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展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学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稳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又增加了4件。——《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此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指出从图一到图二交通工具在动力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指出当时这种新能源的应用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经典力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那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 1946~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请回答:(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2)材料二中的记者为什么质问罗斯福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呢?
(3)依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及计划的“优点”各是什么?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恰当的题目,要求紧扣材料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1953年,颁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具体措施。
材料三首先,我们将大规模改造公共建筑物,使之更加节能。其次,我们将对国家基础设施进行最大规模投资,将创造数百万工作岗位,这将是五十年代建立高速公路网后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第三,新政府计划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修复学校破损建筑物,并进行节能改造,在教室里安装新电脑设备。——奥巴马发表讲话阐述经济振兴计划(2008年12月6日)
(3)与罗斯福新政相比,材料三中奥巴马的“经济振兴计划”更加关注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关问题:
(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各举一例)
(3)两次工业革命中直接推动交通工具变革的技术发明是什么?在交通工具改进方面有何突出成就?(各举一例4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交通运输工具不断改进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著称于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
材料三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图片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两点即可8分)
(2)材料二中的 “本”指什么?“末”指什么?(8分)
(3)材料二、三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本”“末”持何态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皇帝玉玺图二实施陶片放逐法时使用的陶片
材料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
材料三 “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约举行4次,在公民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
请回答:(14分)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分别代表着中西政治文明的不同走向,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材料一中的图片按照史料类型划分,均为_______
3)材料二中秦始皇废寝忘食批阅奏章,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4)根据材料三及课本知识,归纳出雅典政治的特点。并举两个重大事件简要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