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多年来对洋务运动持否定论者强调,洋务派的动机“很坏”,结局是“彻底破产”。史运芹等人认为,“中体西用”理论存在深刻的矛盾。本来“体”和“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洋务派要用资本主义的“用”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是注定不会成功的。它严重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日益成为社会变革的障碍。——《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陈旭麓指出:洋务派所处的时代,多是顽固不化的世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除封闭,引入部分资本主义文化,洋务派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为前提,“西用”在中国是落不了户的。它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逻辑性强。15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
|
高等学校 |
67.4万人 |
1947年的3.3倍 |
中等学校 |
1432万人 |
1946年的6.9倍 |
小 学 |
11626.9万人 |
1946年的3.9倍 |
材料2:
材料3: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分析材料1,指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2)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概括材料3的主要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1)请你列举梁启超划分的“第一期”与“第二期”的主要事例。
(2)“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个事件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梁启超的观点,谈谈你对中国学西方历程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
材料2: 并不是恨满洲之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材料3: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4: 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以上材料均选自《孙中山选集》
(1)据材料1、2、4分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局限性。
(2)材料3中所体现的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什么?理论上解决了什么问题?
(3)上述材料体现了孙中山的哪些革命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1)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荀子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以此为鉴,请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世界博览会被称为世界经济奥运会,同时它也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而修建的钢铁玻璃结构的“水晶宫”里,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参加了此届展会,获金银大奖。
材料二为了纪念独立100周年,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址建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再次举办世界博览会,其中的中国馆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和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
材料三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行,由于人类社会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此届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请回答:
(1)结合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举办的实例,说明一个国家能够承办世博会的原因。
(2)材料二中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如果要展示交通和通讯工具方面的重要成就,可能有哪些展品?各举1例。
(3)材料一到材料二世界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4)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元素反映了什么问题?
(5)①“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②“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经步人信息时代。
③“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以上主题哪一个是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
(6)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再次引发人们对城市化的关注和审视。工业革命的进程曾给城市生活带来过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