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是专门用于农民居住的农村用地。在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的现象,新建住房不断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下图为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其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全村、村中心及村周边,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到M点时,村中心住人宅基地面积减少趋势开始逆转 |
| B.到N点时,村中心和村周边住人宅基地的变化趋势相同 |
| C.到P点时,全村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
| D.到R点时,全村宅基地的废弃和闲置最为严重 |
P—T时间段内,导致全村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持续推进 | B.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
| C.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 | D.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读所给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年降水量减蒸发量)分布图,回答问题问题:
从图中可以判断
| A.赤道穿过的东部数值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
| B.气温越高,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
| C.降水越少,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
| D.热带草原气候地区的水平衡数值都为正值 |
近年来,图中某区域土地沙化出现了加快南扩的现象,“南扩”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沙漠南侧的农业生产方式要比北侧落后 |
| B.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数量增加 |
| C.位于东北信风带,沙丘容易向西南移动 |
| D.气温升高,暴雨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
该图为我国某地土地利用的结构图。根据你学过的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判断问题:
从该结构图可以判断该区可能位于
| A.山东丘陵 | B.两广丘陵 | C.辽东丘陵 | D.太行山区 |
关于该区农业资源的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地类型多样,生物品种多样 |
| B.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没有气象灾害 |
| C.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 |
| D.水流湍急,利于发电 |
周星星同学在他的作文《我的家乡》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在广阔低平的田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据此回答问题。周星星同学的家乡位于下列哪个地区
| A.东北平原 | B.河套平原 | C.珠江三角洲 | D.华北平原 |
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下列关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地形平坦,黑土肥沃,地广人稀,利于发展商品粮农业 |
| B.该地区的基塘农业是一种新型混合生态农业 |
| C.该地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平,房屋进深和高度不大 |
| D.该地多幢高层楼房之间的距离比我国其他地区大 |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图)。据此,回答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我国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是
| A.气候、地形 | B.气候、水文 |
| C.土壤、植被 | D.植被、自然带 |
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
|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
|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
| 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
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
|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
|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
|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的人文差异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
|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 |
| C.青藏地区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
|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 |
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方民居墙体厚 |
| 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
| C.南方民居屋房檐宽 |
| 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