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杜牧的《旅宿》一诗答题。(6 分)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寒灯思旧事,断雁②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③,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静静地。这里是忧郁的意思。②断雁:失群之雁。此为失群孤雁的鸣叫声。③远梦句:家远梦亦远,梦归之时已到拂晓,言梦里归家时间之短暂。诗中 、 、 、 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2 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在技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品析其妙处。(2 分)
鹧鸪天 ①
(清)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甲】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①。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②。中秋谁与共孤光 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②[妨]遮蔽。③[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两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
阅读下面的清代诗歌,完成下列各小题。
锦城竹枝词四首(其三)
彭懋琪
百花潭对百花庄,小小朱楼隐绿杨。
听得门前花担过,隔帘呼买夜来香。
(选自《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十一)
(1)全诗多处提及"花",有何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
(2)诗句处处写人却未见其人,下面哪一项表述更符合诗中人物身份?请作出判断并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A. |
避世独居的隐士 |
B. |
辛勤劳作的妇人 |
C. |
娇羞可爱的女子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有同学将前四句的意思理解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请你说服他。
(2)有评论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活动:相遇•领悟】你选择陈毅的《梅岭三章》参加诗歌朗诵活动,请明确朗诵的情感基调。(只选两个)
情感基调:清新 婉约 激越 明快 忧郁 豪壮 凄凉 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