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
|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
罗素认为:“16、17、18世纪所出现的那种天赋人权学说也是斯多亚学派学说的复活,尽管有着许多重要的修正。”下列言论属于斯多亚学派的是
| A.“美德即知识” | B.“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
| C.“人是万物的尺度” | D.“真正的法是符合自然的正当理由” |
古希腊某哲学家认为,“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受。”这种观点不具备下列哪一项作用
| A.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 | B.忽视了事物的客观性 |
| C.体现了对神灵的怀疑 | D.遏制了个人主义思想 |
“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这段材料反映出雅典社会的情况是
①公民素质比较全面②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③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④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成就突出。下列取得的成就按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③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升空④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⑤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④③⑤ | C.②①③⑤④ | D.①②⑤③④ |
“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
| 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
|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
| C.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
| D.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