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温 暖
张国平
宾馆很小,隐匿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边缘一条狭窄拥挤的小巷里,如同相貌平平的我,很不起眼。恰逢又是淡季,生意更显得冷清。
门“吱呀”一声响,探出一个脑袋,面色灰黄,宽边眼镜后是中年男人不应有的胆怯的眼神。
“有房间吗?”男人的声音很低,低得我几乎难以听清。“有。”我敷衍着。“多少钱一间?带卫生间的。”男人问。我没有抬头,话音里却带着刺:“那叫标准间,80元。”门又“吱呀”一声关上,夹着男人一句话的尾巴:“太贵了!”“贵?如果是旺季,最低也要120元。”知道他住不起,我的头埋在杂志里说。
“吱呀”又一声,重新探出那颗圆圆的脑袋:“能便宜吗?”我有些不耐烦,拖着长腔说:“已经是最便宜了。”男人叹一口气问:“买一个床位行吗?”我觉得有些好笑,抬头把目光盯在男人那神色紧张的脸上。“行吗?”男人重复着问。我说:“不行,现在住宾馆哪有订单张床位的。”男人的脸有些微红:“你看看,我——我带的钱不多,照顾一下吧。”男人一脸的真诚,语气可怜兮兮的。我的心有些软,不置可否地望着他。“照顾一下吧,妹妹,我从县城来,这么晚了实在没法回去。”男人诚惶诚恐地望着我,像一个等待宣判结果的犯人。我抬头望望大厅里高挂的钟,已经是十点过五分了。我问:“六十块钱也拿不出来?”男人耷拉下头,嘟噜:“实在紧巴,看病花完了。”我无奈地摇头说:“好吧。”我知道自己背着老板自作主张的后果,日后查出来轻者罚款,重者辞退,但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因为刹那间男人那张酸楚的脸突然让我想起外出打工两年多没回家的哥哥。我问:“明天天亮前能离开吗?”男人的头点得如小鸡啄米:“能,能。”我说:“好吧!”准备带他上楼。
男人孩子似的朝门外兴奋地招手,“进来进来”。门口出现一个少气无力病恹恹的女人。我吃惊:“这是?”男人嘿嘿地说:“媳妇,我媳妇。”“你们两个人?”我为难地问,“不是要一张床位吗?”男人赶忙解释:“就要一张床位。妹子,我们保证俩人只睡一张床,另一张不碰一指头。”女人也期期艾艾地乞求:“行吗,妹子?”
其实我也是准备把男人安排在二楼只有一张床的值班室的。二楼整层被改造成会议室后,那间值班室临时空着。既然这样,我就偷偷地领他们上去了。一进门男人就东张西望,找什么东西似的。“没卫生间呀。”男人语气里有些不满。原本想男人会感激我的,没想到却这么说。我拿眼狠狠地剜男人:“这还不够吗?想砸我的饭碗?”男人突然意识到他的话刺激了我,马上赔着笑脸说:“你不知道呀妹子,你嫂子晚上总上厕所,没有厕所很麻烦的。”我这才注意到女人那一直捂在肚子上的手。女人满脸的歉疚:“大妹子,都怪俺这不争气的肚子。”我心里突然一阵酸楚。
我只好冒更大的风险偷偷打开了标准间。男人刚想开口谢我,我竖食指在嘴边,做了个别说话的手势,低声说:“别忘了天亮前离开。”男人抓住我的手使劲摇晃,眼睛里一片潮湿。
天刚蒙蒙亮,我就蹑手蹑脚地催他们离开,但人已经不在了,床铺却整齐如初。床柜上有一张很小的纸条:我们走了,床铺没动,我们睡在地毯上。谢谢你大妹子!
第二年春天,娘突然病重,哥哥被迫从外地赶回来,也催我回家去看娘。半年多没回家,再见娘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我的泪涌满了脸。娘伸出枯枝般的手扯着我,嘴巴翕动着却没有说出话。哥哥说,娘最放心不下的是你的婚事,老大不小的也该成个家了。婚事也是我最头疼的,作为边缘人——乡下的城市人、城市的乡下人,处在两难境地。姐姐说她为我瞅了一个,只是年岁大了些,抓紧时间谈谈,了却娘的心愿吧。婚事竟成了娘临终前的包袱,我沮丧到了极点。谈就谈吧,把娘送终了再散。抱着这种心态,我跟姐姐去了她的家。姐姐跟男方约好,这天下午我们见面。
刚刚吃过午饭,姐姐就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第四次返回后兴冲冲地对我说:“来了来了,人家来了。”我却满不在乎地说:“来了就来了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推门进来的是一张熟悉的面孔,灰黄的脸,宽边的眼镜。“是——你?”我们异口同声地吐出两个字,脸上写满了惊讶。我满脸通红,转身躲进了里间。姐姐追进来羞愧地说,他结过婚,媳妇得病死了,怕你不愿意,事前瞒着你。
我的眼前反复浮现着那天他在宾馆搀扶媳妇上楼的情景。明媚的春光透过格子窗洒在我的脸上,痒痒的。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3期]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边缘人——乡下的城市人、城市的乡下人。但“我”并没有自卑自贱,而是凭自己的双手顽强而艰难地为理想奋斗着。 |
B.文中写男人“胆怯的眼神”,并不是为了说明男人真的胆怯,而是因为不熟悉城市生活而表现出的局促和没有足够住宾馆的费用的窘迫。 |
C.“男人诚惶诚恐地望着我,像一个等待宣判结果的犯人。”句子内涵丰富,既有乞求住下、盼望少收钱的心理,也有对不起生病妻子的自责。 |
D.小说采用反衬的手法,用文中“我”的冷淡和嘲讽,衬托了那对夫妻的忍让,使读者增添了对这对不幸夫妻的同情。 |
E.小说文笔质朴,生动的人物对话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使读者从对话中领悟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小说题目《温暖》,在文中有什么具体体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我”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试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最后一段对相亲结果已有暗示,请结合全文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依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节选自2010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
B.《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 |
C.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 |
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实都是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
B.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去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 |
C.“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
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
C.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典”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落日光
芦焚
夕阳落向山岗后面去了,丘陵间已尽入黄昏,荒寂的田庄还浴着残辉。构成这田庄的是几座古屋,一带老柳掩映的残缺的围墙,屋后野草丛杂的废园。庄门前密植着洋槐的林子。林外溶溶流着一条小河;水面反映着云光,油似的微起涡漩。晚鸦冶游了一天,悄悄飞过天空,一只两只归林来了;那歇脚枝头拍着翅的懒倦景况,使人联想到是在打寂寞的呵欠。
总之,这田庄,主人遗弃了它。据熟悉它历史的人说,原来老主人有两个儿子,年幼的不知何故,年纪轻轻的便不声不响离开了家乡,年长的死了,不久老主人也相继去世。子孙们为着享受繁华同安全,便同箱笼一起迁入城市。留下大好的田庄,守着这该叹息的命运,包围在自然的野的气息中——夜晚星斗窥探它黝暗的林子,冷露打湿它荒凉的旷野,朝霞同暮云照耀它苍苔斑斑的屋瓦——沉浸在落寞的古老情调里,已经睡溜了多年的时光。
然而,垂暮的丘陵间忽然响来辚辚的车声。这时,一个孩子挥动手里的鞭慌张的驱着几匹绵羊,穿过林下,径向田庄奔去。
他立在那槽栏空空,阴暗而又悲哀的马房门边,畏瑟地喊道:
“大爷,人来了,——城里来的人。”
这孩子倾听着。一切又都归于静寂,只有呼呶呼呶的鼾声。
“人来了呀,坐着车的。”
“唔,晤……”
这样应着,那正呼呶得香甜的鼾声,吃惊的在喉咙里打一个结,猛的断掉。
“哪来的车呀!尽有你扯的谎!”被呼做大爷的人翻了翻身,懵里懵怔骂道。
孩子低头鞭打着地面,倒霉的咕噜着——
“谁扯谎哩,有眼你不会看去吗。”四外瞧瞧,对准羊就是一鞭,吓得它们四散。随后低声骂道:“酒鬼!”
这大爷是田庄上有历史的长工。他的名字叫做山虬。他抱怨着,从床上挣扎起来。
这时马车已驶过桥,在庄门前的林子边停住。从上面跳下一个边幅不整,满面风尘的中年人来。这人生得脸作枣栗色,黑胡子,眼睛乌亮,深沉,阴郁而又含蓄。他不安的打量着四周,神色很激动,一双眼贼似的不住地探索,而且用鼻子嗅。
整整睡够一个下午的山虬,好容易赶走沾在脑膜上的梦,强打起精神,嘴里不住地咕噜着,还以为是城里来的主人。然而当大门前的情形看到眼里的时候,他出了冷汗。
“找哪个呀,客倌?”
客倌却不曾留意到他,正向树林下望来望去,在搜寻逃脱的小免似的,又从林隙窥探着残缺的墙。两眼窥探着田庄,精细的连瓦片都不肯放过:门墙、小河,倒还熟稔,丘网、小山、开着花朵的路,甚至于斩伐了的老树的位置,回想起来也还清清楚楚,只有树林却使他迷惑。
他的眼终于落到老长工的脸上,而且停在那里。那脸被苍灰的络腮胡于围绕着,有点浮肿,如同生长在蛮横,杂乱.肮脏的草丛中的蘑菇。
“山虬!”忍耐不住,他突然以不确定的口气喊着。
他走过去。
“是你吗,山虬?”
“你,你——”老长工狼狈得说不成话,因为想也想不出是怎样的蹊跷。
但当他讲明自己的来历时,山虬战栗着,惊喜的呼声,闷闷的撕破静寂。
“呵!是你吗?”山虬迷乱地叫喊着,“真的是你?你活着还是死了呢!”
于是他抓住老长工宽厚的肩膀,摇着道:
“自然是活着回来的。那么还怎样呢,你以为见了鬼吗?”
“不啊,”山虬笑着说,“那时人家都叫你‘吃闲饭的’,说是有福分;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正是一转眼,一场梦,什么全过去了……没有人想到还能活着见你的。”
老人快活到极点,大珠的泪沿着多须而坎坷的面颊滚下,一珠珠抛到灰色的胡子上。一闪工夫,他回想到过去,那时他们都还年青,名分上虽是主仆,而中间,实际倒存在着朋友的情义……山虬心里充满了暖融融的喜悦。
“你老了啊,吃闲饭的,”老人用数十年前的声调喊着,“你跑了怎样大的一圈野马呀!”
“是的,山虬;要不是眼梢的伤疤,我要不认识你了。”
而他则又一遍地打量着田庄,以流浪者共有的淡漠的神色。
天黑下来,田庄门前一片模糊的静寂,轻轻地吹过清新的夜风。车夫同牧羊的孩子错愕地望着他们。马疲乏地垂着头,时时顿一下蹄脚。狗则在树林中跑来跑去。
(选自《果园城》,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节)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山虬大爷的形象特点。
答: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指出第二自然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答:
(2)简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
答:“黄昏”这一意象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请从主题思想或结构艺术的角度,陈述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并作分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是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的?——这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7月12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共同主办“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第一次面对公众讲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取得的初步成果。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所言,根据大量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可以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由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0余个省级考古研究机构、近10所大学的数百位学者参加的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学科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探源工程初步建立起在精确测年基础上的各个地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环境与各地区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辽宁牛河梁、安徽凌家滩等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的遗址,发现了随葬精美玉器的高等级贵族大型墓葬和规模宏大的祭祀遗迹,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或其雏形,或者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而在夏代后期,以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具有中轴线理念的宫室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大型玉石仪仗器具为代表的礼器制度,以青铜器和绿松石制作作坊为代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为标志,中华文明进入了王国文明的新阶段。
动植物考古在探源工程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袁靖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对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了动物考古学研究,发现西辽河地区和黄河流域具有一种共性,都是由饲养猪和狗为主,逐步增加了牛和羊,4种家畜的兴旺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认为“五谷丰登”并不只是一句歌功颂德的话,而是文明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古典文献中记载的五谷与研究人员在大量的重要遗址中浮选出的五谷是一样的,中原地区包括了稻、黍、稷、麦、菽5种农业作物,但在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农作物品种单一,种植农作物品种的多少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下,种植农作物的区域经济基础更加稳定,这也是中原崛起的原因之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说,目前所有的成果只是初步的成果,要真正勾勒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整个考古界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07月13日,有删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
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过程以及兴衰演进的年代序列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初步成果是勾勒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证明了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现中原地区五谷丰登,经济基础也更加稳定,是中原崛起的原因之一。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辽宁、安徽等地在5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高等级贵族,表明了王权的存在,进入了初期文明阶段。 |
B.公元前2500年前后在夏王朝的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区域,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阶段。 |
C.探源工程中的动植物考古发现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家畜饲养兴旺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
D.长江流域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农作物品种单一,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经济基础相当薄弱。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从出现社会分化文明进程加速到进入初期文明阶段,历时1000年左右。 |
B.二里头遗址的宫室、礼器制度及手工作坊,标志着中华文明在夏代后期即进入王国文明新阶段。 |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成果是,证明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 |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涉及宫室、礼器制度以及动植物考古等众多学科,是考古界的长期任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莫斯科的天空
〔前苏联〕格·古里亚
这是战后莫斯科的一个建设工地。
我们的下面是铁和混凝土。我们的上面是混凝土和铁。机器在隆隆作响,电焊的火花向四面喷射。起重机忽上忽下不停地转动着,递给建筑工人洋灰、砖头、铁。我们正站在乘客电梯上。
“你们得等一下,”一个姑娘说道,“这个时候人们不常利用电梯,所以你们需要稍微等候一下。”
姑娘解释说。电梯上很洁净,一切都擦得亮光光的。可是这种洁净并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四周的洋灰尘土飞扬着,使得她不得不经常加以清除。这个姑娘名字叫娜达莎·库兹涅佐娃,她坐在小长凳上。她从电梯角落的架板上取下了一本书。
“娜达莎!”姑娘探询地瞧着我们,一对蓝眼睛似乎有倦意了。头上包着深色的头巾。头巾下面露出一绺黑发,头巾上也有洋灰点子。她才十七岁。
“你在这里工作很久了吗?”我们很想知道,她为什么乐意参加工作,而不去念书。她说:“我父亲在这次战争中在波罗的海牺牲了……我母亲在机关工作……她除了我还有两个孩子……”
“你这是一本什么书?”
“这是一本代数。”
娜达莎把铁门砰然一声关上,我们就向上升了。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层……她答应把我们送到大学大厦的圆顶下面:“从那里可以看见整个莫斯科,了如指掌。”
电梯把我们升得越来越高……我们又谈起了娜达莎的那本书。
“你在准备功课是不是?”娜达莎转过头来瞧着我们说:“准备进这个正在建筑中的大学。我现在就在工地上的十年制学校里就读……瞧,已经到了。”
我们走上了平台,平台上堆满了钢架、生铁管、发出松脂气味的松木板……压缩机把空气压入管子时发出沉重的响声。上面滴着水点——人们在大学的圆顶上装混凝土。娜达莎从她的电梯里跑出来。她在打电话:“丹娘吗?是你吗?你好呀,亲爱的。咱们的第一课是什么?你知道吗?……果然不出我预料……那么,好吧,我不会迟到的……”娜达莎放下话筒,向电梯跑去。从这里,从大厦圆顶底下远望,可以看见整个莫斯科。列宁山位于莫斯科的最高处。一座正在建筑中的大学大厦在列宁山上耸立着。一朵朵的乌云在阴暗的天气中从我们站立的窗口飘过……在我们的上面,正准备着钢尖顶的根基;在我们的左下方和右下方正在建立巨大塑像的根基,再向下是塔楼,塔楼上将装置一座九米高的大钟。中午的雾气笼罩着莫斯科,使你什么也看不清楚。我们遥望克里姆林宫的塔楼,离塔楼不远的地方,在斯摩棱斯克广场上,在高节尔尼却斯克河岸街上,在红场大门旁边,耸立着一些好像有了生命一样的巍峨的白石大厦。
一个钟头以后,我们又乘电梯下去。
“娜达莎,你有什么话要转给丹娘吗?”娜达莎笑了。
“问候她一声。”她说。
“我们到哪里去找她呢?”
“你们不是要经过入口处的外室吗?”娜达莎解释说,“你们在那里就会看见她的。她在研磨大理石。”
大学总外厅将来要用美丽的大理石完全装饰起来。工人们在精心地研磨每一方石块。我们要寻找丹娘。在柱子后面的那一个可能就是她……可是那里有两个姑娘。哪一个是丹娘呢?我们走到离我们较近的那一个姑娘面前。
“请问你是不是叫丹娘?”
“不,我的名字一直是叫季娜。”
“我们想找到准备升大学的那个丹娘。”
季娜嗤嗤地笑了。她的前额上有汗珠,鼻子上有雀斑。
“这里准备升大学的人可多啦。喔,我好像认识她。”
季娜便问她的女伴,手指着前面也有一个姑娘在工作的地方:“她是不是叫丹娘?”外室里人很多,很嘈杂。这里正忙着加工工作。裱糊顶棚,墙檐,用砖头铺砌墙壁,研磨大理石,焊铁,搅拌混凝土……这位姑娘为了盖过嘈杂的声音,又大声重复说:“她是不是叫丹娘?”那姑娘否定地摇摇头。
“好吧,不麻烦你了,季娜。请告诉我们,你们今天第一课是什么?”
“文学。”季娜答道,“怎么?”
“这样看来,你是不认识丹娘的。她的第一课是代数……”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描写乘电梯时的所见所闻,故事简单,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形象地表现了苏联人民战后重建家园的的决心。 |
B.娜达莎·库兹涅佐娃是一个十七岁的青年,现在是建筑工地上十年制学校的学生,她准备将来进正在建筑中的大学读书。 |
C.小说以书为线索,通过娜达莎拿书、我们与其谈书等情节,刻画了一位好学上进的青年形象,预示了战后苏联美好的未来。 |
D.当我们告知那个自称季娜的姑娘想找准备升大学的丹娘时,季娜嗤嗤地笑了,她的笑是对我们无知的嘲笑。 |
E.小说结尾通过对话告知读者季娜今天第一课是文学不是代数,旨在说明战后苏联青年学习热情极高,既有学理科的,也有学文科的。娜达莎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小说以“莫斯科的天空”为题,有哪些意义?请作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对于当代中国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试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温暖的“时间银行”
①从第一家“时间银行”成立至今,美国现已有115家“时间银行”,还有100余家正在酝酿中,并已经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受益者近2亿人。
②“时间银行”模式是这样的:每个人工作时间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一小时服务,换别人的一小时服务;而且不用马上兑换服务,先在“时间银行”储存起来,需要时再提出来换取别人的服务。
③与原始的以物易物不同,“时间银行”的所有顾客,不用互相提供服务,每个人的所有工作,最终以“时间币”的形式体现价值,无论为别人做什么事情,每工作一小时的报酬均为1个“时间币”。
④ “时间货币”与一般货币不同,它不像传统货币那样,可能因汇率贬值而导致财产缩水,它不仅不会贬值,还可以储存,也可以转让,甚至还能预支,交易时也不用纳税。
⑤家住宾夕法尼亚州阿伦敦的28岁姑娘玛丽亚·比利亚克雷塞斯,计划于今年5月结婚。而就在筹备婚礼时,因手头紧而犯愁。关键时刻,她想到了所在社区的“时间银行”,便提出自己用一个月时间,以担任医疗翻译、帮人照看宠物等方式来获取“时间币”,再用这些“时间币”换取自己婚礼的所需。
⑥一个月后,玛丽亚赚够了足够的“时间币”,然后从容不迫地举行了婚礼。婚礼当天,和她一样在“时间银行”赚取“时间币”的一位化妆品销售员顾客,为她精心化好新娘妆,另一位在“时间银行”打工的蛋糕师,也为她送来了一个7层高的结婚蛋糕,这些都让玛丽亚喜出望外。整场婚礼隆重而热烈,刚好花去了玛丽亚一个月所赚取的200个“时间币”。换算下来,为她节省了大约2000美元。玛丽亚说:“如果单靠自己的力量,去规划哪怕是一件非常简单的小事,不仅要花费我不少美元,还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借助了‘时间银行’这个外力,一切都很容易得到了解决,确实一举两得!”
⑦实践证明,“时间银行”能让拥有时间的人,以计时劳动换取自己的所需,既化解了眼前的经济窘境,又有助于邻里团结,使每个人在找到自己生命另一扇窗的同时,也让需要援助的人从别人的帮助中感受到关怀与温暖。
⑧正如首先在美国创立“时间银行”的埃德加·卡恩所言:“这个世界目前最需要的是重建信任,以及确立新的人生价值。所以对‘时间银行’来说,总有广阔的生存空间。我始终相信,‘时间银行’会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回馈,而受回馈的每个人,也会感到生活比以前更温暖,更幸福。”下列对“时间银行”或“时间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时间银行”里,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服务去兑换别人相同时间的服务。 |
B.与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易不同,“时间银行”里所有顾客之间的“交易”都比较灵活。 |
C.“时间银行”里所有顾客的工作时间都是平等的,都是以“时间币”的形式体现。 |
D.“时间币”同一般货币的最大区别是可储存、可转让、可预支,交易时还不用纳税。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时间银行”首先在美国成立,已经遍布全球各个地方,现在已经发展到115家,还有100余家在酝酿之中,让近2亿人受益。 |
B.婚礼当天,玛丽亚用一个月赚得的“时间币”刚好换取了化妆品销售员为她精心化的新娘妆和蛋糕师为她制作的一个7层高的蛋糕。 |
C.玛丽亚认为,如果单靠个人的力量办事,会花去很多金钱,耗去许多时间和精力,如果借助“时间银行”,一切事情都容易得到解决。 |
D.“时间银行”既能够解决一个人眼前的经济窘境,又有助于邻里的团结,还能让社会上所有需要援助的人感受到别人的关怀与温暖。 |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时间银行”里,无论做何事,工作1小时的报酬都是1个“时间币”,因此,成员间用以交易的劳动就不存在强弱轻重之分。 |
B.每个人在“时间银行”里的工作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如果各成员计较个人得失,不相互信任,“时间银行”就无法正常运转。 |
C.“时间银行”有广阔的生存空间,会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回馈。因此,“时间银行”会让每个人都感到比以前更温暖、更幸福。 |
D.人们在“时间银行”里以计时劳动换取自己的所需,因此,趁年轻时在时间银行里存储大量时间币,年老后就一切无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