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科研人员在1974~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
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
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
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
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不可能是( )
A.含有15N的DNA分子占![]() |
B.含有14N的DNA分子占![]() |
C.复制过程中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
D.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
将精原细胞的一个DNA分子用15N标记,并提供14N的原料,则该精原细胞产生的四个精子中没有放射性同位素15N的有( )
A.0个 | B.1个 | C.2个 | D.4个 |
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 )
A.胸腺嘧啶B.腺嘌呤
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D.胞嘧啶或鸟嘌呤
若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碱基组成如下图,则此生物最可能是 ( )
A.T2噬菌体 |
B.大肠细菌 |
C.烟草花叶病毒 |
D.酵母菌 |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
D.噬菌体繁殖利用噬菌体的脱氧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