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力气·才气·运气》。
力气·才气·运气  
陈鲁民
①著名作家二月河在回答记者关于“成功的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但运气还算不错,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20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说没才气,那显然是自谦,说运气好,也不为过,说舍得下力气,则最恰如其分。二月河的“成功秘诀”,其实一点也不秘密,可以说是个普遍规律,一般来说,一个人要事业成功,就需要凭借力气、才气和运气,这三气缺一不可。
②先说才气。譬如薛涛是“扫眉才子”,谢道韫是“咏絮才高”,宋之问有“夺锦才”,真正有才气的人不多,而且很容易就会江郎才尽,无怪乎谢灵运会说:“天下才共一旦,曹子健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再说运气。张说的诗文“得江山助”,越写越好;苏东坡幸亏贬在湖北黄州,才有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问世;王勃若是赶不上千载难逢的滕王阁盛会,也很难有出头露面的机会。至于力气。孔圣人的韦编三绝苏秦的悬梁刺股董仲舒的三年不窥园       ,也大体都是力气活。
③余秋雨如今是大红大紫了,舆论都捧他是当今才子,似乎他是以才气纵横天下,可是有谁知道他出道的艰难,花了多少力气。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辛辛苦苦写出来了,跑了多少家出版社,都被拒之门外,有一家勉强答应出,又给他改得不像样子,最后还退了回来。可是运气一来,书成了畅销书,洛阳纸贵,人也成了大才子,红透了半边天。
④钱钟书是公认的才子,博闻强记,才华横溢。其实他的成功,也多半靠的是力气,考进清华园后,他的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这拼的就是时间和力气。当然,他的运气也不错,考大学时,虽然英语和国文成绩极佳,但数学是零分,幸亏招生人员破格录取,要不然,他后边的路还不知怎么走呢。
⑤又要说到鲁迅。尽管他的文学成就至今无人可以比肩,可是没有听人对他的才气有更高的评价,他自己也说,哪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了。他的英年早逝,大概也与积劳成疾,平时花费力气太多甚至透支有关。有才气的人写文章叫文思泉涌,鲁迅却说:“我的文章不是涌出来的,是挤出来的。”才华横溢的人,做事情谈笑风生,挥洒自如,潇洒得很,鲁迅却自述“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有人来请教“弄文学”的门道,他也老老实实地告诉说:“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忍,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说到底就是不要怕用力气,要准备长期用力气。
⑥才气是稀缺资源,永远不会太多;运气则可遇而不可求,所以要常说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惟有力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人如果才气、运气、力气俱全,那就等于抽到上上好签,不想成功都不行。如果只剩下力气了,那也千万别泄气,只要坚忍、韧长,持之以恒,才气和运气就会慢慢长出来,成功女神也会来光顾你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①段写著名作家二月河的现身说法有哪些作用?
仿照示例,为第②段画线句添加一个事实论据。
孔圣人的韦编三绝苏秦的悬梁刺股董仲舒的三年不窥园              ,也大体都是力气活。
作者以为力气、才气、运气这三者中对于成功来说哪一个最重要?你认为哪一个最重要,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黄昉苨的《土豆英雄传》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今天谁能想到,土豆刚抵欧洲便遭到冷遇。人们能够辨认出玉米是小麦的亲戚,辣椒和花椒很相似,唯独没见过这种“鸡蛋大小的球根”。《圣经》上也没有关于这种植物的记载!这让虔诚的神职人员犯了难:我们该吃这种植物吗?吃它是否违反了上帝的旨意?
②不过,天生土豆必有用。比起传统的小麦等作物,相同面积上种植的土豆能产生2到4倍的热量,且只需3到4个月的时间就能成熟。在小麦欠收的年份,土豆往往收成不错。更何况,我们的小英雄能伸能屈,在任何形态的土壤中几乎都能茁壮成长。
③最后一锤定音的,是当时的草药学家。古代欧洲人也使用草药治病,并且有着“以形补形”的思想。不幸的是,面相丑陋的土豆成了一个绝佳反例:它表面粗糙,形状古怪,在当时的医生看来,活像是麻风病人的手。读多了历史,就会发现人类就是这么神奇:海洛因起初被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同时被发明的阿司匹林反倒因为“不安全”被雪藏了几年;剧毒的水银自古以来都被中外医生当药用;土豆这顶“麻风病”的帽子一戴就是100多年……
④直到饥荒与战争在欧洲蔓延。
⑤这回挽救土豆声誉的,又是一位药剂师。法国科学家安东尼·帕门提尔原本是军队里的药剂师,在战争期间被普鲁士人俘虏。此前,因为饥荒,普鲁士很多穷人都开始食用土豆。很自然地,土豆成了帕门提尔在大牢里仅有的主食。3年的土豆牢饭吃下来,他成了土豆的忠诚拥护者。
⑥恰巧,1770年法国遭遇农作物欠收,法国科学院办了一场论文竞赛,主题是“能够减少荒年灾难的食物”。帕门提尔毫不犹豫地寄了一篇土豆颂歌过去,一举得奖。据说,路易十六对帕门提尔说:“总有一天,法国会感谢你为穷人找到了面包。”
⑦土豆英雄终于找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欧洲各地都开始推广这种便宜好吃热量高的食材,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中,人们能收获比原来多得多的粮食。由此,欧洲北部的人口开始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爱尔兰,这个国家的小麦总产量大约能供养500万人口,但在1840年,当地人口达到了900万。毫无疑问,土豆是这一结果最大的功臣。
⑧此时,大英帝国正处在跨越生物性限制的时代——新作物的引进与农耕技术的改良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英国各地纷纷从农业转向制造业,而爱尔兰地区的人民吃着土豆,为英格兰地区那些进入城市的工人生产农产品。
⑨世界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模样了。托土豆小英雄的福,工业革命即将到来。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9月24日,有删改)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土豆被称之为“英雄”的原因。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 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的作用。


(2) 请指出第⑦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思考“土豆英雄传”这一题目好在哪里?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影星因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被刑事拘留,在娱乐界引起轩然大波
B.清明节将至,学校已制定计划,组织学生瞻仰烈士墓碑,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C.经过共同努力,泰州市终于成功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其历程之艰辛真是不堪设想啊。
D.晓华同学的作文,构思别具匠心,选材围绕中心,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5~13题。
(一)
喜欢苏东坡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彪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酒、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若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情,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的“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去佩服和仰慕,再无话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作者喜欢苏东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文章第一段结尾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的原因是什么?
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文章结尾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结合选文,联系自身,谈谈作为青少年应从苏东坡身上得到什么人生启示?(字数要求在50个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青春的沼泽打马走过
(1)私自从学校回家“静养”已经两天了,我窝在床上不吃不喝,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这样度过。我如同深陷沼泽,不能自拔。
(2)这个时候,父亲回来了。一屋子的恐慌,如阳光打过的尘埃,亮出光芒,金灿灿的,有些刺眼。此刻,我不知道是那光亮在跳,还是我的心在跳,突突突抖个不停。
(3)“苏小乐,你怎么啦?”父亲问道。我缩在墙角,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出。父亲脾气暴,我怕他第一句话就在空气中擦出火花来。看来,父亲暂时并没有爆发的迹象。我这样想着,一低头,看见了父亲的鞋。父亲刚从工地穿回来的帆布鞋,鞋帮上开了口,像咧着的嘴,朝我笑,怪怪的。
(4)“接到你们班主任的电话时,爸在脚手架上,吓了一跳。爸也不知道你怎么了,这不,一宿没睡,一大早就坐火车赶回来了。”父亲脸色黑黄黑黄的,双眼布满血丝,憔悴的脸上掩饰不住内心的忧虑。他一边说,一边脱去外套。外套里边,是一件蓝秋衣,秋衣里子上,有一个布兜,是母亲特意为他缝制的。布兜鼓鼓的,他一点一点地开始拆线。父亲一贯谨慎,每次打工挣的钱,都要藏在这个布兜里,缝上,带回来。
(5)“你在学校到底怎么了?”父亲又一次问道。他低下头,咬断了一根线头,里边一沓钱露了出来,簇新簇新的,硌得我眼生疼。我突然哽咽了一下,想哭。
(6)“你不该是闯祸了吧?你已经大了,该懂事了。”父亲说完后,叹了一口气,走下炕,把钱藏在米柜里,又坐回炕上。好半天,盯着我看,我低着头,不说一句话。
(7)“我——”吞吞吐吐了半天,我还是没有勇气说出来。我知道,如果我说出原委,父亲非把我揍扁不可。记得小时候,有一次逃课上山去疯玩,被父亲发现。回到家,早已等在院子里的父亲,眼睛血红血红的,手里操着一根棍子,追着我便打。那次难忘的记忆一直留到现在。
(8)是的,在学习上,父亲的管教从来都很严。
(9)我心里忐忑着,酝酿的话都快到嘴边了,父亲突然开了口:“这次回来,爸是请假的。爸知道挣钱很重要,但是,我必须回来。爸这一辈子,没明白多少事理,但爸知道,最紧要的事耽误不得。”
(10)我平生第一次觉得,坐在我对面的,不像是父亲,更像是朋友。因为他的话,平静,持重,像是和我商量,语气中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尊重。恍惚间,我好像突然长大成人了,一种神圣的感觉在心头发芽。是的,我该把事情的原委告诉父亲。
(11)“儿啊,至于你到底做了什么,你不愿说,爸也就不问了。明天我得赶回工地。你要记住,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要误了最重要的事情。你大了,爸相信你,你会懂的。”说完这些后,父亲就出门了。屋内,只剩下无边的宁静,以及,呆坐在炕角的我。
(12)第二天,我回到学校,那张关于我考试作弊的通报批评还在教学楼前面贴着。风,刮破了一角,像是为我的青春做了一个深沉的标记。我长舒了一口气,勇敢地昂起头,自信地踏上教学楼宽大的台阶,一阶一阶向上走。“苏小乐,你回来了!”一个同学看见我,远远地喊了一声,我特阳光地回了他一句。然后,步入教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脸的安静。
(13)快高考了,我明白,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了。我更明白,如果没有父亲的鞭策鼓励,也许我还深陷在青春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私自从学校回家“静养”已经两天了。

(2)恍惚间,我好像突然长大成人了,一种神圣的感觉在心头发芽

指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并从中概括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父亲脸色黑黄黑黄的,双眼布满血丝,憔悴的脸上掩饰不住内心的忧虑。
(2))“儿啊,至于你到底做了什么,你不愿说,爸也就不问了。明天我得赶回工地。你要记住,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要误了最重要的事情。你大了,爸相信你,你会懂的。”
(1)描写方法:。(0.5分)
(2)描写方法:。(0.5分)
父亲是一个的人。
本文叙述了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请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我”的心理变化情况,填写完成下面表格的内容。

故事情节
“我”的心理变化
A
如同深陷沼泽,不能自拔
父亲从工地回来
吓得战战兢兢,心抖个不停
父亲拆线、藏线
B
C
觉得一种神圣的感觉在心头发芽,幡然醒悟
“我”重返校园
D

19.第(7)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哪些作用?


本文标题“青春的沼泽打马走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会飞的船
(1)近一个月里,海南三亚湾的游客们会在海边发现这样一个“两不像”:它长着飞机的样子,有机翼,有客舱,却又能在水里自由航行;说它是船,可它又能快速起飞,在海浪上方掠海飘过,它究竟是什么?它就是我国首型商用“海上飞船”——“翔州1” 地效翼船,俗称“会飞的船”。是利用机翼地面效应原理实现贴近地面高速飞行的高性能船,在海中能飞能游、身手不凡。
(2)地效翼船航行时,它先以船的“姿态”加速航行。然后在海面滑行三分钟左右,它的发动机的响声逐渐加大,航速加快,船体渐渐跃出水面,离开海面 0.5米 、 1米 ,直至在 2米 左右,找到地效飞行的合适高度,就保持平稳飞行,速度逐渐上升至 160公里 /小时。当遇到水面正常行驶的船舶时,它可以采取“绕飞”的方式,驾驶员也可以拉升动力,采取爬升飞越,越过前方障碍物后,继续降到合适高度接着飞行。
(3)那么,是什么力量将飞机托着使它保持在一定的高度飞行呢?空气动力学家给出了答案:当运动的飞行器掉到距离平静的地面或水面很近时,整个机体的上下压力差增大,升力会陡然增加。这可使飞行器诱导阻力减小,同时能获得比空中飞行更高升阻比的物理现象,升阻比代表了运行的效率。充分利用这种现象,地效翼船越贴近平静的水面,飞行速度性能越能达到最佳发挥。
(4)我国从1967年就开始研制地效翼船,目前已研制10余艘,多集中在内河区域。而“翔州1” 地效翼船海上实验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地效翼船正式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它在军用和民用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潜在优势,它的使用也必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种变化。
(5)首先,它将提升海洋航行速度。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提升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飞机和火车的速度节节提高,但船舶提速始终是个问题。据了解,目前装载集装箱的船舶航速大约在 30公里 /小时,军用船舶的作战使用航速约 60公里 /小时。船舶专家认为,水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800倍,进一步提升船速的难度相当大。地效翼船的研制,大大提升人类在海洋上的航行速度。据了解,它的速度在140— 160公里 /小时,最高时速约 210公里 。随着研制吨位的逐渐增大,地效翼船的飞行时速还可以达到 500公里以上。
(6)其次,在水面上起飞,比飞机更方便安全。从外观上看,地效翼船像是飞机,这种船具有飞机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有一片平静的水域,它就能起飞,省却了大量建设机场的土地资源,其通讯、导航、空地勤保障条件要求也较低,比飞机要更为方便,也更为安全。高速前进的地效翼船是军事界的“宠儿”,由于其贴近海面飞行,隐蔽性高,不容易被雷达发现,更难以对其实施瞄准攻击。因此,军事专家给予其“电子战的运载平台”、“突击登陆的理想工具”、“海上救援流动医院”等美称。
(7)再次,岛岛之间登陆更方便。随着地效翼船的进一步研发和推广,它在民用领域将更有作为。从三亚到三沙市政府驻地——西沙永兴岛,坐普通的公务船要用15个小时。如果乘坐‘翔州1’,预计1小时50分就可以到达,并且抗风浪性更强,机动性更高。三沙市的海岛管理是我国广袤海域管理的一个缩影。在我国东海和南海,多数岛屿都较小,无法设置机场,同时又距离大陆遥远而无法动用直升机飞行,而地效翼船却能够在海上条件差、花销很小的情况下实施登陆、运输人员和物资。
(8)最后,为海上维修提供便利。地效翼船是未来造船业的一个方向。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保护和发展海洋,地效翼船的研究,一方面为加大维护海洋权益提供支持,另外一方面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便利。海上风电、海上石油平台等一旦出现故障,利用地效翼船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将维修人员和设备运抵现场。
文章第一段运用设问句式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5)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选文第(7)段中加点的词“预计”能否删去?为什么?

结合文段,概括说明“会飞的船”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