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组同学利用如右图所示的电路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所用滑动变阻器铭牌上标有“10Ω 2A”字样,电源电压不变.(不考虑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
(1)甲、乙两组同学按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S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在图中的_______点处(选填“a”或“b”)
(2)如果(1)中的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正确,当他们闭合开关S后,却发现小灯泡都不亮,此时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分别见表一.请根据所给分析产障的原因并填入表一中的空格内.
表一:(各2分)
(3)甲组同学排除故障后,再次闭合开关S,当他们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动到某一位置时,观察到电压表的示数为2.5V,电流表的示数如右图所示,则此时电流的示数为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欣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焦距 |
次数 |
物距 u/cm |
像距 v/cm |
像的性质 |
||
虚实 |
大小 |
倒正 |
||||
f= l0cm |
1 |
45 |
13 |
实像 |
a |
|
2 |
30 |
15 |
||||
3 |
18 |
22 |
实像 |
b |
||
4 |
16 |
25 |
(1)表格中有几项内容漏写了,请你帮助填补:a________;b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小欣观察到第2次所成的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1次所成的像。
(3)当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小欣发现无论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________(“同”或“异”)侧。
(4)同学们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就越大。他们得出的结论完整吗?______(填“完整”或“不完整”),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由图a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在__________.
②如图b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______点上, 若蜡烛从b位置逐渐靠近透镜时,光屏应向(填“左”或“右”)移动才能继续成像,此时像比先前(填“大”或“小”)
③小明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按①的要求调整好三者中心的位置,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原因可能是(写出一个原因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 。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矿石的密度、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的左侧,因将平衡螺母向_____调节;把矿石放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的左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g;矿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cm3,密度是____________kg/m3。(8分)
)、()每空分,共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利用平行光粗测凸透镜焦距为______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如果像在光屏的上方,光屏蜡烛不动,则需将凸透镜向___________移动.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的实像;(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如果将蜡烛在乙图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烛焰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变大/变小).若凸透镜被挡一半,则像形状 (变大/变小/不变)
分,共小敏学习了“光的折射”后,想知道光进入不同介质时,弯曲程度是否相同(折射角是否相等),如不同,弯曲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老师帮她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用一厚玻璃缸盛一定量的水,让一激光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从水中再进入玻璃,然后再进入空气中,其光路图如图所示.小敏还上网查出了一些介质的其他参数,如下表:
物质 |
空气 |
水 |
玻璃 |
植物油 |
密度(kg/m3) |
1.29 |
1000 |
930 |
|
速度(m/s) |
3×108 |
2.25×108 |
2×108 |
(1)分析光路图,可知: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弯曲程度___________(相同/不同).
(2)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在植物油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___.
(3)光由传播速度大的物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物质中时,折射角___________(大于/
小于)入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