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1日,滨州市吕艺镇热闹非凡,村民们都在津津有味地看《牛老邪赔礼》这部戏。为响应山东省宣传文化系统的要求,切实落实“三个一切”,博兴剧团发起“送戏下乡”活动,免费为老百姓带来戏剧演出,树立新风气,弘扬社会正气,鞭策歪风邪气,也为广大戏曲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不断繁荣乡村文化,建设精神文明。
(1)请简述山东省滨州市实施“送戏下乡”活动的意义。
(2)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一谈山东省滨州市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12月,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未成年庭成立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在过去的五年中,沈阳市两级法院共审理未成年人犯罪一审案件3560件,涉案5434人。其中,大多数涉案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为初中及初中以下,约占总人数的74.42%。文化程度低、无职业、外来人员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群体。
材料二 加强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道德教育方法之一的经典诵读,是近几年来才逐步兴起的新事物。
在大连中小学,一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国学热”正在悄然兴起,经典诵读活动纷纷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这次活动的特点是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选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经典诵读内容,引导中小学生感受和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厚重的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
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
(1)结合材料一,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关系的知识说明提高未成年人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二,谈谈推出“经典诵读”活动的文化意义。
(3)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如何解决“经典诵读进课堂”所产生的问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0月31日,中纪委下发通知,要求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新年贺卡或日历,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力地打击了奢侈浪费和贪污腐败行为。
材料二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快递”的形式让送礼变得更隐蔽。一些网店不仅能把礼品和发票寄到不同的地址,还可以将发票内容开成“办公用品”、“会议费”等,为公款送礼提供便利。遏制公款送礼,最重要的不是一时一地的治理,而是要让政府部门的钱袋子完全透明起来。与其每到节日就发文展开专项整治,不如釜底抽薪,让政府部门的钱袋子彻底在阳光底下暴晒,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上述举措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谈谈要让政府的钱袋子彻底在阳光下暴晒,对其权力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材料一 最近,“最美人物”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无私救助溺水者的“最美女护士”、用双臂撑起坠楼男孩生命的四位“最美农民工”、为孩子教育奉献青春的“最美乡村教师”、尽职尽孝的“最美母亲”……这些“最美人物”都是平凡的人,因为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显示出来的勇敢和大爱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让人们深受感动与震撼,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继承,激发了社会向善的力量,推动了社会进步发展,也让生活变得温暖明亮。
材料二 善良为“美”,助人为“美”,奉献为“美”,尽孝为“美”……这些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内涵。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多样化以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人们对“美”又有了更深更新的理解。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当前应该怎样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人们对美有更新理解的哲学依据。
随着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热播,“舌尖上”成为2012年度流行词。
材料一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获得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和收视效果,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购买其播映权。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成熟表现形式,以精美的画面和温情的语调,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在表现大江南北各色原生态美食及其制作工艺过程的同时,着力展示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让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该片的成功对于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有何启示。
材料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体味中国饮食文化魅力的同时,“舌尖上的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我国还有1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而受讲面子、比阔气的消费陋习等影响,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中央号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
呼唤着诚信与秩序,追逐着公平正义,我们又一次齐聚在“3·15”的旗帜下。
材料一 2013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20周年。该法颁布时正值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对于消费者权利的内涵规定具有时代局限性。比如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只要求保证消费信息真实性,而对其准确性、完整性没有作出规定。放眼《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走过的20年,我国的消费品质量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消费者权利的认知和消费者权利的保护,还有很多的不如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消费模式,因此,几年前国家已经开始启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工作。
(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走过的历程。
材料二 2012年国务院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道德诚信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领域道德诚信模范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注意发掘基层食品从业者的典型代表和感人事迹。依托道德讲堂广泛开展诚信从业、相互感召的修身律己活动,并在2014年底前完成全国范围内食品行业“道德讲堂”的建设工作。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积极开展道德诚信模范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
(3)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工作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