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甲、乙、丙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由某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可能依次为Fe、NaOH、CO2 |
B.丙物质只能是氧化物或盐 |
C.当乙为NaOH时,它可由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 |
D.当甲为一种碱时,它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能产生两种沉淀 |
氢气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
无色无味 |
B. |
难溶于水 |
C. |
密度比空气小 |
D. |
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
有关下列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图①表示向硫酸铜溶液中不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 |
B. |
图②表示将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物质分别加热制取氧气 |
C. |
图③表示向一定温度下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固体 |
D. |
图④表示向等质量的镁条和铝条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
在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
B. |
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液中一定有 、 ,可能有 |
C. |
若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有 、 ,可能有 |
D. |
若往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可能有锌 |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A. |
( ):通过灼热的铜网 |
B. |
( ):通入氧气后点燃 |
C. |
溶液(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
D. |
溶液( ):加入过量的 溶液,过滤 |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式。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
原子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原子 |
B. |
碳酸钠俗称纯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碳酸钠属于碱 |
C. |
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
D. |
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