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有丝分裂完成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的物质是
A.线粒体DNA | B.细胞核DNA |
C.核糖体RNA | D.叶绿体DNA |
为探究小麦根、芽对生长素敏感性的差异,某生物兴趣小组以不同浓度的NAA处理萌发的小麦种子,8天后分别测定小麦幼苗根、芽的长度,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NAA浓度/ppm |
10 |
1 |
0.1 |
0.01 |
0.001 |
0.0001 |
0 |
芽长/cm |
0.64 |
4.74 |
7.27 |
6.86 |
6.74 |
6.22 |
5.75 |
根长/cm |
0.63 |
2.37 |
5.72 |
6.60 |
6.68 |
6.12 |
5.97 |
A.每组实验需处理多粒小麦种子,然后获得根、芽的平均长度可是实验结果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
B.0.1ppm的NAA对根、芽的作用效应,体现了NAA作用具有两重性
C.表格数据可得出:根伸长的最适浓度在0.0001~0.01之间,而芽伸长的最适浓度在0.01~1之间
D. 促进根伸长的最适NAA浓度小于芽,根对NAA的敏感性大于芽
下图为某同学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变形虫细胞核功能的实验,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A.RNA首先在细胞核中合成,然后释放到细胞质当中 |
B.细胞核可能通过控制RNA的合成间接控制细胞的代谢 |
C.若核质分离较长时间后进行移植,则B组实验细胞质中无15N的RNA |
D.A组培养液换用15N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进行实验,可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
分析图中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将会出现组织水肿 |
B.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再被彻底氧化分解共需穿过3层磷脂双分子层 |
C.甲、乙、丙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
D.NaHCO3可与k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 |
下列关于科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不能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
B.萨顿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
C.在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时,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使用台盼蓝染色,活的细胞被染成蓝色,死的细胞不能被染色,从而进行判断 |
D.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是两个重要的环节。下列关于作出假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要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和观察依据 | B.要有严谨的推理和一定的想象力 |
C.要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回答 | D.要有较强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