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4分)
留守寸土
张丽钧
  那是一天深夜,电话铃响。我拿起听筒,是一个女人的声音:“老师,我是您班学生郑亮的妈妈——这么晚了打搅,真不好意思——有件事想问问您:郑亮这两天没出什么事吧?”我吓了一跳,忙问:“郑亮没有回家?’’郑亮妈妈说:“回了,只是着了魔似的,反反复复地说:‘这是不公平的。’现在,他睡下了,我放心不下,就给您拨了这个电话。”
  ——不公平?有什么不公平的呢?这几天我忙于跑自己调动的事,班里的工作有些放手,难道说我不在的时候,郑亮跟同学们发生过龃龉? 
  我心里没底,可嘴上却故作轻松地劝慰了郑亮妈妈一番。
  第二天一早,我到班里组织晨读。按着头一天晚自习预习时分配好的角色,大家开始兴致勃勃地朗读新课文——《雷雨》第二幕。我却无心听取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精彩对白,只是思忖着展读后如何“提审”郑亮,再如何编织一个新理由请假出去,到那个我梦寐以求的大单位去拜望一下据说是对我颇感兴趣的老总。
   突然,同学们哄笑起来。抬眼看时,见郑亮脸孔红红地从座位上站起身——轮到他读了。他分到的是周冲这个角色。只听他大声读道: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读罢,带着成功的欣悦坐下了。
  我忙埋头看书——可不是么,周冲就只有这一句台词!
  猛然间,我彻底明白了昨天晚上发生在郑家的一幕。原来,这男孩领到自己的角色之后,一直在“着了魔”般地诵读那仅有的一句台词。他没有因为自己角色的卑微而沉郁失落,也没有因为台词太少而掉以轻心,他用心揣摩着,玩味着,掂量着,把握着,他要给这至短的台词注入无比丰沛的情感啊!
  我听不清周朴园和鲁大海在争执些什么,只管用激赏的目光直视着那个只分到了一句台词的男孩,我想对他说:谢谢你,谢谢你教会了我如何倾全力去诵读自己人生的台词,谢谢你教会了我如何把哪怕仅有一寸的灵魂圣土也侍弄得美艳芳香。
“雷雨”远去了,男孩远去了,至今仍留守在三尺讲台的,是我一颗暖暖的心。
文中的“我”对于自己的职业经历了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变化过程。
揣摩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含义,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只管用激赏的目光直视着那个只分到了一句台词的男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留守寸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郑亮这个男孩身上有着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也许会沉郁失落,甚至选择放弃。读了本文,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从中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说明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

①21年前的夏天,德国科学家在北太平洋海底800米深处,第一次取出可燃冰样品,并使人类第一次看到,冰雪般的东西被点燃后,发出魔幻般淡红色的火焰,耗尽能量后,硕大的冰块竟变成了一摊清水……

可燃冰的由来

②可燃冰的学名叫甲烷水合物,它的形状像石蜡遇热未融化前的样子,洁白而绵软。它是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在高压低温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它像地毯一样覆盖了10%的海底总面积达4000万平方公里深度在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可燃冰总储量高达2.5万万亿立方米,是石油、天然气和煤总储量的两倍,假如能够安全开采,至少可供人类使用数百年。

③按美国科学家的说法,可燃冰是海洋微生物和海底油气在海洋板块作用下的产物。因为占地球2/3的生命是由生活在海床下微生物构成的,那里没有氧气,一片黑暗,亿万年来,不计其数的微生物从不停歇地制造着甲烷。另外,当海洋板块下沉时,海底油气随板块边缘喷涌而出,在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后,天然气与海水发生化学作用,日积月累,在高压低温的作用下,就形成了浩瀚厚实的可燃冰,像地毯一样沉睡在海底。

④可燃冰储量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其次是日本、加拿大和美国。据美国地质勘探局估计,美国的可燃冰蕴藏量为9600万亿立方米,是国内传统天然气储量的200倍,丰厚的利润自然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可燃冰延迟开发的原因

⑤时值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阿波罗计划”时,NASA的燃料专家正在苦寻可以替代液氧的质量更轻、热值更大的燃料。因为体型庞大的“土星”火箭进入太空后,最多时每秒需消耗13吨燃料,极大地压缩了宇宙飞船的有效载荷。得知可燃冰的存在后,美国科学家兴奋不已,立刻确定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全力以赴地投入分析研究。

⑥对可燃冰的研究,美国科学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他们迟迟没有进行后续开采动作。有人猜测,美国人重点进行理论研究,因为他们希望在未来的星际旅行时,开发其他星球上甲烷水合物,用作飞船能源,在即将到来的星际大开发中确保难以撼动的领先地位。

其实,情况远非那么简单。就在各国科学家纷纷建议政府投资开发可燃冰,以解煤炭、石油等能源告罄之虞时,美国科学家却告诫世人审慎开发可燃冰,因为它可能加剧温室效应,即使是极少的可燃冰被释放到大气中,后果可能都是灾难性的。

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

⑦目前,科学界对可燃冰开发有两种观点:以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地质学家格雷沃里为首的一派认为,甲烷水合物是自然界中隐身的恶魔,会不定期地向地球发难,应是人类今后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之一。

⑧远在2.5亿年前,在二叠纪末期,一种突然降临的灾害,短时间内毁灭了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科学界普遍认为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但格雷沃里认为是海底积存的巨量的甲烷发生爆炸,导致气候温度骤然上升,泛滥至地面的大火消耗了大气中的氧,所以多数地球生物相继毙命,甚至包括很多鱼类。他估计,北冰洋可能是今后甲烷水合物泛滥的导火索。因为那里可燃冰大多在浅海,并且得益于低温而非高压,所以一旦发生溢出爆炸,就是上帝降临也束手无策。

⑨另一种观点是,可燃冰就像陆地的森林,生生息息,自有规律,即使作用于自然,也不是很严重的,完全不必杞人忧天。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海洋地质学教授海格尔。

⑩海格尔说可燃冰的变迁会给地球带来灾难性后果还没有直接的证据,即使有甲烷溢出,也是非常少的,根本不足以影响气候。他做过观察试验,发现有相当多的可燃冰会自行溶解在海水里,而没有释放出来。这充分说明,可燃冰释放的甲烷也是海洋食物链的一环﹣﹣海水里的需氧菌会消耗甲烷,而进入大气的部分却是甲烷消费者释放的二氧化碳。

(船舷《大自然探索》,有删改)

(1)选文介绍了可燃冰的由来,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海底大量微生物不停造甲烷→    →长时间高压低温形成可燃冰。

(2)第②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它是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在高压低温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它像地毯一样覆盖了10%的海底,总面积达4000万平方公里,深度在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

(3)下列说法与原文的内容表述一致的一项是  

A.美国之所以没有开发可燃冰是因为可燃冰会加剧温室效应,如果可燃冰释放到大气中,即使极少,后果也可能是灾难性的。

B.可燃冰是海洋生物释放的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在高温低压作用下的特殊产物。

C.用可燃冰作燃料比液氧热值更大,质量更轻,可减少火箭运载负荷。

D.甲烷水合物是自然界中隐身的恶魔,不定期地向地球发难,是人类今后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之一。

(4)怎样理解“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这句话?

记叙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未接来电

水竹

①清晨,起床去卫生间,下了床却习惯性去拿手机,先看下时间6:20,然后就瞄到有个未接来电,上面显示“老王”,我脑子里立即血往上涌,心里咯噔一下,一边回拨电话,一边胡乱地想着,是不是我爸脑梗又犯了?未接来电是二十分钟之前,可千万别有什么事呀!

②这么害怕的原因是前段时间我爸来我家小住,可能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冷,有天中午他突然觉得左侧的手脚发麻,说话也说不清楚,我赶紧把他送去了医院。

③医生说这是一过性的脑梗,有的自己能恢复过来,像我爸这种持续二十分钟就自己好了,有的恢复不过来,就比较麻烦……

④记不清我爸这是第几次因为类似的情况住院,说真的,每次都把我吓个半死。医生说告诉我不要过于紧张,现在老年人这种情况多,也没有很好的根治办法,只说清淡饮食,适度运动,这次发现血糖也有点高,让尽量少吃米面。

⑤住院一周后出院休养了段时间,我爸说在城里住得憋得慌,感觉像坐牢,坚持回老家了。

⑥在电话拨通等待的期间,我非常懊恼睡前没有检查手机,可能是白天开会把手机设成静音忘记调回来。我不停地祈祷老爸赶紧接电话,每滴一声,一分一秒都是无比漫长和煎熬,心想别晕过去了,不然老年手机的声音响起来震耳欲聋的,他也不可能听不到啊。越想越怕,眼泪都急出来了,电话还是没人接。

⑦紧接着又打了一遍,很快就接通了,听到我爸熟悉的声音,心里顿时轻松了一些,我哽咽着问:“爸,你没事吧?!”

⑧爸说:“怎么了,没啥大事呀,不是医生说不让喝米粥嘛,你给买的豆浆机收到了,但我按照说明书使用,为啥响了一会儿停了,然后再响一会儿又停了,是不是寄的路上被摔坏了!?”

⑨我听到彻底松了口气说:“没事儿,停下来的时候是在加热,反复几次,等嘀嘀的声音响了以后就完全熟了,也打好了,倒出来冷一下就可以喝了。”

⑩他说:“那我挂了,我得赶紧盯着去。”

⑪“不用盯。”我说。

⑫“不看着哪能行?”他坚持道。

⑬我说:“好,那你看着吧。”

⑭挂了电话,我打了个冷战,才发现身上寒意彻骨,寒冬清晨,我只穿了件单层的睡衣,站着那么久也没觉得冷,也忘记原本起来是要去卫生间的。

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有余悸。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个深夜或者是清晨,特别害怕听到手机铃响,最害怕的是我爸打来的,生怕他哪儿不舒服,我没有在身边,不能及时送去医院而发生不测。

⑯思来想去,我总结了一下这么焦虑害怕的原因,是平时对父亲的关心太少了。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陪在他左右,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随时掌握情况,或许我就不会胡思乱想;也或者是平时父亲打电话来时我能多点耐心,不要问有事没事敷衍应付,他可能会多打几次电话过来,也不至于他不到万不得已才会偶尔一个电话过来,就把我吓破了胆。

⑰你是否也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如果你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父母的电话,那也恰恰说明你对父母关心度不够。因为所有的恐慌和胡猜乱想,都是因为茫然和未知。凡事用心了,努力了,就会知己知彼,自然胸有成竹,也能泰然处之。做事如此,孝心亦是啊!

(《亳州晚报》2018年12月3日,有删改)

(1)请期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越来越害怕接到父母的电话”?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⑮段画线句子。

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有余悸。

(4)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一下②~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5)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难以割舍,选文和材料一、材料二中作者在表达对父母的情感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请简要分析。

【材料一】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选自朱自清《背影》

【材料二】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2019年6月3日,我校开展了以《读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汇报活动。在汇报活动中,我以突出的表现夺得全校第一名。说起读书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是知识分子家庭。②在我三、四岁时,父母给我准备了《三字级》《弟子规》等书让我读。③当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读书?父母爱读书,他们读,我也模仿着读。就这样在家庭环境的熏染下我爱上了读书。上学后,老师告诉我读书要心无旁骛,要锲而不舍_____.④一篇篇优美诗文让我心驰神往,它们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记得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其中一间盛放事业。适合自己的事业,不靠天赐,要靠自我寻找。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xiāng dé yì zhāng_____的局面,是这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通过读书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今后我要更加认真读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1)给选文中的加点词语注音。

锲而不舍  

(2)根据选文中所给的拼音填写词语。

xiāng dé yì zhāng  

(3)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说起读书,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是知识分子家庭。

B.就这样在家庭环境的熏染下,我爱上了读书。

C.通过读书,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D.今后我要更加认真读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4)选文中①②③④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2019年6月3日,我校开展了以《读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汇报活动。

B.在我三、四岁时,父母给我准备了《三字经》《弟子规》等书让我读。

C.当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读书?父母爱读书,他们读,我也模仿着读。

D.一篇篇优美诗文让我心驰神往,它们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们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

②八十五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和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③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争取社会进步和推动历史前进的斗争,波澜壮阔地向前发展。一代又一代青年站在时代的前列,不屈不挠奋斗,历尽艰辛求索,创造了令人赞叹的业绩。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青年运动史,是中国社会伟大变革的历史篇章中一部绚丽的青春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乐中一部雄浑的青春乐章。这是中国青年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光荣历史,也是激励中国青年在新世纪再创佳绩的巨大动力。

④八十五年的历史证明,青年始终是我们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朝气的一部分力量。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青年运动的发展就始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人民的事业取得的全部成就也始终与一代又一代青年的英勇奋斗分不开。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一道前进。

⑤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就是要树立理想,立志报国,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是要深入群众,授身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国情,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开拓视野;就是要勤奋学习,善于创造,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学习经济科技法律历史和其他方面的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提高创新能力,勇于创新实践;就是要锻炼品格,磨砺意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努力做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就是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懈怠创业精神,都不涣散奋斗意志,创造无傀于前辈、无愧于后辈的业绩。

(人民日报社论:《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

(1)写出五四运动发生的年月日。

(2)“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当代青年运动的主题。”一段放回文章中,恰当的位置是  段前。

(3)下面四项是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发起者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先进的知识分子。

B.五四运动的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C.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当代青年运动的主题与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是一致的。

(4)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与青年运动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是什么?(截取文章中的语句回答。)

(5)弘扬五四精神就是要肩负历史使命,你认为青年的历史使命共有几项?你是怎样确定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圆明园的毁灭

①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反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③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④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⑤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附文:

①……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民。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②这一奇迹现己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脏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对他们我要提出抗议,并且谢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干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

(附文节选自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圆明园的毁灭》写道圆明园也是世界文化;雨果说的哪句话与这个看法相同?

(2)请简要分析《圆明园的毁灭》③段与“附文”①段画线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3)“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的句子里有“奉命”一词这个词有何作用?

(4)《圆明园的毁灭》中写道:“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附文”中也有与之类似的句子。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5)《圆明园的毁灭》与“附文”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