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叶绿体叙述错误的是( )
| A.叶绿体膜具有四层磷脂分子 |
| B.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 |
| C.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全部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
| D.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结合右图,有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若Y表示抗体,则该细胞只能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
| B.若该细胞表示垂体细胞,则Y可能是生长激素,也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 |
| C.若Y表示胰岛寨,则血糖浓度较高时,该细胞内核糖体和高尔基体的活动将有所加强 |
D.若Y表示神经递质,则神经冲动可通过Y在细胞 间进行单向传递 |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则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
|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
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下图),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两处分别为感应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ch浓度(mmol·L-1) |
③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
④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 |
| 0.1 |
5.00 |
5.56 |
| 0.2 |
5.00 |
5.48 |
| 0.3 |
5.00 |
5.31 |
| 0.4 |
5.00 |
5.24 |
A. 图中的⑤、⑥与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
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
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D.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
B.组织 液中Na+浓度增大,则静息时的膜内外电位差减小 |
|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
D.神经 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
“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
|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