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者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者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再迁吏部侍郎。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
(节选自《宋史·宋绶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依据
B.三品以下官,决徒刑除: 任命
C.当求德阀,以坤仪称: 适合
D.事至而应,不亦欤殆:危险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B.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C.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D.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绶十五岁的时候,皇帝召来面试中书,真宗喜爱它的文章,升为大理评事,任其在秘阁读书。
B.当时太后掌权,垂帘断事,宋绶援引旧有制度,上奏书提出不同意见,违背了太后的旨意,后来被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
C.宋绶、王曾和许多大臣相继反对皇帝让近臣介绍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做皇后,认为这和以前的诏令相违背,皇帝只好作罢。
D.宋绶认为祸害往往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来。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2)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汪广洋,字朝宗,高邮人,流寓太平。太祖渡江,召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置正军都谏司,擢谏官,迁行省都事,累进中书右司郎中。寻骁骑卫事,参常遇春军务。下赣州,遂居守,拜江西参政。
洪武元年,山东平,以广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抚纳新附,民甚安之。是年召入为中书省参政。明年参政陕西。三年,李善长病,中书无官,召广洋为左丞。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其冬,封忠勤伯,食禄三百六十石。诰词称其删繁治剧,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及善长以病去位,遂以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左丞。广洋无所建白,久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而帝心终善广洋,复召为左御史大夫。十年复拜右丞相。广洋颇耽酒,与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帝数诫谕之。
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言刘基为惟庸毒死,广洋宜知状。帝问之,对曰:“无有。”帝怒,责广洋朋欺,贬广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书不发杨宪奸,赐敕诛之。
广洋少师余阙,通经史,善篆隶,工为歌诗。为人宽和自守,与奸人同位而不能去,故及于祸。赞曰:明初管领枢要,率以勋臣其事。其从容丞弼之任者,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而已。惟庸败后,丞相之官遂废不设。故终明之世,惟善长、广洋得称丞相。独惜善长以布衣徒步,能择主于草昧之初,委身戮力,赞成鸿业,遂得剖符【注】开国,列爵上公,乃至富极贵溢,于衰暮之年自取覆灭。广洋谨厚自守,亦不能发奸远祸。
(选自《明史》)
【注】剖符:封建帝王对有功之臣分封、授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骁骑卫事知:掌管
B.明年参政陕西出:外出
C.通经史淹:深入
D.率以勋臣其事领:处理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
B.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
C.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
D.时右丞杨宪专决∕事广洋∕依违之∕犹为所忌∕嗾御史劾广洋奉母无状∕帝切责∕放还乡∕宪再奏∕徙海南∕宪诛∕召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广洋仕途多舛。受杨宪的诬陷,被流放海南。直到杨宪被处死后,他才得到了平反,回到朝廷任职。
B.汪广洋辅佐太祖有功,太祖称赞其擅长处理复杂难办的事情,并多次献忠策,将他比作张良、孔明。
C.刘基为胡惟庸毒死后,太祖问及此事,广洋回说不知。太祖大怒,斥责他朋党欺君,将他贬谪广南。
D.汪广洋年少时曾跟随余阙学习,通经能文,工诗歌,擅长篆、隶大书。性格庄严稳重,为人宽和自守。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广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抚纳新附,民甚安之。
⑵广洋颇耽酒,与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帝数诫谕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
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注]故事者,不听。
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日:“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尉佗,公元前218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秦亡后,汉高祖封其为南越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兵攻成,不克:取胜
B.真之胥江迎:迎接
C.易乱为者,上也治:安定
D.卿输诚纳土,不颜行逆:抗拒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B.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C.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D.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真从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有正义感。元末盗贼蜂起,他因此弃官返乡,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
B.何真有智谋,善作战,屡立战功。他击败黄常,收复惠州;击败海寇邵宗愚,收复广州;击败熊天瑞,保全了广州。
C.何真忠于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乱,他虽用兵岭南,依然不辞路远,屡次进贡于朝廷,官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D.何真识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势已去,为让他治下的广东免于战乱,百姓得以安定的生活,主动归顺明太祖。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
(2)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补充画横线的句子。
结合文段分别概括景春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摘自《后汉书·卓茂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若非公马,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B.汝独不欲之修:修订
C.汝为人矣 敝:见识浅陋
D.茂左右问之曰辟:屏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马主别得亡者,诣府送马, 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B.①苟如此,律故禁之②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①今我礼教汝②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①河南郡置守令②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卓茂心地善良,有人把他的马认成了自己的马,卓茂明知对方认错了却不辩解,而是让那人把马牵走了。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登府送马,并向卓茂诚恳道歉。
B.卓茂办案严谨,在处理亭长收受别人的米肉这件案子时,为了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他不仅与送米肉者详细交谈,还把身边的属员叫来仔细询问,从而做出了合乎情理的判断。
C.卓茂认为,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是人比禽兽尊贵的原因,在自愿的前提下,乡邻之间,吏民之间表达馈赠之礼是合乎礼仪的,不应随便把“受礼”提到“违法”的高度。
D.卓茂关于律法与人情的训导,合情合法,被密县的吏民普遍接受。在他的治理下,密县社会风气正,治安好,卓茂因此受到朝廷嘉奖,皇帝赞扬他所做的事是别人做不到的。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
(2)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