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菌是指( )。
A.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发菌类自身某些基因得到高效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 |
B.用遗传工程的方法,使同种不同株系的菌类杂交,得到的新细胞株系 |
C.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率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 |
D.从自然界中选取能迅速增殖的菌类 |
科学家比较了人类与黑猩猩等近缘灵长类动物染色体的差异,确认人类第2号染色体是由古猿的两条染色体融合而来,其余染色体数相同。人与这些灵长类动物在第4、5、12和17染色体上的倒位变异也存在一些差异。据此作出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人类可能比黑猩猩等近缘灵长类少了一对染色体 |
B.人类与近缘灵长类染色体上存在不同排序的基因 |
C.古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与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密切相关 |
D.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是导致各种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
下图所示电子显微镜照片展示了真核细胞中的某种生命活动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示过程为mRNA的合成过程 |
B.各核糖体最终合成的产物不同 |
C.这种机制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
D.可发生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 |
下列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必须清楚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引起细菌裂解的时间 |
B.本实验分别研究了DNA和蛋白质在噬菌体增殖中的作用 |
C.以32P标记的一组实验可确定DNA与蛋白质是否进入了细菌 |
D.细菌裂解后,32P标记组的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 |
下图为一家系的遗传系谱图。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Ⅱ-5不带有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病的致病基因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 |
B.乙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位于X染色体上 |
C.Ⅲ-5的乙病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Ⅰ-2 |
D.Ⅲ-3与Ⅲ-6婚配,后代正常的概率仅为7/24 |
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细胞()
A.只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
B.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 |
C.含有3个染色体组 |
D.一定发生过基因突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