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  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大国崛起》
材料三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作用。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17、18世纪的欧美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从牛顿科学体系中获得启发或借鉴,分别进行了哪些历史实践?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经典力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江南市镇的兴盛和近代转型,可为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鉴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历史爱好者研究明清江南经济史的两组资料

组别
史料
史论
第一组
(松江)“(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日复抱纱以出”。(摘自《古今图书集成》松江部)
史论1:反映了当时传统的经济结构受到冲击和侵蚀。
史论2:这种市场与生产技术分离,是中国纺织技术自14世纪后没有取得重大进步的原因之一。
第二组
盛泽镇明初以村闻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凌稠为业。始称为市。迄今居民百倍于惜。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其繁盛为邑中诸镇第一。(摘自乾隆时期《吴江县志》)

(1)参考材料一中第一组的方法,从第二组史料中你可以推断出哪些历史观点?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江南农村部分棉纺织业市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但国外工业生产原料需求大增,为部分市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世纪末盛泽镇全镇年产丝绸90万匹,镇上绸商在上海建立分庄,称为“申庄”,专事与洋行交易。震泽镇则以生丝加工和外销为特色,“所产之丝多销洋庄厦南洋、印度等地”。嘉定县和上海县则由棉织业转向桑蚕丝业,“兴蚕桑之利,以济棉布之穷”,“鲜茧出售,动以数万计”。
——摘编自樊树志讲座《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江南市镇经济变化的表现。
材料三“曹家渡(今属上海市静安区),同治三年以后,西段开办缫丝厂,东段开办面粉厂,招集男女工作,衣于斯、食于斯、居于斯者,不下数千人……不数年间,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牛皮厂、电灯厂相继成立,市面大为发达,东西长二里许,鳞次栉比,烟户万家”。
——摘编自徐丽平《20世纪开初至3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演变》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末民初的城镇化与明清时期江南中小市镇发展的不同。
材料四 著名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认为,“传统”和“交流”是人类历史的两大主题.一纵一横,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历史确定了焦点。在 此视角下,全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社会传统普遍得到了关注,同时,不同社会文化相互交流也 得到了清晰的阐释。
—摘编自《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4)按材料四中的“此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向近代转型的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奋斗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演说
材料二报复的本质只是增加了邪恶。因剑得到的亦将因剑失去。
——甘地《青年印度》1925年2月26日,第73页”
甘地认为振兴印度经济必须从复兴手纺车开始,“回到纺车去”成为甘地经济思想的中心口号,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成为他的经济自主运动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66页
(1)分别列举孙中山为达到材料一所说“三样目的”而进行的奋斗。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资料,并结合所学,对比孙中山和甘地的异同点。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把家庭承包这种经营方式引入集体经济,形成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又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必要的统一经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举,是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权宜之计,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材料二: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回答,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自古以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持续一百多年的“礼仪问题(围绕中国天主教徒对祖先的崇拜,对孔子的祭祀,关于天主的译名等问题展开)的论争成为中国哲学传入欧洲的绝好机会,它带给欧洲思想界极大的刺激,带来反神学、反宗教的理论武器,这一无神论的儒学实际上已经成为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中国变成十八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孔子的哲学理性观也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遂及于法德英各国,虽然各国所受影响不同,而要之以异端的孔子作为他们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讲演《中国文明》也说:“当余发现十八世纪西洋思潮多系溯源于中国之事实,余极感欣慰。……十七世纪中叶耶稣会友,群将中国经籍译成西文,中国儒家人性本善之哲学乃得以输入欧洲。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后者,固皆深有感于孔子之学说,而曾三复致意焉。”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约瑟教授“……极感欣慰”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在借鉴西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观和夷夏变易观,提出了御外自强的“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是:联合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以构建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汉族是民族共同体的中心和主体;保存族粹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大民族主义”顺应了中国现代化的需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于革命派民族观的转变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的贡献颇大。
——高强《论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
材料二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就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意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大民族主义”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大民族主义”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及其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