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心中温馨的那一米阳光
相 锋
①“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如今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不由得联想翩翩而潸然泪下,只因在外婆桥下有我金色的记忆,在外婆温暖的怀抱里有我温馨快乐的童年。
②母亲说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加上当时家里忙于生计,我就被寄养在外婆家。说也奇怪,我一到外婆家就活泼异常、百病全消。所以我的童年除了春节以外几乎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我在外婆家一住数载,度过了愉快而又甜蜜的童年,留下了一段金色的记忆。
③转眼过去二十多年,我仍忘不了外婆家门前的那棵香椿树,还有村前的那条河,以及外婆讲述的离奇古怪的故事和夏日里村口热闹的午餐“聚会”……
④每年冬去春来,新柳吐翠。外婆院子的那棵香椿树也从睡梦中醒来,向主人献上一树春芽,满院淡雅清香。这时候舅舅小心地采摘下一些,洗净后再用盐腌渍起来。几天后取出晾晒,之后再用温水洗涤后切成丁儿或小段,摆到盘里再加点麻油搅拌均匀。那正是:未入口,先闻香,吃到嘴里咯吱响。你想想,你将椿树一年精华所孕育出的生命馥郁之香尽含在口中,再加上麻油的细腻爽滑——那滋味真可谓:此菜只闻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⑤村前的那条河,清波粼粼水草浓密,小粉蝶翩翩飞舞,诱我追逐。可外婆就是不让我单独去,说是河里有水妖。我信以为真,一边听她的描述,一边在心里想象着水妖的模样,心里恐惧不已,从此再也不敢一人踏往河边半步了——尽管心里很是向往。
⑥晌午,已经拔了满筐野菜的女人和孩子们慢悠悠地沿着河边的小路回来了。她们边走边笑地下到河水边,把马齿苋、面条菜等野菜仔细洗净码齐拿回去准备食用。这时候的我最开心了,可以下水,混在她们中间尽情玩水、捉小鱼、拔水草、追粉蝶,再也不用担心什么水妖了。
⑦古风尚存的农村在夏季绝对是孩子们的天堂。朝阳刚露出浅红的脸庞时我就披衣起床,沿着通幽曲径到小树林里去捉蚂蚱。晨光透过树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面上,碧草露珠更显得晶莹透亮。等外婆叫喊我的时候,我的裤脚和鞋子尽管已被露水打湿了,但手中攥着战利品,我就像得胜的将军,满头大汗又心满意足地回去吃早饭。
⑧如果炎炎酷暑,城市的人离开空调房,也许就会心烦气躁寝食难安。可那年代的盛夏,农村风光独好!村里都是砖木结构的起脊瓦房,夏季仍不失清凉。外婆家的村子,远望:房稀树稠,绿树成畦;浓荫密布,鸟语花香;绿水长流,诱人向往!到了午饭时分,村口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全家端着饭碗到村口林荫下边纳凉边用餐不是稀奇事。少则三五家,多则十几家在一块儿席地围坐,彼此交换菜肴、交流见闻、家长里短,总之人声鼎沸。外婆也总爱带我到这里边吃饭边凑热闹,而我总是乐此不疲。每当我一去,善良淳朴的邻居和“饭友们”总是热情地夹来自家的菜肴让我享用,还真像鲁迅在小说里写的那样“一家来了客几乎是公共的”。一个村子好似一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在一块用餐聊天,欢声笑语起伏不断,与林中的蝉鸣一同演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乐曲。
⑨红日偏西,暑气渐消。淳朴勤劳的人们又开始下地劳作了,忙碌的人们依旧挥汗如雨。夕阳沉没,青翠的红薯叶片上满是露花,更加显得翠色欲滴。村里陆续升起袅袅炊烟,悬浮天际,最终与傍晚的雾霭融合。鸟儿入林雀声起,牲畜回圈人心安。夜幕降临了,庄稼汉们荷锄而归,一个个疲惫的身影陆续来到清澈的河边洗手脚,洗去尘埃和疲惫后,换得一身轻松回去与家人围桌共享晚餐。
⑩乡村生活简单,但却让我享受了童年!记忆中的乡村的那一米阳光总让我倍觉温馨,我会永生珍藏!谢谢乡村!
第③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好处?
为何在外婆家度过的童年让“我”感到温馨快乐?请依据文意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的母亲
丰子恺
①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②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③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身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④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⑤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⑥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⑦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⑧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了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文中“我的母亲”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文中第③段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描写“八仙椅子”?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本文在描写“母亲”的过程中,多次写到“她眼睛里严肃的光辉”,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难的精神价值
周国平
①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来。在《活出意义来》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许多章节读来饶有趣味,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②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③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者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作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并因此而放弃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④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他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界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⑤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当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
B.人只有通过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C.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他仍有可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D.所有的苦难都是暂时的,因为苦难的生活是虚幻的生活。

E.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即在立足现世人生的立场上使人得以救赎原罪。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处于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一定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B.人陷入绝境的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
C.宗教把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让人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D.当人带着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更有深刻的底蕴。

请具体阐释文中画线句子中“最后的内在自由”这一短语的内涵。
廖智是一名美丽的舞蹈教师,有着和睦的家庭和热爱的事业。汶川地震,她在废墟被埋30多小时,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之后又遭受了失去幼女和肉体截肢的痛楚,最终还被丈夫离弃,但她积极治疗,坚强地活下来并舞出精彩人生。依据文意,试对苦难在廖智不幸生活中所发挥的精神价值作简要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悲剧天才张荫麟
刘梦溪
①张荫麟是个悲剧天才,死时只有37岁。如果说陈梦家的古文字研究与古史写作,浸透着诗人的激情与诗笔,张荫麟则凭感情、生命、神采和直观的认知,这是历史写作的必要条件。他太喜欢完美了。他要把每一篇、每一行、每一个词语都写得安稳。他的代表作《中国史纲》,虽是一部未完成的通史,却可以让他在名家辈出的20世纪史学领域独树一帜。他用艺术家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不假注释,却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无一事无出处。史学和艺术的结合是张荫麟史学的特点。
②贺麟是比他高三个年级的清华同学,贺在高等科,张荫麟在中等科。但青年时期贺麟就对这位同学钦服有加。古文、古诗、白话,贺认为张都比自己写的好。对张的“忘形迹无拘束”,指斥人非,毫不客气,贺麟体会尤深。一次讨论问题,由于意见不合,张荫麟怒拍桌子,恰好拍在一个钉子上,手破流血。
③张荫麟17岁考入清华,22岁到斯坦福大学深造,研究哲学,虽然他的志业始终在史学。26岁回国,任教清华,担任哲学和历史两系的课程。直到抗战开始后高校南迁,又在西南联大任教。
④梁任公曾因受到他的批评而称赞他的天才。熊十力也因他史、哲“兼治而赅备”而赞誉之。他的学问文章还得到了国民政府高层的注意,蒋委员长也想一睹风采,曾在重庆约见过他。据说他对国民党的宣传工作提了一些意见。大约是两不相契的缘故,不久他又回到大学的教学岗位。他的早逝,执着学问、沥血著述(写文章经常连续几个晚上不睡觉)固是因由,更主要是爱情的悲剧吞没了他。
⑤他是广东东莞人,很早就恋着做家庭教师时教过的一位伦小姐,苦苦追求而无结果。单恋的痛苦,已经对身体有一定摧残。他留美回来,事情始有所好转。但伦小姐体弱多病,直到1935年才结婚。婚后两人不经常在一起,清华南迁时女方回住广东母亲家里。不料这时,独居昆明的张荫麟,与一位十年来一直倾慕他的年轻女学生,发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他情不能禁地把恋爱经过向好友贺麟做了倾诉。贺麟说:“我知道他是一个富于感情的人,我也知道他们两人间已有十年以上的友谊,他们之发生爱情是毫不足怪,异常自然的事。同时,凡是了解近代浪漫精神的人,都知道求爱与求真,殉情与殉道有同等的价值。”(《我所认识的荫麟》,《张荫麟先生文集》页43,台湾大学出版社1984年初版)因此他从心里给予“了解之同情”。
⑥可是这个当口儿,张荫麟却写信叫暂住广州的妻子携儿女来到了昆明,同来的还有伦女的母亲和姨侄女。突然膨胀的家庭于是变成了一座待燃的火药桶,夫妻间开始了有声和无声的家庭战争。冯友兰的太太住在楼上,常下来劝解。不久伦女怒而携家人重返广东。张荫麟迷恋的对象随后也飘然离去,从此并断绝了往来。遭受双重打击的荫麟,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毅然决然地放弃西南联大的教职,应聘到了地点在遵义的浙江大学。这是1940年农历七月底发生的事情。第二年十月二十四日,他就在偏远的遵义遽然而逝了,人间岁月只存留37个春秋。
⑦听到噩耗的人无不为之惋惜。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朱自清、吴晗等学界名宿,都写了诗文悼念。陈寅恪的诗,题作《挽张荫麟二首》,最后一句是:“怀古伤今并一吁。”钱钟书的诗,题目直标《伤张荫麟》,首句云:“清晨起读报,失声惊子死。”诗中又有句:“夙昔矝气隆,齐名心勿喜”、“忽焉今闻耗,增我哀时涕。气类惜惺惺,量才抑末矣。子学综以博,出入玄与史。”盖张、钱在清华,以才高齐名,惺惺相惜,传为佳话。
⑧钱锺书的挽诗,对张荫麟的才学充满了惋叹和赞许。诗的最后结句为:“乍死名乃讹,荫蔓订鱼豕。”原来1942年10月26日的上海《申报》,在报道张荫麟逝世的消息时,把张荫麟写成了“张蔓麟”,故钱诗因以及之。2011年,是这位天才的史学家、百年不一遇的悲剧天才逝世70周年,谨以此稿聊表对我所倾慕的前贤的怀思。我给历届研究生开书目,张荫麟的《中国史纲》,永远是第一位的必读书。
作者说张荫麟是“悲剧天才”。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简析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第⑦⑧两段用大量的篇幅写张荫麟离世后人们的哀思,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文化符号与文化自觉
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最终都要转变为符号的形式,才得以保存、理解、传播、发展。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符号、规则与观念。符号是高度浓缩的文化表征。
一种文化的定型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表征形象逐渐形成、塑造、定型的过程。文化的表征形象是多方面的,研究文化方面的学者们提出了各不同的文化表征形象的分类标准:维科认为古希腊的12个天神,实际上象征着上古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12个阶段;斯宾格勒根据宗教等文化表征,把世界区分为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中国文化(儒家文化)、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印度文化(印度教)等8种类型;玛格丽特·米德则根据文化传递方式的不同,把文化区分为前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和后象征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分类,分别运用了文化象征和文化符号的定位方法。
文化的典型象征就是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文化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但一种文化现象上升和抽象化为一种文化特有的表征符号,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变革中,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不断选择、淘汰最终定型的。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文化符号一经形成,首先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文化符号是文化精神的表征。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为标志性的特征,说明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普遍认可,从而产生群体的一致性。文化符号就是众多的历史热情中最具代表性的浪花,而其体现出来的是它背后的一个民族的历史物质。孔子只是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但他的思想被后人逐渐认同,上升为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思想。孔子所主张的重家庭的群体主义、重伦理的道德主义、重亲和的民族主义,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传统社会所普遍认同,也为中华民族所认同,也成为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共同心理基础。
其次,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对文化自身特质的文化自觉过程,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凡是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不能产生文化的一致性。偶像崇拜与宗教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偶像太多,偶像之间太乱,彼此之间缺乏一致性和逻辑性。文化符号是文化群体共同认可的文化标志,是文化共同意识的表征。人们可以在文化符号中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像中的自我。李白的浪漫潇洒,杜甫的悲天悯人,岳飞的壮怀激烈,既是中国人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的理想追求。他们做了我们想做的事,我们已经或将要做他们做过的事。他们就是我们的形象,这就是我们认同他们代表我们的原因。
再次,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继承与传播。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有助于文化继承。教育就是承传文化符号。语言文字,国旗国徽,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唐诗宋词、礼仪道德、都是符号化了的生活,接受了这一切,也就接受了中华文化。同时,文化的传播是通过文化符号实现的。没有文化的原始民族缺乏文化符号化的充分能力与手段,通过长期耳濡目染,口口相传,也能传承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必须上升到符号层面,才能充分实现。西方世界认识中国,是通过丝绸、瓷器、茶叶这些产品,通过长城、故宫、大运河这些建筑,通过京剧、功夫、中医这些技艺,通过孔子、孙中山、毛泽东这些人物思想实现的。中国人认识世界,也是通过洋枪洋炮这些科技,通过电影芭蕾这些艺术,通过拿破仑、华盛顿这些人物思想实现的。非符号的文化需要生活体验,符号化的文化易于触类旁通,扩大影响。
(选自邴正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作为高度浓缩文化表征的符号,使文化得以保存、理解、传播、发展。
B.学者们把世界区分为西方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8种类型。
C.文化符号是经过民族在长期变革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淘汰,被普遍认同才定型的。
D.文化符号是文化精神的表征,体现着一文化核心价值观,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

E.虽然偶像太多,偶像之间太乱,但偶像崇拜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普遍现象的文化符号。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维科运用文化象征方法认为古希腊12个天神象征上古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12个阶段。
B.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为中华民族所认同,成为民族的精神支柱,体现了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C.李白、杜甫、岳飞是中国人的真实写照,是我们的形象,是现实中与想象中的自我。
D.没有文化的原始民族缺乏文化符号的充分能力与手段,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文化。

为什么西方可以通过丝绸、长城、京剧、孔子等认识中国?请根据文意分析。
韩国“鸟叔”的一曲《江南Style》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模仿热潮,引发了新一轮全球性韩流热潮,助韩国国家品牌排位同比上升2位,成为韩国的文化符号。为什么通俗流行音乐《江南Style》能成为韩国的文化符号?请结合文章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给高尔基的信
(俄)契诃夫
①最近接到你的那封信,给我不少快乐。我诚心地感谢你。我那篇《叔叔万亚》是很久很久以前写的,我从来没有看见在舞台上演过。近年来各地的小戏院常常公演这本戏。我对于自己写的戏剧向来不怎么高兴;许久以来我没有注意戏院的事了,现在也不想写什么给舞台上演的东西。
②问我对于你的小说有什么意见。我的意见吗?天才是没有错的,而你是一个真正的大天才。比方说,你那篇《草原上》就写得十二分有力量,我的确感到有一种嫉妒的痛恨,恨写那篇好小说的不是我。你是个艺术家,是个聪明人,你伟大,可以造就的。你所写的东西是你亲见亲历的,这才动人,才是真艺术。这就是我对于你的作品的意见,我并且很高兴我能够把我的意见告诉你。我再说一遍,我是很高兴的;如果我们能够见面谈上一两个钟头,你就可以相信我对于你是何等的欣赏,并且知道我对于你的天才存在着何等的奢望了。
③我还可以说说你的美中不足的地方吗?这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批评一个天才的坏处,就像指出园里一棵树木的坏处一样的不容易。树本身没有不对的地方,它所以有些毛病可以指摘,全在看那树木的人口味各有不同的缘故。你说是不是?
我以为你的毛病在于缺少约束的能力。你有点像戏院里的一个看客,他那样的不能约束他的兴奋,使得他自己同旁人都弄不清台上的戏。你这种毛病在描写自然的时候特别令人觉察出来,太繁了,反而把你的对话的精彩给糟蹋了。读到这一类的描写,我就希望它能够简练一些,最好写两三行就可以了。常常写到的那些娇情,伤感,以及私语等等,好像太在辞藻上用功夫了,稍嫌单调,叫人读起来不仅不能引发兴趣,反而让人生厌。描写到女人恋爱的情形,也嫌缺少约束的能力,如《马娃在竹筏上》等篇。那并不好,并不见得所知很详,只显出你缺少约束的能力。还有,你那一类的小说不宜太多用“平圆面”“协调”等等的字,用多了反把主旨毁了。你又常常说及波浪,似乎太多。你在描写受过教育的人的时候,也觉得有点勉强不自然,并且太谨慎了似的;这并不是你没有观察过那些人,好像是你不知道从哪一方面去观察他们。
⑤你多大年纪了?关于你及你的身世,我一点不知道。但是在我看来,假如你还年轻,你就应当离开尼尼省,出来同文艺界的人切磋琢磨;不是出来学我们一般人那么乱嚷,也不是出来学得尖锐些,乃是一着手就要把你对于文学的目标抱定,然后慢慢地爱着你的目标,然后做下去。还有一层,老是在省城里生活下去,人也容易老些。像柯洛连科、潘大彭、马鸣、厄泰耳,都是第一流的人物;你起初与他们往来,也许要以为讨厌,但是过了一年或两年之后,你就觉得他们可爱,而与他们的往来也可以给你不少益处了。
(选自《开明新编国文读本》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请概括这封书信的主要内容。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在“我以为你的毛病在于缺少约束的能力。……给糟蹋了”这几句话中,契诃夫为何交替使用人称代词“你”和“他”?
(2)如何理解“天才是没有错的”这句话?
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封书信的高妙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