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择其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致者,悉辞之赙:钱物
B.舟过繁昌,或之曰绐:欺骗
C.既而桧议淮南守备彻:撤除
D.光于榻前面之折:告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光械治家僮远而无所至极邪
B.统土豪恐前语发,状语武
C.除资政殿学士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得闻教
D.至江州卒吾尝终日思矣

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
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李光为官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8处)
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
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
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
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纳正确的是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②南取百越之地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以愚黔首⑤以弱天下之民⑥天下云合而响应

A.①/②⑥/③④⑤ B.①⑥/②③⑤/④
C.①④/②⑤/③⑥ D.①②④/③⑥/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焚百家之言聚之咸阳
C.振长策而御宇内天下云合而响应
D.践华为城斩木为兵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命(于)下吏 B.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
C.(才能)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D.(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表明始皇继承前几代的基础,然后文段采用了排比句式极言始皇之强,形象地表达了始皇威震四海的局面。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说明始皇对内实行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金人十二”写其弱民政策,为文末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了伏笔。
C.选段中把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极力形容始皇一朝的强盛,行文如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浩浩荡荡。
D.“天下已定”总结上文,“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自以为”讽刺始皇的妄想,表明在贾谊看来“愚民”、“弱民”和镇压政策非败不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节选自《师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而师之以……为师
B.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C.愚益愚愚蠢的人
D.小学而大遗抛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而耻学于师
B.惑而不从师从师而问焉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下列句子中,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A.吾师道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指出古代的学者都要从师学习,这就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
B.作者认为人无论贵贱、老少,只要有知识就有资格当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作者认为很多人小的时候跟从老师学习,反而长大后却耻于从师,是极不明智的。
D.作者论证的语言很有特色,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文字精练,说理透彻,对比鲜明。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
B.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打算。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平日。
D.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去:离开。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B.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D.伺者因此觉知因厚赂单于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单于壮其节
B.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衡因上疏陈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毕礼而归之

下列各项中的两个句子,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果地震陇西求使可报秦者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师不必贤于弟子
D.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非我也兵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作《二京赋》;“善机巧,作浑天仪地动仪”;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敢;这些都能表现张衡“才高于世”。
B.张衡“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说明他具有不慕荣利、超尘拔俗的高洁品格。
C.《思玄赋》的由来,再现张衡心思缜密、小心谨慎;出任河间相进与奸党斗争,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其致理”则表现他政绩卓然。
D.本文语言凝练平实,作者写作时以记叙为主,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绝少使用形容词,这就不能充分突出张衡在科学方面的成就。

翻译
(1) 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
(2) 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
课内翻译——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或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舅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则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焚林而田,偷取多兽田:同“畋”,打猎。
B偷取一时,后必无复偷取:窃取,盗得
C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权:权宜的计策
D拔拂今日之死不及拔拂:拔除,免除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君其诈之而已矣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愿以五十城请易璧
C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下列语句全都属于“对两军交战可以用诈伪手段进行议论”的一组是()
①战阵之间,不厌诈伪②君其诈之而已矣
③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④今日之胜,在诈于敌
⑤ 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⑥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晋文公向雍季问战,雍季用设例比较的方法,表达了战争不能用伪诈手段的观点,由此引出作者对晋文公的诘责。
B 晋文公向舅犯问战,舅犯提出战争可以对敌方用伪诈的手段,劝晋文公采用伪诈手段,后来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可行的。
C 作者先由雍季论起,再责备文公对舅犯的误解,然后充分肯定舅犯的观点,最后否定孔子的言论,思路非常清晰。
D 韩非子对儒家一些观点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他对晋文公的责备实际上是在否定渗透着儒家观念的雍季的思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