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
孔子和老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不超过4个字)
                                                                                                              
简析孔子与老子在这一主张上的区别。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②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后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愿君留意臣之计。”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旗鼓,走水上军③。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 ,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禽赵王歇。
……
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赵王,名歇,系项羽所封的诸侯王。②樵苏:苏,取草。③水上军:汉军在水边的营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爨:灶台
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罢:疲惫
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详:佯,假意
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陈:列阵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B.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C.愿君留意臣之计。D.兵遂乱,遁走。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
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
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教义,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
D.汉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敞。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二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因肉袒谢谢:道歉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倍:违背
 C.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行:将要
 D.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 怪:责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甲因肉袒谢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B.①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①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②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D.①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②皆以美于徐公
3.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安国“为人多大略”“忠厚”特点的一组句子是
①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②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③安国笑日:“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④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⑤阴使聂翁壹为间 ⑥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二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旨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查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注】①两造:诉讼的双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以属淳 属:归属,归于 B.生女多不举举:抚养
C.盗服辜 辜:罪行 D.以理卜卜:推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呼为“张一包”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B.闻淳言以告十八 敛赀财以送其行
C.盗正濯足于河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今闻吾去乃归耳 良乃入,具告沛公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淳定案“敏断”的一组是 ()
①日夜阅案牍 ②片晷分析无留滞 ③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④下令劫夺者死⑤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 ⑥从之,事遂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淳在永康任知县期间,曾夜以继日地办理案件,深孚众望,诉讼案子逐渐减少。
B.张淳精心定计,将与大盗卢十八勾结的某官吏夫妇一并关押,从而诱捕了大盗。
C.张淳特意用死囚替代抢米的人,并处以死刑,有效制止了大旱之年公然抢掠的现象。
D.张淳提出对招募的士兵应裁减老弱、保留壮勇的建议,平息了可能出现的骚乱。

唐震字景贤,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①,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②,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③,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④,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⑤,蠲其租赋⑥,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十一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宋史·唐震传》)
[注]①牒:指简札,短信。②干政:干预朝廷政事。③尹京:做京城长官。尹,长官。④具狱:审定的案件。置辟:指施用刑法。⑤纲运米:指朝廷分批调运的米。⑥蠲:免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题未启启:打开 B.政事一切无顾让让:责备
C.令坊置一吏,籍其户籍:登记D.州有民庸童牧牛庸:雇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有言其过者辄喜
②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①有权贵以牒荐之者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①会府有具狱将置辟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D.①童逸而牧舍火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唐震正直忠诚品质的一组是
①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②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
③江东大旱,擢知信州。④密物色之,得童傍郡。
⑤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
A.①②⑤B.③⑤C.①③④D.②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震年少居乡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闻过则喜。中进士后做小官,但他决不靠某权贵的推荐而升官。
B.唐震任临安府官员,看到仗恃贾似道势力的潜说友执法上的错误,他敢于抵制,使自己的正确见解得到认可。
C.唐震主管信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救济遭旱灾百姓。他还能明察而求得实证,平反了一屈打成招的冤案。
D.元兵将至,将帅邓益逃跑,唐震拿出自己全部金钱募人出战,危难之际,他放弃逃生机会,敌人面前,他决不投降而死。

阶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众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阶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阶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谒,阶素闻冉氏兄弟,敕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阶将谢之,乃为设宴,阶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阶以微言挑之,卒默然。阶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辟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阶,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以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阶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阶志也,但末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阶大喜曰:“阶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阶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权发遣合州,璞为承务郎,权通判州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碁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且诛溃将以肃军令。又移金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俞兴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节选自《元史·余阶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阶大更敝政,遴选守宰更:改革B.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所以用蜀:用来治蜀的方法
C.与分庭抗礼分庭抗礼:平等的礼节 D.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起:起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豪杰之士趋期立事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B.阶将谢之,乃为设宴,阶亲主之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C.阶以微言挑之,卒默然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贤于十万师远矣则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3.对下列句子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集众思,广众益 ②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③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④阶素闻冉氏兄弟,敕入即出见之⑤居数月,无所言 ⑥又移金戎于大获,以护蜀口。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⑥/④/⑤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余阶素闻冉氏兄弟贤能,于是亲自到他们的住处拜访,设宴款待,终于赢得冉氏兄弟的信任,答应出山帮余阶。
B.冉氏兄弟初到余府,韬光养晦,不发一言,不献一计,对此,余阶则愈觉得他们在“观我待士之礼”,便更别馆处之。
C.余阶治蜀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革除弊政、设置招贤馆、选拔任用有才华的人,采纳冉氏兄弟建议,筑城屯田,使蜀富实。
D.贤能之士必有过人之处。冉氏兄弟不语则已,一语惊人,与余阶不谋而合,犹如刘备三顾茅庐而得“隆中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