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力气·才气·运气》。
力气·才气·运气  
陈鲁民
①著名作家二月河在回答记者关于“成功的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但运气还算不错,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20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说没才气,那显然是自谦,说运气好,也不为过,说舍得下力气,则最恰如其分。二月河的“成功秘诀”,其实一点也不秘密,可以说是个普遍规律,一般来说,一个人要事业成功,就需要凭借力气、才气和运气,这三气缺一不可。
②先说才气。譬如薛涛是“扫眉才子”,谢道韫是“咏絮才高”,宋之问有“夺锦才”,真正有才气的人不多,而且很容易就会江郎才尽,无怪乎谢灵运会说:“天下才共一旦,曹子健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再说运气。张说的诗文“得江山助”,越写越好;苏东坡幸亏贬在湖北黄州,才有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问世;王勃若是赶不上千载难逢的滕王阁盛会,也很难有出头露面的机会。至于力气。孔圣人的韦编三绝苏秦的悬梁刺股董仲舒的三年不窥园       ,也大体都是力气活。
③余秋雨如今是大红大紫了,舆论都捧他是当今才子,似乎他是以才气纵横天下,可是有谁知道他出道的艰难,花了多少力气。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辛辛苦苦写出来了,跑了多少家出版社,都被拒之门外,有一家勉强答应出,又给他改得不像样子,最后还退了回来。可是运气一来,书成了畅销书,洛阳纸贵,人也成了大才子,红透了半边天。
④钱钟书是公认的才子,博闻强记,才华横溢。其实他的成功,也多半靠的是力气,考进清华园后,他的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这拼的就是时间和力气。当然,他的运气也不错,考大学时,虽然英语和国文成绩极佳,但数学是零分,幸亏招生人员破格录取,要不然,他后边的路还不知怎么走呢。
⑤又要说到鲁迅。尽管他的文学成就至今无人可以比肩,可是没有听人对他的才气有更高的评价,他自己也说,哪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了。他的英年早逝,大概也与积劳成疾,平时花费力气太多甚至透支有关。有才气的人写文章叫文思泉涌,鲁迅却说:“我的文章不是涌出来的,是挤出来的。”才华横溢的人,做事情谈笑风生,挥洒自如,潇洒得很,鲁迅却自述“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有人来请教“弄文学”的门道,他也老老实实地告诉说:“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忍,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说到底就是不要怕用力气,要准备长期用力气。
⑥才气是稀缺资源,永远不会太多;运气则可遇而不可求,所以要常说一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惟有力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人如果才气、运气、力气俱全,那就等于抽到上上好签,不想成功都不行。如果只剩下力气了,那也千万别泄气,只要坚忍、韧长,持之以恒,才气和运气就会慢慢长出来,成功女神也会来光顾你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①段写著名作家二月河的现身说法有哪些作用?
仿照示例,为第②段画线句添加一个事实论据。
孔圣人的韦编三绝苏秦的悬梁刺股董仲舒的三年不窥园              ,也大体都是力气活。
作者以为力气、才气、运气这三者中对于成功来说哪一个最重要?你认为哪一个最重要,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拉亮了灯等你
佚名
冬天的夜,来得早。
电话铃响了。一个稚嫩的童音:“是田老师家吗?”“是,我就是。”我急忙应道。打电话的是我们班最调皮的男孩。“明天一早,侯婕要转学回老家。大家商量明早6点在校门口为她送行。您能参加吗?”“当然!我一定准时到达!”我不假思索。“真的!谢谢老师,再见!”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电话那头甜美的喜悦。
整整一夜,我心潮起伏,难以释怀。几个月前,那是怎样一个班?纪律涣散、习惯恶劣、成绩落后。直到新学年开始,都无人愿接。而今天这一举动又怎么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早晨6点!天哪,那是黎明前最黑的时候!这座落在山脚下犹如荒岛的小学校,天一黑,老师们都要结伴而行……我的心乱极了,再想要阻止已没有可能。我细数着钟表的滴答,总算熬过了这一夜。
匆匆洗漱完,抓起背包便冲出家门。冰冷的黑土、呼啸的寒风吞并着深沉的夜色扑面而来。踩过煤渣垫起的小路,穿过仍在沉睡中的矮房,我一口气爬上了陡坡。
几声清脆的童声离我越来越近。“老师!您在等我们?”一个女孩惊喜地发现了我。几个同学如欢奔的羔羊朝我跑来。我张开双臂想要将他们全部拥在怀里,告诉他们我有多么的担心。
校园里一片漆黑,只有传达室透出一点亮光。我和孩子们急步跑向校门,叫醒了值班的师傅,我来不及过多地解释,只有点点头表示歉意。没有约定,我和孩子们一同在黑暗中开始寻找所有的照明开关。当一个个并不明亮的灯泡被拉亮时,我们都长长地舒了口气。我问他们:“是害怕吗?”一个男孩告诉我:“不是!早开灯,所有在坡下和山上的同学就看到了教室的亮光,他们就不会害怕了。”望着这些天真无邪的面孔,我眼中泪水涌动。“好了,孩子们,呆在教室,我去接其他同学。”
站在土坡上,冷风撩拨着我的头发,冷极了!我心里一遍遍在呼喊:“孩子们,快让我看到你们!”远处,山坡上传来一群孩子的说话声。我激动得快要跳起来了。“快看!教室灯亮了!”“快点儿,咱们迟到了!”几个孩子挥舞着双臂向学校飞奔而来,大大的书包在他们身后一颤一颤。黑暗中闪烁着点点微弱的白亮,那是孩子们精心赶制了一夜的贺卡。
“老师,已经到了55人,还有5个同学没来。”不知何时,我身后已站着一大群孩子。“那好,我们一起来等!”幽深的小土坡下疾跑来一个黑影,跳跃的两条麻花辫在夜里格外醒目。“是侯婕!”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欢呼。侯婕飞奔着扑进我怀里说:“老师,我妈妈病了,我必须回老家读书。”我紧紧地抱着她,什么也说不出。
天空吞没了最后一颗星星。晨曦里,校门口站齐了我的60个孩子。我们注视着彼此冻红的鼻尖和脸蛋儿,在喷吐出的每一口雾气中会意地笑了。那笑容比初升的太阳还要美丽。
忽然,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
是的。虽然在冬季,我却收获了。(有删改)
.从文题“拉亮了灯等你”中,你了解到有关文本的哪两项内容?
.依据地点的转换,本故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约定送行→

.文中画线句“整整一夜,我心潮起伏,难以释怀”,我“难以释怀”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引用泰戈尔“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这句话,揭示了什么内涵?
.本文在写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试就某一点作具体分析。
.本文结尾说“虽然在冬季,我却收获了”,“我”收获了什么?假如你是即将告别老师和同学的侯婕,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对同学又想说点什么?

(三)阅读《不完满才是人生》,完成19—23题。
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 A 的词:“ B 。”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 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想信。他们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 C ,就能□□□□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 D 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的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本文表明作者中心观点的句子是。全文从整体上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本文论证过程十分严密。请将文中照应“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四个标志性语句打上横线。
.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处,依次应是:(填序号)
①事与愿违②淋漓尽致③为所欲为④脍炙人口⑤如坐针毡 ⑥胆战心惊
.根据你平时的名句积累、名著阅读知识填空:
A(词人):B(名句):
C(名著):  D(人物):
.细读第五段,你是否同意作者关于考试的看法?具体谈谈你的理由。
答:

(二)阅读散文《我有一个狮子军》,回答15——18题
我有一个狮子军(贾平凹)
我体弱多病,打不过人,也挨不起打,所以从来不敢在外动粗。口又浑,与人有说辞,一急就前言不搭后语,常常是回到家了,才想起一句完全可以噎死他的话来。我恨死了我的窝囊。
  我很羡慕韩信年轻时的样子,佩剑行街,但我佩剑已不现实,满街的警察,容易被认作嫌疑犯。只有在屋里看电视里的拳击比赛。
  我的一个朋友在他青春蓬勃的时候,写过一首诗:“我提着枪,跑遍了这座城市,挨家挨户寻找我的新娘。”他这种勇气我没有。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别人的魔鬼,要么被女人征服,要么就光天化日地出去伤害,我的魔鬼是汉罐上的颜色,出土就气化了。
  一日在屋间画虎,希望虎气上身,陕北来了一位拜访我的老乡,他说,与其画虎不如弄个石狮子,他还说,陕北人都用石狮子守护。
  过了不久,他果然给我带来了一个石狮子。但他给我带的是一种炕狮,茶壶那般大,青石的,据说雕琢于宋代。这位老乡给我介绍了这种炕狮的功能,一个孩子要有一个炕狮,一个炕狮就是一个孩子的魂,四岁之前这炕狮是不离孩子的,一条红绳儿一头拴住炕狮,一头系在孩子身上,孩子在炕上翻滚,有炕狮拖着,掉不下炕去,长大了邪鬼不侵,刀枪不入,能踢能咬,敢作敢为。
  这个炕狮我没有放在床上,而是置于案头,日日用手摩挲。我不知道这个炕狮曾经守护过谁,现在它跟着我了,我叫它:来劲。来劲的身子一半是脑袋,脑袋的一半是眼睛,威风又调皮。
  古董市场上有一批小贩,常年走动于书画家的家里以古董换字画,这些人也到我家来,他们太精明,我不愿意和他们纠缠。他们还是来,我说:你要不走,我让来劲咬你!他们竟说:你喜欢石狮子呀?我们给你送些来!十天后果真抬来了一麻袋的石狮子。送来的石狮子当然还是炕狮,造型各异,我暗暗高兴,便给了他们许多字画,还让他们继续去陕北乡下收集。我以为收集炕狮是很艰难的事情,不料十天半月他们就抬来一麻袋,十天半月又抬来一麻袋,而且我这么一收,许多书画家也收集,不光陕北的炕狮被收集,关中的小石狮也被收集,石狮收集竟成了风,价钱也一涨再涨。
  我差不多有了一千个石狮子。已经不是群,可以称作军。它们在陕北、关中的乡下是散兵游勇,我收编它们,按大小形状组队,一部分在大门过道,一部分在后门阳台,每个小房门前列成方阵,剩余的整整齐齐护卫着我的书桌前后左右。世上的木头石头或者泥土铜铁,一旦成器,都有了灵魂。这些狮子在我家里,是不安分的,我能想象我不在家的时候,它们打斗嬉闹,会把墙上的那块钟撞掉,嫌钟在算计我。我要回来了,在门外咳嗽一下,屋里就全然安静了,我一进去,它们各就各位低眉垂手,顿时寂然。我说:“嗨!”四下立即应声如雷。我成了强人,我有了威风,我是秦始皇。
  统领狮军后,我竟然内心踏实,没了躁气。我似乎又恢复了我以前的生活,穿臃肿的衣服,低头走路。我依然体弱多病,讷言笨舌,别人倒说“大人小心”,我依然伏低伏小,别人倒说“圣贤庸行”。出了门碰着我邻居的孩子,他曾经抱怨他家的狗把屎拉在我家门口,我叫住他,他跑不及,站住了,他惊恐地盯着我,我拍了拍他的头,说:这小子,你该理理发了。他竟哭了。
、整体感知: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反复强调我“体弱多病”“胆小”“窝囊”,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结尾说自己“依然体弱多病”又有什么用意?
(2)第8段描写集中表现了狮子军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赏析。
这些狮子在我家里,是不安分的,我能想象我不在家的时候,它们打斗嬉闹,会把墙上的那块钟撞掉,嫌钟在算计我。我要回来了,在门外咳嗽一下,屋里就全然安静了,我一进去,它们各就各位低眉垂手,顿时寂然。我说:“嗨!”四下立即应声如雷。……

、语言品味:
(A)别人的魔鬼,要么被女人征服,要么就光天化日地出去伤害,我的魔鬼是汉罐上的颜色,出土就气化了。

(B)文章尾段中“圣贤庸行”“大人小心”是什么意思?请根据上下文理解。

、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体验吗?请举一例说说。

游东坡赤壁
①到了古城黄州,就不能不去东坡赤壁了。
②东坡赤壁座落在黄州城西门外,断岩临江,突出下垂,临观之美,心旷神怡。那一江碧波幽幽荡漾,极易让人联想起古城的缱绻来。
③黄州缱绻得极清新自然,如春日陌上阡泥,如秋日细雨斜阳。而东坡赤壁的风景,便也似这细腻空灵的个性,勿须过多的装饰,只一抬眼,一迈步,就是青青翠竹,石曲小径,悠远的山和出岫的云。
④时值冬日,如果早些时候来,再遇上一个清辉的月夜,就可以到苏东坡笔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荡舟的快意中细细品味人生在宇宙中的渺小,感恩自然的赐予。可是,能够看到(A)这些清亮的碧波似一把把精致的小琵琶在婉转的江面上轻弹浅唱,能看到妖娆的雾娘在苍翠的竹尖上轻织纱帐,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境吗?远望是烟波浩淼,近观是碧波荡漾。水远山高,刚柔相济。登上赤壁山,视野就开阔起来了,胸中满蕴的激情渐渐奔涌而出。
⑤(B)暖暖的阳光洒在栖霞楼上,慷慨地铺开金色的热情。下面的江水绚丽多姿,旖旎起来。波光粼粼,拂风染香。波浪荡漾起白亮的水花,似珠如玉,欢快而浪漫。小楫轻舟慵懒地躺在江面上,展示出婀娜多姿的美好体态。远处悠闲踱步的白云,静悄悄地在江面踩踏出一行行彩虹般的足印。隐隐约约,似虚而实地,从那云缝里飞出一两只洁白的鸟,馨声回荡于烟水苍茫处,羽翅优雅舞动于辽阔天际间。舞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展翅之轻盈,这一切都被我的眼我的心悉数收藏,并藏于最深处。
⑥木雕窗棂,青石板路,隐隐沉香,碧水长天,如黛远山,画着朦胧淡雅的妆……
⑦我喜欢东坡赤壁,虽然长久地与它毗邻而居,但从未觉得厌倦。那山水胜迹,小楫渔人,落霞飞鸟,都令我陶然心醉。一步一步接近头顶的蔚蓝,便也一步一步接近生命的绚烂。伴随着鞋底敲击石板的响声,天似乎欲坠了。远处鄂黄大桥的吊索,酷似腾空飞鱼的翅翼,在那划破时空的飞翔里,我的心灵已经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百年的沧桑。
⑧屈指算来,东坡赤壁前,走过了多少光阴。物换星移,又留下几多感叹。李白来过,杜牧来过,苏东坡来过,王禹来过,辛弃疾、陆游也来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在这里经历各自的人生风景,留下了各自的诗词、楹联、匾额及书法手迹。而苏东坡更是在这里,写下了他笔下最精的四篇作品:《赤壁怀古》、《浪淘沙》、《前后赤壁赋》及《承天寺夜游》。他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使之长留人间,丰裕着我们精神生活。东坡赤壁,因他而得名,因他而闻名于世。悉数各朝代风流人物,在此地留下各自歌吟,然后下山,走向了历史的尘烟。
⑨来东坡赤壁,是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了。这里曾几兴几毁,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先人眼里的风景了。东坡赤壁,修而毁,毁而建,无数次。留下来没有改变的,仅仅是睡仙亭中苏老先生当年与友人醉卧的石床石枕而已。赤壁诗词传千秋,江上风景收万里。从感情深处讲,我是极希望保留一些亭台楼阁,及雪堂到城中临皋亭处,那段一里三分之一的脏泥路,那大概是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了,那里毕竟记录着足迹,见证着历史。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与勤劳,而今的东坡赤壁带给我们的,仍然是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不一样很好吗?
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900多年过去了,苏轼在赤壁的抒情,永远让人怀念着。站在阳光灿烂的赤壁园里,想象着苏老的豪放浪漫,忍不住也会有握笔写文的冲动。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美的向往,也包含了无穷无尽的灵思。尽管有前人昨日行走在赤壁的亭台楼阁间,今天我却无畏无惧地想要表达出自己的万千感触来。
.文末说“今天我却无畏无惧地想要表达出自己的万千感触来”,这“万千感触”具体是指哪些感触?
答:

.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本文主要是写游东坡赤壁,但在第3段中先写黄州古城,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答:

(2)第5段中,加点的词“舞台”和“背景”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答:

(3)“来东坡赤壁,是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了”,请结合第9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品析语言:请从文章A、B两出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做点赏析。
我来赏析()处:

. 读了《游东坡赤壁》后,你一定为我们黄冈有这样的人文胜景而感到自豪。请结合你对东坡赤壁的了解,简要地为它写一篇解说词。
我的解说:

(三)【科技小品】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19-21题。
谁牵手“嫦娥”和月球“亲密接触”
  ①同样的距离,不一样的路。如果将“嫦娥一号”13天多的“奔月”之路比作“国道”,那么“嫦娥二号”将要走的是一条“高速公路”,只用5天就可重访月宫。
  ②“嫦娥二号”采用可连续3天发射的任务方案。与“嫦娥一号”任务布设2艘测量船不同,此次任务我们将布设3艘“远望”测量船,列阵大洋携手牵“嫦娥”。
  ③“嫦娥二号”环月后,将择机进入100公里×15公里的椭圆轨道。这就是说,卫星距离月球最近时仅15公里,相当于地面上客机在15000米高空飞行。卫星飞行至月球背面,地面无法监视其状态,加上月球表面有许多6—7公里高的山峰,若控制不好,卫星存在撞月的危险。
  ④风筝高飞线在手。“嫦娥二号”在遥远太空能否顺利完成和“月宫”15公里的“亲密接触”,取决于“放风筝者”——咱们航天测控人飞控的精细水平。
  ⑤我们预设了火箭入轨异常、变轨未能实施或滞后实施、发动机故障等共106种预案故障模式,并制定了153种故障处理对策,以此确保“嫦娥二号”任务万无一失。
  ⑥“嫦娥二号”还有一项任务引人注目:验证“嫦娥三号”任务关键技术X频段。X频段是国际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日益拥挤的S频段相比,X频段测控资源更丰富。从理论上讲,X频段轨道测量精度会更高,也可使相应的星载设备体积小型化,有利于飞行器飞得更远。
  ⑦目前,我国深空网建设已全面展开,将着力建设3个大型深空探测站。预计到2016年左右,可以实现三站联网。不久的未来,将为中国的载人登月、火星探测提供支持……
.从全文来看,你如何理解“谁牵手‘嫦娥’和月球‘亲密接触’”?
答:

.第①段加点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第⑥段中“从理论上讲”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