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育,字春卿。公为政简严。初,秦悼王葬汝州界中,其后子孙当从葬者与其岁时上冢者不绝,故宗室、宦官常往来为州县患。公在襄城,每裁折之。由是宗室、宦官凡过其县者,不敢以鹰犬犯民田。其治开封,尤先豪猾,曰:“吾何有以及斯人?去其为害者而已。”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由是京师肃清。
方元昊叛河西,契丹亦乘间隳盟,朝廷多故。公数言事,献计画。自元昊初遣使上书,有不顺语,朝廷亟命将出师,而群臣争言竖子即可诛灭。独公以谓元昊虽名藩臣,而实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外置之。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动。然时方锐意于必讨,故皆以公言为不然。其后师久无功,而元昊亦归过自新,天子为除其罪,卒以为夏国主。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
庆历五年三月,拜参知政事。与贾丞相争事上前,上之左右与殿中人皆恐色变,公论辩不已,既而曰:“臣所争者,职也;顾力不能胜矣,愿罢臣职,不敢争。”上顾公直,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居岁余,大旱,贾丞相罢去。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因并罢公,以给事中知许州,又知蔡州。州故多盗,公按令,为民立伍保而简其法,民便安之,盗贼为息。
自公罢去,上数为大臣言吴某刚正可用,每召之,辄以疾不至,于是召还,始侍讲禁中。庞丞相经略河东,与夏人争麟州界,亟筑栅于白草。公以谓约不先定而亟城,必生事。遽以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皆不报。已而夏人果犯边,杀骁将郭恩,而庞丞相与其将校十数人皆以此得罪,麟、府遂警。公前在河南,逾月而去,河南人思之,闻其复来,皆欢呼逆于路,惟恐后。其卒也,皆聚哭。
公享年五十有五,以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于位,诏辍朝一日。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去其为害者而已 (2)上顾公直
(3)皆不报 (4)皆欢呼逆于路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
(2)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
(3)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请用“/”标出文中画浪线句的两处停顿,。
遽 以 利 害 牒 河 东 移 书 庞 公 且 奏 疏 论 之请简要概括吴育认为元昊不可诛灭的三点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阳侯幸吕太后幸:被宠信 |
B.往税凡五百金税:赠送 |
C.大臣多害辟阳侯行害:害怕 |
D.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过:拜访 |
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
B.①因使人欲见平原君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①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D.①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平原君“刻廉刚直”的一项是()
①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②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③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④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
⑤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⑥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A.③④⑥ | B.①②③ | C.②④⑤ | D.①③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
D.朱建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2)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家世富豪。允恭少倜傥任侠。乾德中,王师平蜀,群盗窃发,允恭才弱冠,率乡里弟子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杀之。允恭曰:“苟活我,当助尔。”贼素闻其豪宗,乃释之。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佯不胜,偿以资,使侍贼。贼将害恭允,其子以告,因遁去。
太平兴国中,以殿直掌广州市舶①。自南汉以后,海贼子孙相袭,大者及数百人,州县苦之。贼有叶氏者,众五百余,往来海上。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斩之,余党弃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开道,悉歼之。贼寇每遇风涛,则遁止洲岛间。允恭领众涉海,捕之殆尽,贼皆望风奔溃。又抵漳、泉二州贼所止处,尽夺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还家。
时沿江多贼,命督江南水运。因捕寇党,及行临江军,择骁卒乘轻舟伺江贼所止,夜发军城,三鼓,遇贼百余,拒敌久之,悉枭其首。又追海贼于通州境,贼系众舟,张幕,发劲弩、短炮。恭允兵刃所向,多为幕所萦,炮中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弥壮。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坏其幕,士卒跟进,擒数百人。
允恭有胆干,能以方略捕贼。王小波之乱也,李顺之兄自荣据绵竹,土人②多被胁从。允恭兄允升、弟允元,率乡里弟子并力破之;又为王师乡导,执自荣诣剑门以献。王继恩表其事,诏赐允升学究出身,授本县令,允元什邡③令。
注:①市舶:对外贸易。②土人:当地人。③什邡:地名,在四川。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结贼帅子阴:暗地里 |
B.命督江南水运督:管理 |
C.执自荣诣剑门以献诣:造诣 |
D.王继恩表其事表:向朝廷上奏 |
下列句中,全部表现“杨允恭以方略剿贼”一组是( )
①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佯不胜
②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
③择骁卒乘轻舟伺江贼所止
④炮中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弥壮
⑤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
A.②③⑤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①③④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恭允年轻时洒脱不拘,有侠气,乾德年间,宋朝军队平定蜀地,杨允恭年仅二十,就能凭借智谋从贼人手中逃脱。 |
B.允恭不但自己擅长剿灭贼寇,还教导他的兄弟允升、允元。王小波作乱时,允升和允元率领乡里的年轻人合力打败了李自荣的军队,并活捉了李自荣。 |
C.姓叶的贼人聚集了五百多人在海上为寇,叶氏被杨允恭的水军斩杀后,余部弃船逃跑,躲进山中,允恭伐木开道,全歼了残余贼寇。 |
D.允恭在通州与海贼作战,兵刃被海贼的帆布缠绕,允恭被敌炮击中左臂,却表现得更加勇敢。 |
把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率乡里弟子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杀之。(5分)
⑵余党弃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开道,悉歼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竹溪逸民传宋 濂
竹溪逸民者,幼治经,长诵百家言,造文蔚茂,喜驰骋,声闻烨烨,起荐绅间,意功名可以赤手致。忽抵掌于几,曰:“人生百岁,能几旦暮?所难遂者,适意尔。他尚何恤哉?”乃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复与尘世接。
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当明月高照,水光潋滟,共月争清辉,逸民辄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箫声挟秋气为豪,直入无际,婉转若龙鸣深泓,绝可听。箫已,逸民扣舷歌曰:“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沤起兮冲素波!”人见之,叹曰:“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性嗜菊,种之满园,顾视若孩婴。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日入不倦。人让其留物,怒曰:“举世无知我,知我惟此花尔,一息自怡,尚可谓滞于物耶?”复爱梅。梅朵绿萼微吐,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且大言曰:“知我者惟菊,菊已谢我去,幸汝梅继之;汝梅脱又谢去,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白鹤山盖溪上诸峰云。
逸民年五十,益恬泊无所系,间私谓其友曰:“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其友疑其诞。逸民曰:“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史官曰:昔者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世仰之以为不可狎近,因号为“竹溪六逸”。寥寥七百年后而逸民亦以竹溪自名,若出一辙,岂闻风而兴起欤?纵曰其地或殊,人之众独有异,高风绝尘,照映后先,其安有不同者欤?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夫自范蔚宗著《后汉书》以隐逸登诸史
传,历代取法而莫之废者,其意又岂无所激欤?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功名可以赤手致意:料想 |
B.人让其留物让:责备 |
C.汝梅脱又谢去脱:凋落 |
D.间私谓其友曰间:有时 |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竹溪逸民志趣高雅、不同流俗行为的一组是()
①造文蔚茂,喜驰骋 ②戴青霞冠,披白鹿裘
③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④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
⑤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⑥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逸民从小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某天忽然顿悟,觉得人生短暂,应该做最适合自己心意的事,自此不再接近俗世。 |
B.逸民视菊花、梅花为人生知己,对菊花、梅花的喜爱近乎痴狂,而时人并不真正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沉溺于外物。 |
C.到了知天命之年,逸民对尘俗更加淡泊,认为没有功利色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君子认为他的观点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
D.作者认为历代史学家之所以都把隐逸者写入史传,是因为士人沉迷于名利难以自拔,希望以此激励人们淡泊名利。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2)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
(3)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8分)
(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
(二)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令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威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
B.却匈奴七百余里却:打退,使……退却 |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相信 |
D.先诈力而后仁义后:把……丢在后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王好战,请以战喻 |
B.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不拘于时 |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D.秦王怀贪鄙之心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给选文划线句子“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
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
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
综合这两段话所阐述的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加上他施行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变化,仍然以诈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了后来秦王朝的迅速灭亡。 |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诈力,但安定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
D.作为帝王想要长治久安,一要善于借鉴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要审时度势,变化因时,采取正确政策。 |
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对下面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吾未见其明也明:明达,聪明 |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 |
C.圣益圣,愚益愚益:增加。 |
D.则耻师焉,惑矣耻:以…为耻。 |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3分)
A.其可怪也欤? | B.爱其子,择帅而教之 |
C.吾未见其明也 |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
B.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
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
翻译和断句
(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彼 与 彼 年 相 若 也 道 相 似 也 位 卑 则 足 羞 官 盛 则 近 谀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