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京市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变化图”,完成小题。近20年北京市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从远郊、近郊向城市中心迁移 |
B.从城市中心向近郊、远郊迁移 |
C.从城市中心、远郊向近郊迁移 |
D.从远郊向近郊、城市中心迁移 |
从北京市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变化状况来看,其城市化存在( )
A.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大 |
B.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企业迁往远郊,造成上下班交通堵塞 |
C.传统工业发展迅猛,人均绿地面积不断减少 |
D.人口密度与就业密度的变化不一致,造成上下班交通严重拥挤 |
某日,75°N纬线圈与晨昏线相切于甲地(75°N,120°E),且甲地地方时为12时。据此,完成下列问题。该日极昼范围是
A.北极圈及其以北 | B.南极圈及其以南 |
C.75°N 及其以北 | D.75°S及其以南 |
该日
A.南通(32°N)太阳升起在东北方向 | B.南半球,白昼逐渐延长 |
C.北京(40°N)正午太阳高度为35° | D.全球此时新的一天占一半 |
下图为地球六地点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年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①~⑥曲线中,代表北极点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年变化的是
A.① | B.③ | C.⑤ | D.⑥ |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小于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其主要原因是
A.太阳高度角,地面较大气上界小 |
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较大气上界强 |
C.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
D.地面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更强 |
由太阳辐射纬度差异直接导致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是
A.地表形态演变 | B.植被呈纬度地带性分异 |
C.地壳物质循环 | D.降水量沿海与陆地的差异 |
太姥山(最高峰海拔917米)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岩石为花岗岩,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各种形态的石景360多个。下图为太姥山花岗岩峰丛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中“峰丛”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最有可能是
A.岩浆活动一固结成岩一侵蚀、搬运 |
B.岩浆活动一地壳运动一风化、侵蚀 |
C.岩浆活动一变质作用一沉积、成岩 |
D.岩浆活动一地壳运动一搬运、沉积 |
该地区典型植被最有可能是
A.热带雨林 |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D.亚寒带针叶林 |
2013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了我国民居摄影展活动,下图是读者拍摄的我国两个地区的民居照片。读图回答下列各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丽江民居比蒙古包的防雨耐水性差 | B.丽江民居比蒙古包的防风保暖性好 |
C.蒙古包所在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小 | D.蒙古包是当地牧民永久居住的住所 |
解决图10所在地区居民生活能源问题的最合理措施是
A.建风力发电站 | B.建造沼气池 | C.营造薪炭林 | D.割草拾柴 |
下表是江苏省苏北与苏南地区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下表是苏北与苏南地区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
苏北地区 |
苏南地区 |
||||||||
徐州 |
连云港 |
淮安 |
盐城 |
宿迁 |
南京 |
无锡 |
常州 |
苏州 |
|
市区人口 占总人口 比重(%) |
35.59 |
23.89 |
54.86 |
22.25 |
30.49 |
89.52 |
55.59 |
71.66 |
51.11 |
男女 性别比 |
101.20 |
102.67 |
98.91 |
101.12 |
101.80 |
107.31 |
107.79 |
104.01 |
104.10 |
人口年增 长率(%) |
-0.56 |
-0.57 |
-0.66 |
-0.90 |
-0.89 |
2.52 |
2.09 |
1.79 |
4.23 |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苏南地区人口性别比高于苏北地区 | B.盐城市区人口总数比连云港少 |
C.苏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负值 | D.经济越发达年增加人口数越少 |
淮安市人口年增长率远低于苏州市,其主要原因是淮安市近年来
A.经济发展比苏州市快 | B.人口死亡率远比苏州市低 |
C.净迁出人口比苏州多 | D.女性人口比重比苏州市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