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农舍
【德国】赫尔曼·黑塞
我在这幢房屋边上告别。我将很久看不到这样的房屋了。我走近阿尔卑斯山口,北方的、德国的建筑款式,连同德国的风景和德国的语言都到此结束。
跨越这样的边界,有多美啊!从好多方面来看,流浪者是一个原始的人,一如游牧民较之农民更为原始。尽管如此,克服定居的习性,鄙视边界,会使像我这种类型的人成为指向未来的路标。如果有许多人,像我似地由心底里鄙视国界,那就不会再有战争与封锁。可憎的莫过于边界,无聊的也莫过于边界。它们同大炮,同将军们一样,只要理性、人道与和平占着优势。人们就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无视它们而微笑——但是,一旦战争爆发,疯狂发作,它们就变得重要和神圣。在战争的年代里,它们成了我们流浪人的囹圄和痛苦!让它们见鬼去吧!
我把这幢房屋画在笔记本上,目光跟德国的屋顶、德国的木骨架和山墙,跟某些亲切的、家乡的景物一一告别。我怀着格外强烈的情意再一次热爱家乡的一切,因为这是在告别。明天我将去爱另一种屋顶,另一种农舍。我不会像情书中所说的那样,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啊,不,我将带走我的心,在山那边我也每时每刻需要它。因为我是一个游牧民,不是农民。我是背离、变迁、幻想的崇敬者。我不屑于把我的爱钉死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我始终只把我们所爱的事物视作一个譬喻。如果我们的爱被勾住在什么上,并且变成了忠诚和德行,我就觉得这样的爱是可怀疑的。
再见,农民!再见,有产业的和定居的人、忠诚的和有德行的人!我可以爱他,我可以尊敬他,我可以嫉妒他。但是我为摹仿他的德行,已花费了半辈子的光阴。我本非那样的人,我却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我虽然想要成为一个诗人,但同时又想成为一个公民。我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和幻想者,但同时又想有德行,有家乡。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不可能两者兼备和兼得,我才知道自己是个游牧民而不是农民,是个追寻者而不是保管者。长久以来我面对众神和法规苦苦修行,可它们对于我却不过是偶像而已。这是我的错误,这是我的痛苦,这是我对世界的不幸应分担的罪责。由于我曾对自己施加暴力,由于我不敢走上解救的道路,我曾增加了罪过和世界的痛苦。解救的道路不是通向左边,也不是通向右边,它通向自己的心灵,那里只有上帝,那里只有和平。
从山上向我吹来一阵湿润的风,那边蓝色的空中岛屿俯视着下面的另一些国土。在那些天空底下,我将会常常感到幸福,也将会常常怀着乡愁。我这样的完人,无牵挂的流浪者,本来不该有什么乡愁。但我懂得乡愁,我不是完人,我也并不力求成为完人。我要像品尝我的欢乐一般.去品尝我的乡愁。
我往高处走去时迎着的这股风,散发着彼处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群山与南方的异香。风中饱含着许诺。再见,小农舍,家乡的田野!我像少年辞别母亲似地同你告别:他知道,这是他辞别母亲而去的时候,他也知道,他永远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离开她,即使他想这样做也罢。请分别说山“农民”“游牧民”“流浪者”在文中的含义。(5分)
“我”在告别农舍的时候,表现出了各种复杂的情感,请简单梳理一下。(6分)
请简要分析文章以“农舍”为标题的作用。(6分)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流浪图,前方“散发着彼处与远方、分界线与语言疆界、群山与南方的异香”。请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探究文章所蕴含的主旨。(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
B.“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
C.“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
D.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纭。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
B.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
C.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
D.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论读书
林语堂
①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向来被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皆非读书本旨,在我是看不起的。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
②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也许我们幼时未进小学,或进小学而未读过地理,或读地理而未觉兴味;然今日逢闽变时翻看闽浙边界地图,便觉津津有味。或是叫许钦文在狱中读清初犯文字狱的文人传记,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凡人读书必找一位气质相近的先贤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
④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读其所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或竟苏韩皆不好,亦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理由来。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己是而人非。等过几年学力已到,仍己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己有同感之人。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现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
(选自林语堂《论读书》,有删改)简要概括文章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在林语堂看来,应如何读书?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匆匆过客
路 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那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作者写“我”认为时髦青年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有什么作用?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是时髦青年。对此,你的看法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曼德拉1918年出生在南非特兰斯凯地区的姆卫佐村,他是考撒族人,小名豪利沙沙,意思是“不安分的家伙”——这几乎成了他一辈子命运的写照。曼德拉的父亲是泰姆布部落最高首领的参事,并在一个由白人政府监督的咨询委员会里供职。曼德拉亲眼见到父亲为了族人的利益与白人统治者进行抗争。父亲给曼德拉讲述了许多非洲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母亲则常常向他讲述考撒人的道德典故。从这些故事里,曼德拉习得了考撒人古老的智慧以及族人之间的责任和关爱。
②在曼德拉九岁那年,父亲离世。曼德拉随后被泰姆布王朝的摄政王收养。他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追求更高理想的冲动最早就是从这里萌芽的。
③摄政王的仁慈和部落的民主议事规则对曼德拉影响极大。摄政王夫妇把曼德拉视为己出,把他当作未来的部落接班人精心培养。曼德拉和摄政王的孩子们一起上学、玩耍,亲如兄弟姐妹。摄政王还经常将曼德拉的母亲和妹妹接来王府陪伴曼德拉。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使曼德拉养成了宽厚、温和的个性。少年曼德拉还经常旁听摄政王召集的部落会议。摄政王宣布会议开始后,便一言不发,听由到会的每个人轮流发言。有些发言是批评摄政王的,但不管批评多么激烈,摄政王从不为自己辩护。大家发言完毕后,摄政王再进行总结,寻找大家的共识,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进去。如果没有达成共识,下次继续召开会议,一直到达成共识为止。这种源自非洲本土的民主精神和共识意识,在日后曼德拉建设南非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管敌人或竞争对手的抨击多么激烈,曼德拉一直耐心倾听,一遍遍地讨论,直到达成共识。因此,今天在南非大陆上建成的民主并不全是西方的传播和赐予,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非洲本土的政治智慧。
④16岁成人礼后,曼德拉离开了王府,在克拉克伯雷寄宿学校上初中。这是一所教会学校,英语是唯一教学用语,课程都与英国和基督教有关。学校向学生灌输英国白人至上文化,但同时也传授信仰自由、民主、公正和骑士精神等思想。19岁时,曼德拉进入希尔德顿预备学校。这里给曼德拉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著名考撒族游吟诗人姆卡伊对学校的造访。姆卡伊从白人专用的门走进来,大胆预言未来南非黑人终将战胜白人殖民者。这一幕对于曼德拉来说就像“流星划过了黑暗的夜空”。
⑤21岁时曼德拉进入福特海尔大学,这是当时唯一的黑人大学。正是在这里,曼德拉结识了后来在非国大担任领导的马修斯教授和贾巴乌教授。这两位教授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主张通过渐进和非暴力的制度变革来扩大黑人权利。
⑥上世纪40年代的南非,黑人的处境越发艰难,曼德拉已难以在冲突日益激烈的白人统治者和黑人觉醒者之间保持超然态度。其间,有两件事深深影响了曼德拉。第一件事是,一天曼德拉和同学正站在邮局外面,一位傲慢的白人官员走过来,要求曼德拉的同学进邮局为他买几张邮票。当时,任何白人都可以让任何黑人为自己办事。虽然受到了这个白人官员的威胁,但是这位同学仍然坚决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曼德拉深受触动。另一件事是,曼德拉被提名为福特海尔大学“学生代表委员会”候选人,此时由于学校粗暴拒绝了学生要求改善伙食和参加更多的学校管理的建议,学生代表会议决定抵制选举“学生代表委员会”的正式投票,校方两次强行组织选举,曼德拉都被选上了,但为了坚持“校方不接受学生建议就辞职”的承诺,曼德拉两次辞职。结果他被开除了。
⑦沮丧的曼德拉回到摄政王府。他不仅没有听从摄政王的建议重新回到学校,同时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他和摄政王的儿子一起逃到了约翰内斯堡。至此,曼德拉彻底摆脱了羁绊,站在了一个崭新但异常曲折的新起点上。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采用了一般传记的写法,按照时间顺序,以曼德拉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叙述了曼德拉早期的生活经历。 |
B.文章第①段不仅写出了曼德拉出生的时间、地点、父亲、母亲,还特别写出了他的小名豪利沙沙,并解释了小名的意思,目的是增强作品的真实性。 |
C.文章第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①段对曼德拉从出生到离开家时的早期情况的介绍,下启对他在摄政王府生活的叙述,重点是承上。 |
D.福特海尔大学是当时唯一的黑人大学,这说明当时的种族隔离政策非常严苛,有很多黑人不能接受高等教育。 |
E.曼德拉16岁成人礼后,到克拉克伯雷寄宿学校接受教育,这所学校传授信仰自由、民主、公正和骑士精神等思想。从文中看,对曼德拉一生有重要影响的有哪些人?这些人各自对曼德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文在材料的裁剪方面很有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你赞同第③段所叙述的民主议事制度吗?请结合文本和你的思考,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小题。
叶圣陶在四川
佚名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
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