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会要》卷二十六“城廓”称:“东京车马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亿兆无穷。”……潘楼街一带“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伟,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娃交易,其中又按地区分别进行各类货物交易。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3卷)
材料二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摘编自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
(注:“爱皮西地”即ABCD)
材料三 伦敦,1600年人口20万,1750年,人口67.5万(占全国人口的11%)。人口的增长,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得到发展,伦敦定期货运服务在16世纪20年代获得较大发展,伦敦还是全国的水陆交通枢纽,伦敦全国干线公路枢纽地位形成于1730—1750年间,伦敦还是全国的信贷网中心。当18世纪90年代拿破仑侵占阿姆斯特丹后(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成为了欧洲航运和世界融资的中心,荷兰与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打击了处于巅峰的阿姆斯特丹),伦敦开始取代它的位置,发展为世界货币市场中心。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开封集市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市”的变迁情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伦敦经济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因素。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 山陵及宫阙);二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 …… “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材料二(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分〉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3分)该法典有何影响? (3分)
(4) 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6分)
材料四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 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 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5)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4分)指出其历史作用。(1分〉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晋、冀、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5)上述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摘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二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材料三 《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回答: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倡导“肄习西学,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6分)
材料二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4分)
材料三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一、二有何不同?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6分)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2分)
阅读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节选),回答相关问题。
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
世界之有完全国家也,自近世始也。前者曷为无完全国家?以其国家思想不完全也。
……故今略述其变迁异同之大体,使吾国民比较而自省焉。苟思想之普及,则吾国家之成立,殆将不远矣。
……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甲欧洲旧思想 |
乙中国旧思想 |
丙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四、帝王代天临民,帝王之权即神权,几与神为一体。 |
四、帝王非天之代理者,而天之所委任者,故帝王对于天而负责任。 |
四、帝王及其他统治权,非天之代理,而民之代理,非天之所委任,而民之所委任,故统治者对于民而负责任。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而不相属。 |
七、立法权在少数之人(君主及贵族),其法以神意为标准。 |
七、立法权在一人(君主),其法以古昔为标准。 |
七、立法之权在众人(全国民)、其法以民间公利公益为标准。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概括甲、乙、丙三种思想中关于君主权力的不同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不同主张的思想根源。
概述梁启超创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写作意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焉用杀?子欲善为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自《论语》
材料二鲁迅对孔子及儒学的评论
评论 |
出典 |
|
评孔子 |
“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
“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 |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
|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 |
《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
评儒学 |
(儒学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 |
《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儒学)“是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 |
《坟·春末闲谈》 |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基督教的专制。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什么核心内容?
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鲁迅与伏尔泰对儒学的看法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分)