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利用某群落中的大、小两种鬣蜥进行实验。实验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
|
实验设置 |
结 果 |
干旱 |
A组:不做处理 |
|
B组:将大鬣蜥移走 |
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A组明显增加 |
|
C组:将小鬣蜥移走 |
大鬣蜥的存活率比A组略有增加 |
|
湿润 |
D组:不做处理 |
|
E组:将大鬣蜥移走 |
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D组差别不大 |
|
F组:将小鬣蜥移走 |
大鬣蜥的存活率比D组差别不大 |
(1)从干旱年份A组、B组的实验结果分析,推测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 ;再将C组与A组比较后,可以排除两种鬣蜥间有 关系。
(2)从湿润年份D组、E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出现E组结果的原因是 。根据气候条件分析,A、D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的是 组;所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强的是 组,原因是 。
(3)从实验过程来看,同一个种群的K值 (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4)除了上述实验外,人类可以砍伐森林、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建立人工群落,对群落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说明人类活动 。
番茄中红果、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D控制显性性状,d控制隐性性状,如
下图所示,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红果、黄果中显性性状是。
(2)F1红果的基因型是。如果用F 1红果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得到幼苗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产生的植株结黄果的比例为。
(3)将F2的所有红果植株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4)F1黄果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为。
为了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变形虫放射性标记实验,如下图所示:
实验2:向变形虫细胞内加入RNA酶后,细胞中的蛋白质合成停止;再加入从酵母菌中提取的RNA,则又重新合成一定数量的蛋白质。
试分析回答:
(1)从实验1可以看出,RNA是在细胞的中合成的;RNA是通过核膜上的进入细胞质的。
(2)RNA酶可以将RNA水解,形成四种。
(3)从实验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实验2中,加入从酵母菌中提取的RNA后,合成蛋白质时是根据的遗传信息确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
如图是某生物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和染色体上的基因,请回答:
(1)图中同源染色体是。
(2)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基因是 。
(3)如果这是一个初级卵母细胞,该细胞中的基因组成
是 。
(4)这种生物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 。
(5)如果这两对基因具有显隐性关系,则自交后代中,一种性状为显性,一种性状为隐性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其原因是
A.能产生新基因 | B.发生的频率高 |
C.能产生大量有利变异 | D.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
用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个体的花粉离体培养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之成为二倍体。幼苗成熟后让其自交,则自交后代中
A.1/4为纯合体 | B.![]() |
C.1/16为纯合体 | D.3/4为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