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西 风 胡 杨
潘 岳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忍的树。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他们为理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死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股硬朗朗的本色。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它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它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它们,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它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竟能深达20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大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它们让战友落泪,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幅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一看到它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古人的气节,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者而死的气节。
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林前面生着一丛丛、一团团的红柳。她们是胡杨的红颜知己。她们自愿守在最前方。她们面对着肆虐的狂沙,背倚着心爱的胡杨,一样地坚忍不退,一样地忍饥挨渴。这又使我想起远在天涯海角,与胡杨同一属种的兄弟,它们是红树林。与胡杨一样,它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注定长得俊美,生得高贵,活得清白,死得忠诚。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胡杨林外,滚滚的黄沙埋下了无数辉煌的古国,埋下了无数铁马金戈的好汉,埋下了伴他们一起倒下的枯杨。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他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让这批战士前仆后继地奔向前方,就能让他们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
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红柳与红树,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博的战士而哭,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濛濛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第一段说“胡杨,秋天最美的树”,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联系全文作答。
作者写胡杨的同时,也写了红柳、红树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如何理解“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的意思?
文章结尾作者写了两个“我祈求”和三个“想为……而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博学大师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侍医。公元前367年,迁居雅典,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院生活学习了许多年,成为了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与者。
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雅典的柏拉图学院中,亚里士多德表现得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院之灵’’。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地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有记载说,柏拉图曾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他曾经隐喻地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当柏拉图到了晚年,他们师生间的分歧更大了,经常发生争吵。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后来,在马其顿统治希腊期间,亚里士多德又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那时他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拥有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的资助。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费用,他还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它的资料。
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终年63岁。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可以称得上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不仅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而且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成为第一个专门而又系统地研究思维和其规律的人。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主要指出了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事物的本质,即“形式”在事物之内。他提出四因说,认为具体的事物是由于四种原因而构成,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主张认识的对象是外在的事物,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重要性,思维依赖于感觉。这里紧密地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他又认为,理性的知识是“高贵”的知识,纯思辨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理想,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除了哲学,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运行的天体是物质实体的学说。他认为最外层的恒星球层是由处于宇宙边缘的原动天或者不动的推动者推动的。原动天或不动的推动者统率着一切天体和整个宇宙。
在生物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考察过小鸡和其它动物在胚胎成长期中形成的发展。动物初生的成熟程度,是他的动物分类法的一个重要标准。亚里士多德曾指出鲸鱼是胎生的。他还认为,各种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序次,从植物到人,逐渐完善起来。
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保持运动,否则物体就会停止。这种推动者或在物体内部,如生物;或在物体外面,如物体受到外力推动或拉引那样。均匀的物体,只能靠外来的推动而运动,因此,任何运动,都是通过接触而产生的。
对于知识,亚里士多德并不盲从于先师,对于先师的研究成果从不轻易地认同,而是看重实证,尊重真理。他的著作基本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前人的知识积累,二是助手们为他所作的调查,三是尊重真理,表达不同于先师的独立见解。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另一句名言也是令人称道的,那就是:“柏拉图是可敬的,但真理更加可敬。”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全方位地展现了他的人生轨迹,详细地展示了亚里士多德在学术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彰显了他的学术水平。
B.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一般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同时,他还认为理性知识是“高贵”的知识,纯思辨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
C.如果没有亚历山大对亚里士多德学术研究的支持与帮助,亚里士多德根本就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D.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说:“柏拉图是可敬的,但真理更加可敬”,是因为他发现柏拉图的学说根本是错误的。

E.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之前,人们试图通过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在他之后,许多科学家则将目光投向具体问题。
为什么作者认为“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请简要概括分析。
请简要概述,除哲学之外,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做出了哪些贡献?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原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宅男
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饭了。儿子回答,你先吃。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吃过了,把儿子的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他先上卫生间,把一泡尿歪嘴壶一样抖了出去;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他吃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单位同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儿子有些剌激。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父亲都是早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仓买(哈尔滨方言,即超市、小商店)买糖。
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仓买,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仓买给儿子打电话。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儿子的QQ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儿子没说行不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QQ表情。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算答应了。
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仓买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网吧。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一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窗口扔给了他。
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
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给儿子留了话。告诉他,鱼,好吃极了。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
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了。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不开谁。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消失殆尽。
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就打消了念头。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但是有了小美就不一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体统了。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
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
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的提示。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
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他打了个愣,也只是打了个愣。之后他就有了决定,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
(选自《百花园•小小说读点》2014年第8期》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无法和儿子交流,却极其负责、极其宽容地供养着儿子,因为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只要儿子活着他就心满意足了。
B.儿子生活在完全封闭的境况中,他从不想走出自己的屋子,从不愿走出自己的天地和领域,因为他对外界没有兴趣。
C.儿子一方面封闭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另一方面却能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网购、网恋,这正是现代人矛盾性格的缩影。
D.小说的前半部分表现儿子对父亲的冷漠,后半部分写了对小美的万分热情,前后态度的对比透露出作者一种隐匿的担忧。

E.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歪嘴壶一样”撒尿,“胡乱抹两把”式的洗脸,特别是结尾“打了个愣”的细节和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为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注脚。
小说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具体说说儿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
小说结尾写主人公在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准备跳楼的关键时刻,在“打了个愣”之后竟然决定“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的情节,你认为真实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性格即命运”,这是舶来品。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际环境、事业成败确实拥有不可小觑的强大影响力。
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一种性格人生。世界上没有元性格的人,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只有性格相近的人。就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而性格的构成是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能太绝对了,但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相对稳定的那些东西才被称为性格。这“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而这“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因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比如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性格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本身,只是性格而已,并不能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因为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不是品质问题,而是看着你的感觉舒不舒服。更有许多交际是一次性的、短时期的,而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所以,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个人习惯、喜恶等感情的表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即使在长期的人际生活中,性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性格的人际影响力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性格的魅力。人的性格的人际魅力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绝不是那种伪装、粉饰、压抑后的“标准”性格。一种真实的不掩饰的只属于你的,而不似他人的性格往往更能获得人际的引力。但这种人虽适合做朋友、当英雄,却很难成为领袖。
性格的亲和力。“世俗标准”的性格尽管不具有个人魅力,但对大众具有亲和力。虽然这种人可能没人会成为他的朋友,他也永远不会是英雄,但却适合做领导。因为他会让人们觉得很舒服,至于他心里怎么想,人们倒不过多计较苛求。
性格的破坏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不合时宜地显示自己,或者挖苦、打击、讽刺他人,无论对人际、对群体都有极大的破坏力,这种人只能是“孤家寡人”。这种人既不可做朋友,也不能当领导,也不会成为好下属。
好在性格远非本质,性格也是会改变的。但应该改变的只是那令人不舒服的部分,而没有必要连同那份真实也抛掉,那就失去了自我。
(摘编自周殿富《你是老榆木,我便伐你做门槛》)
下列关于“性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格即命运”是从国外传入的意识,但作者认为性格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
B.性格在本质上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世界上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就像世上本无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C.一个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它的构成是这个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
D.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作为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是不能用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的。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性格对人的影响比品质的真实更大,因为人们在评价他人时,更看重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等给人的感觉。
B.因为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在短期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C.性格的人际魅力在于与众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不是伪装、压抑后的“标准”性格,而是真实的有个人特色的性格。
D.“世俗标准”的性格虽然没有个人魅力,却具有大众亲和力。有这种性格的人更适合做领导,而不是英雄。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初次见而还是在长期交往的人际生活中,性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也就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B.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张扬自我,或者不惜手段伤害他人,这些都是性格的破坏力的表现。
C.魅力性格、亲和力性格、破坏力性格都给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同时也决定了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
D.人不能为他人而失去真实的自我,但改变自己性格中让人不舒服的部分,是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黄永玉的百年悲悯
韩 少 功
⑴有些朋友说,他们从杂志上读到了黄永玉的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我听后略有一点担心,因为《收获》是个双月刊,间隔周期长,历时五年才连载完这个长篇,读者如果读得断断续续,感觉可能有些零碎。
⑵有人说,黄先生写得不怎么专业,甚至写得不像小说。比如小说里有时候一下冒出几十个人名,叫读者如何记得住?有时候冒出一大段关于西方哲学的议论,插入乡野生活场景,是否有些生硬?……可以肯定,一个二流作家也能把这些局部处理得更“专业”,但这个作品独特而丰富的生命质感,还有巨大的艺术创造能量,却是众多一流作家也难以企及的。作者天马行空,无法无天,撒手撒脚,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投入了一种另类的、狂放的、高傲的、藐视一切文学成规的写作,大概一开始就没把“专业”太当回事。
⑶就主流小说传统而言,我们不妨说,西方是“后戏剧”的,中国则是“后散文”的,黄先生这部《清明上河图》式的多焦点长卷,与“后戏剧”当然有相当距离,却差不多是“后散文”的延续和再现,甚至是某种散文化小说的国标正统。我们不必用洋教条来削足适履。
⑷也许恰恰是这种文体开放性,成全了他泥石流一般的记忆释放和情感奔腾,百科全书式的认识布局。“故乡思维”可说是他的天机自供。这不仅表现在他好用方言,重视民俗和野史,更表现在观察角度与情感焦点“土”得掉渣,固守老湘西的不散之魂。王伯、隆庆、狗狗以及一条狗深山避难的故事曾让我热泪盈眶。相比之下,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分裂……那些远方的“仿西方”运动超出“故乡思维”之外,便常常成了这本书里稀薄的远景,外来的袭扰。这与湘西人有什么关系吗?如果我们注意到作品中出现过很多杀人场景,注意到作者常常将其前因后果闪了过去,似乎不愿过多着墨,就不难知道湘西并不是世外桃源,同样卷入了二十世纪中国再生的剧烈阵痛。“故乡思维”忘情的缅怀、痛惜、倾诉、呼号,连同它不时的迟疑和沉默,恰好体现了两个时代之间对话的难度,构成了百年悲情的全部丰富性,包括对接和错位,包括显影和遮蔽,包括能对焦的和难以对焦的各种如烟往事。
⑸作者的文字造型力非同寻常,常常只用几十字或几百字,就勾画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足以让众多时尚作家汗颜。这一长列争奇斗异的人物群像,或贵或贱,或老或少,或洋或土,或汉或苗,大多处于一种天真与剽悍、质朴与高雅、英雄气与无厘头的奇异混合,很难纳入意识形态的识别图谱。湘西话是西南官话的一部分,属于中国第二大方言体系。古代“黔中郡”的府治就设在湘西沅陵。在更早的时候这里叫“夜郎国”,曾引出一句“夜郎自大”的成语。为什么会“自大”?因为哪怕是依《史记》里的零星记载,夜郎国也曾是一个外贸大国,借酋水和沅水的航利之便,相当于有了当时的“高速公路”,外通缅甸、印度、波斯、西亚等地,内接巴蜀和中原,出现过经济繁荣和文化汇聚的一时之盛,以至在石刻画里,在古人笔记里,由东南亚大象列队的物流景象也常在这里出没。在里耶、高庙等地晚近的考古新发现,足以使人们对这一片土地重新审视,也一定有助于读者理解这本书中的湘西,理解那些偏居南方一角的山民,何以从不缺乏追番逐洋的开放风格,居然一直具有问鼎天下的家国关怀——莫非是先人的一脉遗风未绝?
⑹黄先生喜欢打趣,不愿意太正经,乐为“浪荡汉子”,但读过这部作品的人想必都能看出,他内心深处其实温暖而柔软,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一山一水都心怀悲切,是一个隐藏很深的情怀党,与其顽皮捣乱的表面形象形成了精神张力。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因一本《百年孤独》享誉全球,我更愿把黄先生这本书看作《百年悲悯》。即便我预感这本书面临翻译的重重困难——有作者自己的原因,更有东西方文化相互包容的时代障碍,但在我心目中,就总体而言这部作品已是堪比《百年孤独》的一大文学收获。
(摘自2014-06-27《南方周末》有删改)
如何理解文中的“故乡思维”?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简要分析。
本文中关于湘西方言及古夜郎国的内容有何深意?
通观全文,作者给予了黄永玉小说怎样的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目前,物理学似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循着所谓“标准模型”指引的道路探索前进了数十年后,物理学家终于在2012年成功到达终点:该模型中最后一个未曾发现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终于现身。虽然,标准模型可以对已知粒子的行为进行完美的描述,但它仍无法解释包括暗物质在内的一些现象。所以,许多物理学家都将目光投向了“超对称”(supersymmetry,简称SUSY)理论,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线索。
超对称理论指出,每一种已知粒子都有一个质量更大的“同伴”(即超对称伴子),这就可以解释暗物质的存在。此外,对于作为其他粒子质量之源的希格斯玻色子本身为什么具有特定质量,该理论的某些版本也能给出答案。
利用世界上最强大的粒子对撞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科学家对超对称伴子进行了仔细搜寻,不过到目前为止还一无所获,这给超对称性的存在蒙上了一层阴影。“不少人都感到悲观。”美国石溪大学的戴维·柯廷(David Curtin)说。
最近,有两组研究人员同时提出:是否存在一种可能,超对称伴子确实存在,只是物理学家没能发现它们存在的痕迹。如果超对称伴子不是以一种明显的方式暴露自己,而是恰好具有合适的质量,能够衰变成能量一般的普通粒子,或其它不易觉察到的粒子,那这种可能性就是存在的。这样的话,即便某些超对称伴子确实留下了痕迹,也会淹没在混杂的普通粒子中。“超对称性的信号或许就藏在我们眼皮底下。”柯廷说。他本人就是其中一个研究组的成员。
如果真是这样,就能解释LHC在这次停机升级之前,曾于2011和2012年发现的两种粒子的少许过量现象了。在今年6月独立发表于预印本网站的两篇论文中,两个研究组都认为,普通顶夸克的超对称伴子(被称为“顶超对称夸克”),以及其他两种超对称伴子,不仅能够解释LHC的观测结果,它们具有的质量分数也与由希格斯玻色子的特定质量推算出的数值正好吻合。
不过,其他研究人员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对标准模型反应过程产生粒子数量的低估,也至少能解释部分超量现象。“现在就说上述测量结果可能预示着新的物理理论还为时过早。”戴夫·查尔顿(Dave Charlton)评论说。他是观测到这种少许过量现象的一个LHC研究组的成员。
这一争论可能在2015年得到解决。到那时,运行能量得到提升的LHC会“满血复活”,重新运转。“我们非常期待发现超对称性的证据。”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安·尼尔森(Ann Nelson,未参与此项研究)说。“但是现在,我仍然持谨慎态度,”她补充道,“最初发现的微弱迹象,往往都是显著现象的‘冰山一角’。”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目前物理学界对“超对称理论”的研究现状。
文中关于“超对称伴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对称理论”中“超对称伴子”指的是比每一种已知粒子质量更大的同伴。
B.暗物质的存在可能是因为有“超对称伴子”存在。
C.如果“超对称伴子”存在,就能解释LHC曾于2011年和2012年发现的两种粒子的少许过量现象。
D.“超对称伴子”可能存在却未留下痕迹,或许是因为它刚好具有合适的质量,使之衰变成为普通粒子,未被察觉。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标准模型”可以对所有粒子行为进行完美的描述。
B.希格斯玻色子是其它粒子质量之源,根据其特定质量可以推算出其它粒子具有的质量分数。
C.有研究人员认为“标准模型”中可能还存在新的粒子未被发现。
D.科学家关于是否存在“超对称性”的争议将于2015年随着LHC的重新运转得到解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