洵为友人昌言出使边塞,为壮其行而写的。文中借孟子的话,鼓励石昌言慨然赴边,展示天朝大国的雄壮气概,从气势上压倒夷狄,为国扬威。 |
B.作者在文中回忆幼时,石昌言在生活中、学业上对“我”的关心和鼓励,尤其强调了对“我”废学的“恨”,“摧折复学”后的欣喜,表达了对故交的感激之情。 |
C.夷狄骑兵数万在宋使的驿亭旁彻夜奔驰,使昌言的随从惊吓得变了脸色,胆战心惊。以此反衬石昌言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的气度。 |
D.苏洵对石昌言的描述,从参加科举考试写起,一直到他代表天子出使强悍凶悍的契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石昌言深深的敬佩。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昔 者 奉 春 君 使 冒 顿 壮 士 健 马 皆 匿 不 见 是 以 有 平 城 之 役 今 之 匈 奴 吾 知 其 本 能 为 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2)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下列两句中划线的字的正确读音是 ( )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②客何为者?
A.①wàng②wèi | B.①wàng ②wéi |
C.①wǎng②wéi | D.① wǎng②wèi |
下列对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樊哙在席上的讲话与刘邦的话,不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而是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气语调是明显不同。 |
B.两人讲话的中心大致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呵斥项羽“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
C.从策略上看,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呵斥项羽是“以攻为守”。 |
D.樊哙在席上的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视 ()②暴()
③遇()④屈()下列句子划线的词与“亦以明死生之大”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谈笑以死 | B.敛赀财以送其行 |
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D.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人皆得以隶使之
A.亦以明死生之大 | B.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
C.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D.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C.忠义暴于朝廷 | D.赵尝五战于秦 |
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
B.“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正是张溥写《五人墓碑记》的目的。 |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美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
、翻译 3分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