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①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②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③“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④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⑤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⑥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⑦“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⑧“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⑨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⑩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⑪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⑫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⑬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⑭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⑮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⑯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⑰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⑱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⑲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⑳“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译林》2010年第2期,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胡安这个人物,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B.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绳索”写得充满真实感,比如绳索从空中垂下来的样子,对胡安爬绳索的过程描写也很真实。
C.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这样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D.对比鲜明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看起来不可能发生的行为,就是通过胡安和“我”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E. 小说中的“绳索”象征意义丰富,象征着成人缺失的童年好奇本能、象征人们向往的某种奇迹或理想等内容。
第⑬⑭段的插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最后两段安排七十年后寻找绳索的情节,结合文本和补充材料,探究这样写的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门楣字匾的印记
住在楼房里,出出进进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想来想去,那昔日萦绕眼前的门楣上的字匾不见了。门楣上的字匾,蕴藏着深厚的民俗文化,记录着农村变迁。不管哪一家盖房,都要在大门的上方,用楷书、隶书、宋体或书法名人的狂草,在一米见长、近半米宽的砖磨、石雕上刻字,大多刻四个字。大凡来人登门,都要举目瞻望,默念,别出心裁的字匾,便引来一番赞叹和好评。
门楣的字匾从有院落时就一直沿袭下来,它有农家的热望,有农家的期盼,也有农家的鸿鹄之志。我对门楣上的字匾没有过多的考察研究。我想,除“耕读人家”“紫气东来”“天道酬勤”等字匾是几百年来沿袭下来的外,有许多为应景之作,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人文教育、宣传理念而设定的。
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的房屋,多为土坯房屋,房屋四角用砖砌而成,门窗砌上砖,四周用土坯垒起,住房是简陋了些,但作为门面的门楼,不能含糊,用砖砌起,叫做砖包疙瘩,在当时是富有和气派的象征。门楣上的字匾用砖磨刻写,多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爱社如家”等。那时农民家里、心里就像是一张纸,没有家底,也没有私念,一心想着集体、国家。只要能为集体、国家多作贡献,再苦再累心也甜。那些字匾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情感。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有了土地、吃穿,过上了安稳日子,怎能不知恩图报呢!
文革时期的住房,与五六十年代没有什么变化,但门楣上的字匾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盖的房屋门楣字匾写上了“斗私批修”“大公无私”“红心向阳”“兴无灭资”等字样,用红漆漆着,显得醒目而刺眼。它好像在默默关注着文革,这些语言硬邦邦,像一根根棍子戳到人身上。那时,那些“耕读之家”“光宗耀祖”“书香门第”被铲掉,留下疤痕。这是一种印记,它在土尘的散落中,记录着流年岁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农村一改昔日的破败,展现了新模样。破旧的土坯房不见了,整齐的村道两旁,屹立着两层楼。青砖绿瓦的门楼,高大而气派,门楣上的字匾多姿多态,有青石雕刻而成的字匾,有大理石磨制而成的字匾,有镶着龙凤的烤瓷字匾。其内容也百花齐放,“日耀华门”“耕读务本”“龙凤呈祥”“清昂寰宇”“勤俭廉明”,既有高远的志向,又有幽香的韵律,耐人寻味。这些门楣字匾反映了农民走进新时代、当家作主人的气概,丰衣足食、生活安定的天伦之乐,成了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城镇化的建设,形成包围农村之势。也许在一些农村,民居将由楼 房代替,门楣上的字匾渐渐消逝,欣赏字匾的雅趣也随之消失了。流年的陈迹远去了,字匾里的故事失传了,但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字匾,会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2011年4月《光明日报》,略有改动)
下列关于农村的“门楣字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楣字匾记录着农村的变化历程,蕴藏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B.门楣字匾从有院落时就一直沿袭,皆为四字,以表达农家的愿望。
C.门楣字匾,有许多应景之作,内容和社会环境、人文教育等有关。
D.门楣字匾多姿多态,制作材料不同,字体不同,大小则大致相同。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门楣字匾代表着农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所以许多人家都尽量把字匾写得别出心裁,以求登门之人的赞叹和好评。
B.门楼和门楣字匾往往是富有和气派的象征,因此不管住房如何简陋,在门楼和门楣字匾的用料上都绝不能含糊。
C.门楣字匾的内容随时代而变,像“爱社如家”、“兴无灭资”等,虽语言生硬,但都表现了农民知恩图报的心态。
D.门楣字匾的内容大多既体现高远志向,又有幽香的韵律,既有雅趣,又反映现实生活,成了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门楣字匾用楷书、隶书、宋体或书法名人的狂草镌刻,选择何种字体,反映了主人的兴趣爱好。
B.门楣字匾和时代联系紧密,而有些不一定就是人们真实愿望的反映,如文革时期某些门楣字匾。
C.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民居被楼房代替,门楣字匾将随之消逝,门楣字匾文化也将消失。
D.改革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门楣字匾内容也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显示了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陶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18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从全文看,作者所称的“珍贵的以往”包括哪些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请分条列出,每条不超过8字。
以第二段为对象,分析作者的遣词造句对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
文题为“故乡的胡同”,联系作者的人生,说说“命运的构造”与“胡同”究竟有什么关系?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段说“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意在表示,从那一刻起,作者的命运就和胡同联系到了一起。
B.“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达出胡同中这两种声响带给作为少年的自己的独特感受。
C.“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一句,表现出身残之后的作者对于人生的怀疑和对命运的困惑。
D.“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表现了母亲对残疾儿子的殷切希望;作者特意选取这个材料,表达了对早逝的母亲的深切而悠远的怀念之情。

E.本文取“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文末收结于两个疑问句,似乎是在表示:已届“知命”之年的作者已经洞察了命运和人生的真谛。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我不是你的恩人
【日本】石板洋次郎
珠子的未婚夫田边贞辅约她共进午餐,她下电车早,决定去护城河畔散散步。一位衣着考究的青年向珠子问路:“请问,日东殖产公司在哪?”
“前面第二个拐弯处左拐,靠左角的那幢大楼。”珠子热心指点他。她的未婚夫就在那工作,是采购部部长。
“啊,还那么远哪,谢谢……”青年手举到帽檐敬了个礼。端庄的脸,眉毛浓黑,目光锐利,大耳朵,尖下巴,左边长着一颗黑痣。看到这张脸,珠子不由自主“啊”了一声,记忆回到四年前。
四年前,珠子被录用为随军南下的打字员,从长崎乘上了陆军518号运输船。航行到第四天,突然中鱼雷袭击,袭击把她甩到邻人身上,弹出一丈来远。
霎时舱内混乱。眼看船要沉了,人们纷纷挤向甲板,不少人被活活挤死。珠子好不容易挤上去,船已下沉。
仅有的几只救生艇挤满人,漂在海里的人想爬上去,却被艇上伸出的木桨和手重新打入水中,再也没浮上来。救生艇多加一个人,就多增加一分危险。生死存亡威胁之下,谁都变得自私而冷漠。
珠子拼命朝最近那艘游去,无助叫道:“让我上去!”,艇上人个个铁青着脸一声不吭。珠子眼看要绝望了,艇上一青年突然站起来说:“喂,让这姑娘上来!我换她,我到对面筏子上去。我比她重,这样,小艇安全些。”艇上人迟疑一下,把珠子拉上去。那青年很守信诺,非常干脆跃入海中。
此后不久,珠子决定重赴战场。她千方百计打听那个青年,结果连名字都没弄清楚。她一直想着和他重逢,并向他致谢,然后两人之间产生爱情……
珠子努力思索四年前那个青年的面貌,心猛地跳起来:“没错,是他!就是他!”珠子反身也朝日东殖产公司走去。她要去找他,当面谢谢他的救命之恩。
走到田边办公室门前,珠子听到有人在说话。很凑巧,刚才那人正坐在田边对面。珠子笑起来:“原来你是找田边的?”
青年露出莫名其妙的神情:“是问我吗?你是……”
“请问,你战争期间有没有随军去过南洋?”
“啊,有过。”
“你乘过518号运输船吗?”
“518号?被鱼雷击中的那条?”
“是啊,你肯定也在船上.。还记得吗?你曾把一个女人救上救生艇,自己代她跳入海中?”
“啊,似乎有过,不过已过去了,那你……”
“被救的人就是我啊……我总算遇见你了……”珠子激动不已,两手平放桌上,恭恭敬敬向他致谢,“非常感谢,多亏了您,我才活到今天。”
“啊,不客气……”青年的脸涨红了。珠子热情挽留,并向田边说明事由。田边也一并跟着致谢。
那青年面对两人的感谢显得很狼狈,屡次欲言又止。最后,毅然站起来对珠子说:“小姐。你两次都在我人生关键时刻出现。不过,我们再也不会见面了。”说着转身对田边:田边先生,我们的合同作废了,这些钱还给你。”说着,拿出好几沓纸币,堆放桌上,自顾自地走了。扔下田边和珠子目瞪口呆,百思不解。
田边说:“珠子,你害苦我啦,我刚跟他签了合同。你这一搅和,生意全泡汤了。”珠子满脸歉意,但也不知怎么回事,她只想向他道谢,感激救命之恩。可他为什么会很生气地毁了合同就走了呢?
几天后.田边收到一封信。
“田边先生、珠子小姐:
我带着歉意给你们写这封信。
珠子小姐,关于你的感激,我实不敢当。当年我并非存心救你。其实我很自私,看到小艇挤满了人,心想到时准会翻船,不如趁有力气游到附近筏子上安全些。所以我就顺便拉你上来,却没料到你竞这样刻骨铭心,还那样感激我。我真是……
战后。迫于生存,我加入了诈骗公司,现在我的公司和本人都在警察通缉令上。老实说,我本打算搞到这笔钱后暂时销声匿迹。没想到……她口口声声叫我恩人,真让我无地自容。我再也没勇气这么干了。所以……事情就是这样的。我祝福你们生活幸福……
如果有一天你们得知我上了断头台,请为我烧一炷香吧……”
(自《国外经典小说》,有删改)
品味文中加点的词语,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人物各自怎样的心理。(4分)
(1)恭恭敬敬:
(2)涨红了:
“如果有一天你们得知我上了断头台,请为我烧一炷香吧……”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回答。
那个青年在信中道歉说“我并非存心要救你”,其实小说已经埋下了伏笔,请概述本小说埋设的两处伏笔。
小说标题是《我不是你的恩人》,有人建议换成《恩人》,你认为哪一个好?(6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故里之争显现地方政府公司化
文明古国的一大好处就是有历史,有故事可讲,随便一锄头挖下去,或许就会是哪位王侯将相的传奇。而对后来者而言,这都是可能变成真金白银的财富。只可惜古人不像今人有很明确的产权意识,于是也就有了各种名人的故里之争。
据统计,名人故里之争在短短半年内竟然达到10处之多,其中既有历史上真真实实存在的名人:也有宗教、小说、神话故事中出现的名人。有些名人故里竟有七八个地方在争,更有甚者,水浒故事中西门庆、潘金莲这对“奸夫淫妇”的故里,也被一些地方宝贝一般地争着。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些官员可以借此捞一把。对这些官员来说,是否能够争到这个故里,或者争到后是否有游客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争抢故里的过程本身,这里的一系列环节和运作存在腐败机会。二则不能不说到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异化大有关系。各种故里之争,地方政府无非是出于为本地打造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的考虑。此目的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自己主要任务的政府那里,虽然很正常,但也说明,地方政府的职能已经迷失。
当然,发展经济也是政府职责,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好的制度环境,而是直接投身于经济活动。地方政府本身和企业一样,就是市场的一个主体。因此。它也具有其他市场主体的根本特点,即逐利。以招商引资为例,本来这是企业的事,但现在大多由政府包办。很多政府部门的实际工作,特别是直接和经济有关的部门,其主要任务就是招商引资。为了招到更多的外来企业到本地投资,政府制定了许多考核办法,但归根到底,无非是对有功之臣进行重奖,对无功之臣重罚,与公司管理别无二致。
地方政府的公司化及其竞争,被一些学者解释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纯从理论而言,这是对的。但必须指出的是,以追求经济增长特别是财政收入为最高动力的政府逐利化或公司化倾向,虽然在某些时候能够带来社会财富的大幅增加,也能够提高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可在社会治理方面,会带来更多的灾难。最近十多年来,越来越严重的官员腐败和频繁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就是一个明证。
政府变成公司,与一般市场上的公司不同,如果说后者还要受市场中一系列合约和规则的制约与支配,政府公司则没有这些限制。因为政府是市场规则和合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它拥有一般市场公司根本不具有的强制权力,这使其变成一个三不像的“怪物”,从而势必出现下述现象:假如政府和民众的利益是一致的,政府公司化或能给民众带来福利的改善;但假如政府跟民众的利益不一致,政府公司化的结果,首先是要保证政府这个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尤其考虑到政府乃是由不同的官员构成,更是如此。因为,官员的利益不完全等同于政府的利益,在政府公司化的倾向中,官员可以更好地把咱己的利益置换成政府利益。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中,明明有些项目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损害公众健康,但只因它会带来税收,甚至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也被地方引进来。从这个角度,就能合理地解释在上述名人故里之争中,一些地方何以对西门庆、潘金莲感兴趣。
如果不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彻底校正被异化的政府职能,使政府从市场抽身,要扭转逐利性、公司化行为,减少或消除各种故里之争,那就依然很难。
下列关于“故里之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在铸就传奇与文明同时,也为后代蕴含着商机,不仅有文化传说,而且还有真金白银,供后代子孙消费。、
B.名人故里之争愈演愈烈,所争对象有历史名人,也有宗教、小说、神话中人,甚至有西门庆、潘金莲等“奸夫淫妇”。
C.名人故里之争的根源在于古代缺乏明晰的产权意识,地方政府的介入更是推波助澜,其看重的是争夺故里的过程本身。
D.故里之争明显有两条线趋势:一是政府与官员忙于“争”,二是各地一般公司及民众也在争,各方都力图在争的过程中“大捞一把”。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名人故里之争所以“红火”,是由于其“争”的环节与运作中存在腐败机会,同时,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迷失与异化有关。
B.地方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但因其直接投身于经济活动,使得其本身与企业一样,成为市场的逐利主体,并包办经济活动。
C.地方政府主要任务为招商引资,但管理与考核的办法与公司管理无异,呈现出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导致“名人故里”之争的闹剧经常上演。
D.地方政府公司化,可促进财政收入增长及带来社会财富大幅增加,增加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地方政府公司化及其竞争会导致社会治理领域的灾难性后果,诱发腐败现象与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社会安定。
B.政府公司化使其成为“三不像”怪物,集决策者与执行者于一身,掼害民众利益,使官员能轻易将自己利益置换成公司利益。
C.某些地方政府对西门庆、潘金莲感兴趣,其根本点在于这种“名人故里之争”可以促使地方政府公司化,从而最大程度保证民众利益。
D.应对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地位进行定位与校正,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促使政府消除逐利化与公司化行为,方可消除类似“名人故里之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结合文意,概括“泊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
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认为,泪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