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2000—2008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完成小题。该时段内,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
A.2003年 | B.2005年 | C.2007年 | D.2008年 |
2004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是该市( )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 B.出现逆城市化 |
C.产业转移和升级 | D.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
2004年世界首例旱地种植的杂交旱稻在上海诞生,杂交旱稻种植与传统水稻相比,节省劳动力,且产量持平。据此完成问题。杂交旱稻在干旱的地区推广并获得高产,这说明()
A.水资源不再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 B.科技进步使农业对土地资源质量要求更高 |
C.生产力发展使人类所需的资源量减少 | D.科技进步缓解了水资源对农业的限制作用 |
上海传统水稻区改种杂交旱稻,导致该地区()
A.耕作劳动力增加 | B.水田耕作变为旱地耕作 |
C.粮食消费大量增长 | D.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
读图11,完成问题。图中所反映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乳畜业 | B.商品谷物农业 |
C.现代混合农业 | D.大牧场放牧业 |
下列关于该农业地域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A.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
B.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
C.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
D.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 |
下列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泰国湄南河的水稻生产——气候 |
B.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水源 |
C.江西泰和县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 |
D.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的“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市场 |
关于城市化及其影响的不正确的叙述是()
A.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社会进步的表现 |
B.城市化过程中机动车的迅速增长会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
C.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城市用地规模的大小 |
D.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 |
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栽状况(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人口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人口流动示意图。回答问题。图中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省区是 ()
A.广东 | B.广西 | C.台湾 | D.福建 |
上题中省区环境人口容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矿产丰富,经济发达 |
B.资源丰富,消费水平低 |
C.耕地面积广,水资源丰富 |
D.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