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为单独的自治单位,独立于家庭、社区和社会秩序之类的集体性概念之外。有学者认为,“个人”所具有的这一内涵,“只有到了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才得以形成”。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应是
A.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 B.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 |
C.启蒙思想强调人的“理性” | D.《人权宣言》宣称人生而自由平等 |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A.宣传马克思主义 | B.提高工人阶级觉悟 |
C.与君主立宪派论战 | D.同封建复古思想斗争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 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
C.变科举、开学校 | D.办报刊、立学会 |
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维新变法,其主要贡献是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
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 |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
下列各项,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A.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C.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 D.为外国经济侵略作了些抵制 |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个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A.魏源《海国图志》 |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
C.容闳《西学东渐记》 | D.洪仁玕《资政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