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关于“变味的礼尚往来”的几则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表弟上一年级,他的一个同学过生日,表弟打算送给那个孩子他最喜欢的贴纸,而阿姨果断否决。阿姨考虑到那位同学家境殷实,贴纸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反复斟酌之后,买了一部昂贵的遥控汽车。阿姨的解释是送礼物关系脸面,绝非小事;而自己可以节省不买。
材料二:好朋友举行生日派对,向我发出邀请。倘若我两手空空或带一份薄礼去参加派对,可能会让朋友不高兴,觉得我小气,影响我们的友谊。祝福朋友生日快乐是肺腑之言,但如果我不以一定的物质去表现的话,朋友似乎就感受不到我的情意。
材料三: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跟学生接触较多,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一些经常请客吃饭送礼的同学,身边却少有真朋友。这些孩子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只懂得请客吃饭送礼拉拢同学,这反而让周围人瞧不起。上述材料中的“送礼”变了什么“味”?用一句话概括。
简述校园里这些“变味的礼尚往来”的危害性。
语言啄木鸟行动
小红搜集到《咬文嚼字》公布的“2017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敬请期待”和“一言九鼎”两个词语榜上有名。请仔细品读,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不得体的礼貌用语“敬请期待”呈流行趋势。商店即将开张,商家总会挂出横幅:“开业在即,【A】敬请期待”;电视剧即将播出,电视台也会推出预告:“开播在即,【B】敬请期待”。
写出【A】【B】两处的正确用语。
【A】 【B】
②装潢公司在电视上承诺十九天完成家装工程,拖一天罚一千元;又在报纸上连续刊登巨幅广告,主题词是“一言九鼎十九天”。类似差错也见于其他商业宣传,如“当天发货,一言九鼎”。
两处的“一言九鼎”都使用不当,都应该使用哪个成语?说明理由。
成语: 理由: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2017年12月发布“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它们是:“十九大”、新时代、雄安新区、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金砖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人工智能、天舟一号。其中,与“十九大”有关的流行语有五个,分别是:“十九大”、新时代、雄安新区、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
【材料二】据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是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结合人工后期处理,经提取、筛选而获得的。语料来源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国内15家报纸2017年1月1日至11月底的全部文本,语料运用量近5亿字次,突显了我国主流媒体的高关注度和使用的高频度。
请你探究这些词语成为流行语的原因。
综合性学习•语言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今年的6月18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农耕民族看天吃饭,对自然季节的细微变迁与它带给生命体的影响格外敏感,这份敏感也体现在农历中。午,夏历中用以指五月。夏历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就是午月。由此,午月的初始午月的开端,便称为“端午”。
材料二:每年的端午,由于时令气温正适合各类病毒虫害滋生,而此时正值艾叶生长繁茂,气味浓烈之时,于是家门前总要悬挂艾草,既用于避邪,又用来驱赶蚊虫。
材料三:今年传出个别大学限制过圣诞节的消息,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再次引发讨论。
(1)你认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简单谈谈理由。
(2)根据以上材料以及平时的生活经验,你知道端午节有何习俗?仿照下面例句画线部分,补写句子,写出你对这个节日的了解,并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例句: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都书写着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 ……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没有声嘶力竭的歌唱,只有安安静静地书写。节目开播以来,全国刮起了一股汉字听写风潮,还催生了一批“听写族”。
材料二 2018年,央视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一开播就得到了观众好评。此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带领观众在众多歌手的演绎中领略了诗词之美、音乐之美和文化之美。
材料三 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自《中华好诗词》在河北卫视华丽亮相,接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观众继续烹调这场越炒越火的中华文化盛宴。
(1)从以上材料中你探究出怎样的信息?
(2)某班将于本周星期五下午举行“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完成以下任务:
①请你为活动拟写一副对联。
②班级想要你去邀请郝校长参加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洁。
新华中学将举行“诵读经典”诗歌朗诵会,请你为朗诵会续写一段串词。串词内容应肯定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有文采,50字以内。
开场白:千年岁月沧桑,经典无须唤醒。那些蕴藉风流的句子,道尽民族的情愫,早已沉淀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让我们诵读经典,拥抱最美的诗和远方吧!
请张明同学朗诵《诗经》名篇《蒹葭》。
串词:从春秋战国到盛世唐朝,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千年, 请周佳同学朗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