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将一株高秆抗病的植株(甲)与另一株高秆易感病的植株(乙)杂交,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只研究茎高度的遗传,图示高秆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2
B.甲、乙两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C.对甲植株进行测交,可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个体
D.以乙植株为材料,通过自交可得到符合生产要求的植株占1/4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B.导致群落演替的因素包括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
C.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
D.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而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降低 |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是消费者,食草动物是第三营养级 |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
C.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
D.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都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
免疫性不孕(存在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等)是临床上常见的不孕类型。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角膜、大脑、软骨、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斥反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移植心脏对于受者来说相当于抗原 |
B.“免疫赦免”现象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 |
C.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不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 |
D.可以使用药物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而获得“免疫赦免” |
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 |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反馈调节 |
C.早期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系统稳定 |
D.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
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 |
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