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民航飞机上为什么没有降落伞
①每当提到民航事故,总会有人要问,民航飞机上,为什么不给乘客准备降落伞。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航空公司偷工减料。互联网对此给出的解释也不少,但无论怎么解释,总会有人提出各种诘问。实际上,在民航业内,这早有定论,并不存在什么争议。
②飞机在飞行中发生事故,我们分成两种情况来看。先假设这架可怜的飞机失控了,其实这是非常稀罕的事儿,对于现代民用客机来说,要想完全失控还真不容易。完全失控意味着,要么飞机进入了无法改变的危险状态,要么就是爆炸了,机身没有办法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飞机就像调酒师手中的摇壶,乘客完全无法站立,更不用说跳伞。
③然而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仍然是可控的,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通俗地说,飞机无论出了什么事,最后都会落地,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举例来说,加拿大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67,在40000英尺的高空燃油耗尽,依靠无动力滑翔最终成功迫降,无一人受伤。美国阿罗哈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机舱突然完全破损,前半段机身仅剩下地板,还是似过山车一样成功迫降了,仅失去了一名没系安全带的空姐。这是因为,现代飞机的动力和控制系统,通常都有多套备用,如果排除严重的人为失误,出现伤亡事故的几率极小。波音747有四套液压操纵系统,坏掉三套仍然能正常控制,波音777有两台发动机,只要一台工作就能越洋飞行。如果飞机没有失控,按照正确方法进行迫降,根据以往的情况来看,出现伤亡的几率是很小的。
④而跳伞可就不同了。在一个摄氏零下40度,严重缺氧的高度,一个既不是超人也不是007的普通人,打开舱门造成客舱失压,然后抱着降落伞从速度接近0.8马赫的飞机上跳下来,他可能既不会拉伞,也不会着地动作,更不知道会落在什么地方……可以想见,这个生存几率有多大。假设现在我们处在一架发生事故、正在迫降的飞机上,给你一副降落伞,你想跳吗?
⑤如果你不想,这就是本文给出的答案,一个理智的人,在危急情况下会两害相权取其轻,而不是跳下去。因为此时你并不是听天由命,站在你身后的,是100年来无数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还有经过大量应急训练的飞行员团队。
⑥还有的人会举出这样的例子:有的飞机在发生事故后,在低空盘旋了很久才坠毁,这个时间完全可以跳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飞机盘旋并不是等死,而是在寻找迫降的机会,成功迫降的机会是非常大的。迫降失败都是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发生的,在这之前,没有人能够预料,据以往的数据来看,这种可能性也不会高于3%。所以这种事后诸葛的论断,并不具有说服力,用过去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去指导未来,很难成为有效的做法——你把今
天的彩票头奖号码背得滚瓜烂熟,也很难得到明天的头奖。所以,即使在飞机上准备了降落伞,在不能未卜先知的情况下,贸然跳伞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⑦所以,民航飞机不需要降落伞。
(选自《科学松鼠会》,作者苏椰,有改动)阅读全文,说说民航飞机上不备降落伞的原因有哪些。
第③段说“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句中的“只”能否删掉?为什么?
写出第⑥段中加点的短语分别指代的内容。
(1)“这种可能性”指代____________。
(2)“这种事后诸葛的论断”指代_______________。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例句:说明方法:
表达效果:
《藤野先生》节选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年二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在看电影事件中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A.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
B.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课堂。 |
C.是日本学生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
D.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句中“那时那地”指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容臭(气味,臭味) 铁未销(销蚀) 把酒(端起) 期在必醉(期望) |
B.戾天(到)何许人(处所)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猛浪若奔(飞奔) |
C.每有会意(体会)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礼愈至(周到)腰白玉之环(腰佩) |
D.造饮辄尽(往,到)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点) |
故虽有名马(虽然) 其真无马邪(恐怕)
阅读《应聘》一文,完成小题。
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文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表达效果。
①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
②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文中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并说说理由。
A.被录取的是母亲 B.儿子没被录取C.儿子和母亲都被录取了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阐述理由。
阅读议论文《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完成小题。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1 岁成长的是身体,10 岁成长的是知识,20 岁成长的是情感,50 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它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麦穗是饱满的,明天就躺进了打麦场。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不要为躺进打麦场的麦穗和融进泥土的花蕊悲哀,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
⑤你知道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它们,没有水,它们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用根去吸取土层里含的水。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对每一个成长者的心灵来说,蹲,从来就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不扎实地蹲,就会因快速地虚长而过早地浪费珍贵的契机和希望;不扎实地蹲,就会在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袭击中让娇弱的花朵黯然凋落。在形式上,蹲是一种挫折,本质上,它却是一种胜利的潜伏。它以一种外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⑥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已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要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轻的人,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⑦成长,让我们不再有意懈怠自己;成长,让我们在满脸皱纹时内心依然有葱茏的生机;成长,这是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坚强的理由;成长,这是我们能够弹跳的一块坚固的基石;成长,让我们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成长,让我们认真地耕种着脚下每一寸土地。
⑧我认为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阐述了成长这件事。(3分)
请为第③段文字“活到老,学到老”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文章结尾说“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请列举一件你生活中既带有成长的标志又能给你幸福感觉的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l分)
隐形“杀手”PM2.5无处不在
①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一个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专业术语。所谓PM2.5,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其直径小于2.5微米。因为这些颗粒物太轻,很难自然沉降落到地面上,而是长期漂浮在空中,不仅小到看不见,更小到可以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和人体内的细胞“搏斗”并伤害这些细胞。从某种程度上说,叫它“凶手”并不为过。
②一般而言,直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直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直径在2.5微米以内的细颗粒物,却会顺利通过下呼吸道,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可进入肺泡之中,并可通过气血交换进入到人体血管。其吸附的重金属氧化物或多环芳香烃等致癌物物质危害更大。
③如果放大了看这些小颗粒.他们并不一定是圆形或者方型,而呈不规则状。这些颗粒物中少部分是自然形成的扬尘,绝大部分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二次污染,如二氧化硫、氢氧化物、硫酸铵、硝酸铵等粒子。这些因为工业等人类活动产生的、燃烧不完全而排出的小粒子,本身由一定的二氧化硅和碳组成,有时燃煤电厂在高温中生成的致癌物,在冷却时被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吸附着进入人体。也就是说,在它们“出生”的瞬间,可能是清白无害的,唯一的特点在于太小、太多。然而,相同质量浓度下,颗粒物越细,数目更多。比起PM10,PM2.5的表面积要大好几倍,吸附空气中的毒性物质就会更多。
④这么小的颗粒很难自然沉降,会在空气中停留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本身对呼吸系统就有影响,造成咳嗽、不适。而小颗粒物上吸附的致癌物,更导致癌症高发;当PM2.5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致畸物,就有效畸效应。它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的深处,而它携带的有害气体、重金属就溶解在血液里。
⑤目前学界对PM2.5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通过研究其吸附的成分对人体细胞的影响入手,一种是不计成分,单纯对一定浓度的、可能混有多种成分的PM2.5入手。经科学家研究,现在已经肯定的是,浓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但由于这涉及长期的、大规模人群实验,具体的量值和对人体具体的伤害,还没有准确数据。
⑥由于PM2.5更容易在老人和孩子身上“发威”,研究者们很关注“凶手”接近他们的可能,污染的空气对幼儿的发育、智力、健康都会有不良影响。可怕的是,这些影响一般不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被明显察觉到,也许有些长期受到空气污染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觉察其影响……最为可怕的是,空气污染,受害者比其他污染都来得多,而且它无孔不入,难以防卫,目前流行的PM2.5检测仪从技术条件上来说并不完善。普通老百姓对空气污染没有足够的意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主动诉求。
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我保护。穿行或工作于车流量大的街道、工业区时,可载合适的口罩进行防护。吃“猪红”等进行食疗也是不错的选择。猪红中的血浆蛋白被人体内的胃酸分解后,会产生一种解毒,清脑的分解物,能够与侵入人体内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化合反应,易于毒素排出体外。空气净化器能够过滤掉大部分颗粒物,一些技术先进的空气净化器甚至能吸附消除0.01微米的颗粒物。在灰霾多发季节,喜欢运动的人应该尽量避免户外运动,因为雾气里面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越是运动,吸入肺部的毒物越多,无形中成了毒雾的吸尘器,雾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本文以“隐形‘杀手’PM2.5无处不在”为题,有什么作用?
以下说这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PM2.5是指人类二次污染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酸铵、硝酸铵等粒子,它们呈不规则状。 |
B.PM2.5本身是清白无害的,当它吸附了毒性物质被人们吸入体内,才会对人们造成伤害。 |
C.PM2.5成为“杀手”是因为它太轻、大小,能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伤害人体细胞,其吸附的毒性物质危害很大,而且不易被察觉。 |
D.科学家们已研究确定,PM2.5浓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具体的量值和对人体具体的伤害,也已有了准确数据。 |
第②段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任意列举一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以文中划线句子为例,简析本文语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